位置:首页>搜索>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
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特点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9 11:06:15阅读:560
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历代的风俗、制度、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继承、演变、发展的。那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礼记·列传》说:“同姓从属于氏族,异姓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名称,杰作有男女之别。如果丈夫是父亲,妻子是母亲。丈夫是儿子的,妻子也是
周朝婚姻礼仪,周朝之后的婚姻制度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0 23:20:59阅读:3205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体系建设较为完整的时期。此时,以礼仪和宗法制度为标志的社会规范开始形成,婚姻制度的逐步完善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原则。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从周天子、诸侯到一般贵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大雅四奇》诗说,周文王的妻子“有大徽,却是百夫。”《诗·毛泽东传》认为“大屋生十
古代的男子,为什么都很喜欢娶十三四的女子为妻呢?实情让人听来很感慨。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8 17:10:59阅读:2027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古代婚姻制度中,被称作“大女”的年龄竟然是十五岁。 很多朝代都规定女子到了十三四岁就可以谈婚论嫁,而且,这些女子过了15岁不嫁人就会祸及家人。 汉惠帝时曾这样要求:15-30岁的女性,若不嫁人,就必须缴纳5倍的人头税,约750钱,相当于普通家庭全家
唐朝的婚姻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备和复杂的制度体系,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14:51:17阅读:3116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婚姻制度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唐朝婚姻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唐朝则是对这些传统婚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在先秦时期,婚姻制度比较简单,男女自由恋爱的情况比较普遍,婚姻不受家庭的干涉,但也存在贵族
各朝代女子婚姻情况的变迁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6 3:14:43阅读:779
实在,其实不是一切晨代的男子皆像咱们印象中那样出有婚姻自在,出娶要服从女母的安顿,娶亲以前乃至连丈妇皆出睹过,娶亲以后又必需所有服从丈妇的,丈妇没有幸过世便要服从孩子的。不少时分,事先的年夜情况会对于男子的婚姻情况有必定的影响,再醮其实不是一件没有被同意的事件。那末,汗青上有哪些晨代对于男子的婚姻自
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18 15:28:41阅读:4713
“婚姻”,中国古时也称“昏姻”或者“昏果”。“婚”,转义“妇家”,通“昏”,意指古时婚礼中傍晚时夫君到女家迎亲。“姻”,转义“妇家”,通“果”,引伸为男子果夫君攀亲迎嫁而到妇家。以是,“婚姻”正在中国古时指娶嫁之礼,暗示男嫁女娶的历程,也即男女分离成为妇妻。现今,中中教者对于“婚姻”有多种解释,回结
古代靠一纸休书就能解除婚姻吗
文史百科时间:2024/2/2 15:27:38阅读:3386
“白酥脚,黄縢酒,谦乡秋色宫墙柳。春风恶,悲情薄。一抱恨绪,多少年离索。错、错、错……”那是北宋词人陆游写给前妻唐婉的《钗头凤·白酥脚》。正在现代也有仳离,比拟时装剧中“一纸戚书”的潦草,当事人对于待仳离分外慎重,没有是念离便离的。“七出”现代妇妻仳离必需依照功令划定“走两步”,圆能进进仳离步伐。《
古代婚姻制度演变过程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1 7:20:56阅读:3321
宽格去道,人类发生早期是出有婚姻造度的,当时候人类以及其余植物好没有多,便是纯治交配。没有过伴着人类社会的退化,人类的婚姻也正在收死变动。整体去道,人类的婚姻履历了族内婚,族中婚以及对于奇婚姻多少个阶段。如今,咱们便详细去瞧一瞧。无婚姻时代正在人类发生的早期,人类并无婚姻造度,而是自在,纯治的交配。
京族的婚礼习俗
文史百科时间:2024/1/19 4:05:31阅读:1775
京族婚雅是多数平易近族的一种婚姻风俗,从前多由女母包揽,自1949年以去,京族青年人年夜皆跳出了女母包揽竹篱,走上自在爱情、自在娶亲的讲路。京族婚姻多由女母包揽,一妇一妻造,发童养媳较为广泛,一般夫君“上门”。同姓没有婚,姑表宽禁通婚,背者受奖。自1949年以去,京族青年人年夜皆跳出了女母包揽竹篱,
周朝的婚姻制度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0 11:17:00阅读:4604
周代是中国汗青上文明造度建立较为完全的一个时代,以礼节、宗法为标记的社会标准正在此时初睹眉目,而婚姻造度的慢慢完美也为后代的收展奠基了一些本则。西周秋春的贵族,上自周皇帝、诸侯,下到一样平常贵族,广泛真止一妇一妻多妾婚姻,《诗·年夜俗·思齐》道周文王之妻“年夜姒徽音,则百斯男。”《诗·毛传》以为“年
春秋时期的婚姻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6:25:45阅读:2110
婚姻没有管是正在现代借是古代之于每一团体而行,皆是特别主要的一件事件,固然历晨历代的习俗、造度、情势没有尽不异,但皆是正在启袭、演化以及收展。那末,正在离咱们两千多年前的秋春战国时代,又是奈何的一种造度呢?《礼记年夜传》中道:“同姓从宗以及族属,同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妇属女讲者,妻皆母讲
古代大多流行早婚,唯独宋朝例外,流行晚婚,其实都是科举惹的祸
历史解密时间:2024/2/6 21:48:54阅读:2629
我们现代人晚婚晚育已成为一种趋势,三十多岁未婚男女很多,司空见惯。尤其是经济独立、学识越高的人,由于他们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对于婚姻看的很淡,没遇到合适的,宁愿过单身生活,人生首要目标不再是所谓的成家。但说起古代,却跟我们现在恰恰相反,古代大多流行早婚早育,古人年纪轻轻就选择了建立家庭。《周
一文了解“媵婚制”: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婚姻习俗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4 9:37:48阅读:445
据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上层社会曾盛行一种特殊的婚姻制度,叫作“媵”(yìng)。《春秋》经文中曾多次提到“媵”,“春秋三传”对此均有解释——《左传》说:“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公羊传》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
太平天国不准夫妻同宿,英国人惊问:怎么生育?回答啼笑皆非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22:55:34阅读:2469
太平天国起义之初,曾颁布了一系列让人耳目一新的诏令,比如宣布“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规定“一夫一妇,理所宜然”。再加上拜上帝这种包含着基督教教义的宗教形式,一度赢得了西方的好感。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不久,英、法两国即先后派遣特使表达了对清朝和太平天国的中立态度。但时隔不久,随着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畸形”的家庭伦理:官职的大小决定着妻子的数量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6 6:04:43阅读:4006
一旦陷入乱世必然会有起义军揭竿而起,清政府末期的不作为造成民间积怨颇深,太平天国运动由此而来,刚开始的时候太平天国还算不错,只不过越发展就越“畸形”了,当时广泛宣扬着“一夫一妻,理所当然”,但是太平天国的高层却不受此限制。太平天国打着的口号就是杜绝淫乱,严苛的实行一夫一妻制,下层的军士以及平头老百姓
“典妻”制度:清朝穷人没钱竟将妻子出租典当?
历史解密时间:2024/2/7 15:49:19阅读:1534
名为“典妻”的制度源自于汉代,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男子疾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大部分民众的生活都过得十分艰困,因此开始出现“嫁妻卖子”的行为。清朝时期更是“典妻”的全盛时期,遍及全国各地,也不断出现在士人的著作、史家的记载里。虽然说典妻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姻关系,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通过唐代律例看当时的婚姻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10:45:58阅读:4513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夫”,都向往甜甜的爱情,幻想幸福而又稳定的婚姻。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人们都有对这一方面的向往,像汪洙的“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事,就包括婚姻在内。那么古代封建社会,经过历朝历代的变迁,婚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20:30:51阅读:1308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
春秋与西周婚礼中的三礼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时间:2024/2/8 0:19:39阅读:4947
春秋和西周“婚礼有六”的传统观点影响很大,春秋以及西周婚礼唯三礼,即聘(又名委禽)、纳币(又名成昏,昏即婚,下同)和逆(即迎)女,相当于《仪礼》和《礼记》中“六礼”的纳采、纳徵和亲迎。商代即有三礼的萌芽,至战国、两汉婚礼仍然是三礼。西汉各种今古文本《仪礼》,均无“六礼”,今本《仪礼》和《礼记》的“六
清朝皇室奇葩“试婚”制度,试身体而不是感情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6 12:55:21阅读:3675
在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就担心自己的傻瓜儿子不知道该如何行房中秘事,于是,在司马衷十三岁大婚之时,司马炎便前往东宫,亲自挑选了一个后宫才人,教太子何为男女房帏之事,才人离开东宫后不久便有了身孕,十月怀胎后生下来一个大胖小子,司马炎还特意叫来司马衷,指着孩子说:“这就是你的儿子。”可怜的傻瓜太子还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