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搜索>选官
选官
九品中正制是哪个朝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9 6:48:15阅读:2611
正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我国古代,皇帝尽管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显然没法一个人就治理好国家。为了巩固权势,皇帝只能将自己的权力分出一部分交给臣子,而因为害怕权力遭到,皇帝便将官吏的甄选视为了一件大事。在选拔合适官吏这一方面,我国古代曾先后出现过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时间:2024/1/25 2:12:34阅读:4009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特点,察举制的选官权
文史百科时间:2023/12/8 12:43:35阅读:2206
汉代杂剧的题材由少到多。增设学科,特别是专科,是基于对专科人才的需要。这些臣民的统一是由皇帝决定的。根据招募期的分类,茶局的科目可分为一般科目(年龄科目)和特殊科目两类。年代划分有四条线:连笑、蔡瑁(学者)、查廉(清官)和光禄。科特分为普通专业和一般专业。以上科目中,岁科第一,“孝”科最重要。在特殊
晋朝阮籍为官时拆光衙门墙壁 或首创开放办公模式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22 4:55:42阅读:1836
阮籍是魏晋时期的才子,也是狂人,所谓的魏晋风度,和他有很大关系,或者说他是魏晋风度的代言人之一,也不为过。北宋的司马光似乎不太喜欢阮籍,在他的《资治通鉴》里批评了阮籍这一类人言必称老庄,故意装旷达,其实是在败坏时代风气,对社会没什么作用。阮籍真是没什么用的人吗?其实,是司马光不懂阮籍。阮籍的不用,不
西汉张汤最高官居何位?张汤后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时间:2024/1/17 3:17:01阅读:529
张汤是汉朝武帝年间的人,父亲是长安丞,是一个官宦世家,张汤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断案才能。小时候有一天,张汤父亲出门办事,留下张汤看家,等到父亲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家里的肉没有了,于是责问张汤,要拿鞭子打他。张汤二话不说就去挖开老鼠洞,把偷肉的老鼠逮了出来,然后找到了老鼠还没有吃完的肉,设立公堂审问这只
汉武帝为何选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接班人?
历史人物时间:2023/12/5 18:24:49阅读:3266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16岁登基,在位51位。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得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晚年宠信江充等奸臣,酿成著名的“巫蛊之祸”,卫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因此案而死。在汉武帝晚年,为何没有选择燕刺王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9 10:55:13阅读:1652
汉朝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没有断删减的;删减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依据对于特地人材的必要而建立。那些科目,同等由天子断定。依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取特科两年夜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止;特科又分为罕见特科以及一样平常特科。正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个中又以
东汉的选官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4/2/10 4:53:58阅读:2909
察举以及征辟是东汉提拔民吏的造度。所谓察举,是天圆州郡以“贤能”、“孝廉”、“秀才”等款式,把出名看、有“品德”的人举荐下来,经由审核,任以民职。所谓征辟,是由晨廷、民府曲接征召或人当民。正在名义上,被察举以及征辟的人,必需有“下才重名”,为城党***所推许。果之,为了争夺被察举以及征辟,事先的士年
从功臣配享制度看宋朝主流社会对文武官员的地位认可的价值观变迁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8 22:49:15阅读:3657
褒,是因为在提倡文治的国家意志下,宋朝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极具时代特色的“宋词”是仅次于“唐诗”的文学艺术瑰宝。而贬,则是因为宋朝在提倡文治的同时,打压武将和军人的社会地位,导致宋人以参军为耻,只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① 为荣,造成了宋朝社会价值观的两极分化。不仅如此,自澶渊之盟之后,宋朝开始对
朱元璋的传位是怎么选人的?在他心里谁最合适?
历史解密时间:2024/2/7 3:53:17阅读:664
朱元璋南征北战到处打天下的时候,朱标就已经出生了。在朱元璋登基的时候,朱标已经十多岁了。被立为太子之后,朱标就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帮忙一起处理公务。朱标是众望所归的太子,从大臣到兄弟,都对朱标赞赏有加。朱标宅心仁厚,而且对政事很有自己的见地。曾经因为一些事情跟朱元璋的看法相左,结果朱标跟朱元璋就争执不
什么叫伴君如伴虎?汉武帝统治时期,有一官职人员死亡率高达50%
历史解密时间:2024/2/3 21:31:14阅读:422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1年继位,直到公元前87年才驾崩,在位54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一共更换了13任丞相。更换频率之高,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可以排得上号。这13任丞相依次是:建陵侯卫绾、魏其侯窦婴、柏至侯许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泽、平津侯公孙弘、乐安侯李蔡、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周、牧丘侯石庆、葛
武则天挑选男宠的条件,除了颜值高以外,还要遵守这三点要求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7 7:21:32阅读:3538
而且古代的人他们在那个社会时期也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悟出很多的人生哲学。现代的人对于古代的人也是有着很大的深情执着,我们也经常会在一些电视剧中看到过一些穿越剧都非常的好看,随着每个朝代的发展,都是慢慢的也都形成了很多的皇帝,对于你们来说最有名的是哪个皇帝呢?在古代的时候,也是非常看重男人的,男人的地位
春秋战国之旨意:天子诸侯们是如何传旨?臣僚们又是如何奉旨?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6 16:19:57阅读:1646
越是往更早的朝代看,就越是能体现旨意的重要性。什么是旨意,在古代来说大体是属于天子或诸侯所专属的。天子的旨意也就是圣旨,这种旨意是不能违抗的。圣旨其实就是命令,也是一种文件传达的方式。所以,天子说的都是降旨、传旨,是居高临下的。但是不同的时候,旨意颁布也会有不同的情况,臣僚们应对的态度也有不同。有时
曹操颁一部诏令,改变了几百年的选官制度,后人却对此非常不屑
历史解密时间:2024/1/19 19:56:49阅读:1409
他不仅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将这种新型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写在纸面上,成为了一部诏书发布下去,这就是曹操的《求贤令》。而且,还不要小看曹操的这次人才选拔的改革,它直接导致了几百年来陈旧的选拔人才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曹操的这种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在选人方面,有着什么样的标准呢?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宋代官员体系的构成,铨试制度的形成和变化,如何选拔官员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2 20:30:51阅读:1308
再到隋唐时期开展的科举制,一直到宋朝再将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之所以如此反复的进行改革,就是为了可以获取更加优秀的人才。而在宋朝时期,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又对铨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宋代铨试制度1、铨试制度的概念在宋朝时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铨试制度的设置。
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师和选官制度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11 20:29:49阅读:1337
上古时期没有什么好制度,人与人之间完全依靠的是信任,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国家的概念,顶多也就是分散居住的部落,部落酋长们选拔辅臣的渠道有限,有的是说人长得好看点,或是说比较孝顺,要不然就是懂点儿挖山治水,懂点儿文化的都是高级贤人。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的家族就是因为治水治得好而被百姓拥护成为共主的,还有比如
选官用人之策:“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稳定汉朝统治的基石
历史解密时间:2024/2/5 2:21:45阅读:3086
这本是一桩赏识人才,不忘恩惠的好事,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居于庙堂之高的人全都是一些创业的功臣或者是那些功臣的家人,这朝堂上的政治局面也就变成了“功臣政治”。由此一来,对于刚开朝还不稳定的汉朝,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社会问题,朝廷用人问题。朝廷的可用人才日趋贫困,而且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历史解密时间:2023/12/20 6:13:27阅读:1310
各诸侯国为了更好地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会用礼去规范百姓,同时人们生活中自主形成的一些礼节也能成为一种自我约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剧烈的社会变动,“礼下庶人”的趋势也越发明显,这样人们越发有礼可循,礼与基层社会的结合和影响也愈发紧密,礼在基层社会是客观存在的。[var1]一、士庶阶层转化是“礼下庶人”的
宋朝时期,为何是贬谪官最多的朝代,贬谪官究竟对宋朝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时间:2024/2/27 21:07:20阅读:650
编辑丨认知历史前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贬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通常是指官员因过失或行为不当而被贬官,并受处罚。自秦汉以来,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贬谪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政治现象更加突出。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贬谪官最多的朝
在清朝,除了科举之外,还有哪些当官的途径?寒门还是科举最好
历史解密时间:2024/1/21 11:04:20阅读:308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鼓励老百姓“报效”的惯例,也就是国家鼓励老百姓捐钱捐物,为国家排忧解难。作为回报,国家授予老百姓低级的爵位或者其他优惠。正式公开的卖官,可能开始于西汉中期。当时,西汉王朝要治水,要出击匈奴,要大兴土木,财政捉襟见肘。一些爱国的豪强富豪,几乎倾其所有。后来,朝廷一到没钱的时候,就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