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66 更新时间:2023/12/18 15:41:08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

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1要理解中锋侧锋,学会铺毫,颜体需要大量铺毫!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却是很需要人教,有人写一辈子不知道怎么用笔,就是这个道理!

2看准笔画形状,每个笔画都有其形状,大部分用提按完成,也就是有三角形来组合。所谓笔法就是正确简单写出笔画方法,不要造作,要自然!

3注意笔画的角度,手里拿个尺子,一比较就知道笔画的斜度。最忌讳横平竖直

4注意笔画请重程度,一笔是一字之准,一字乃终篇之准。参照开始,掌握笔画轻重。

5注意部首之间关系,左高右低或者相反。左轻右重或者反之!左开右合或者反之。上下关系亦是!触类旁通!

至于其他还有不少,这些是起码掌握的!做好这些,初学也就足够了!祝你书艺进步!

颜真卿学过二王吗?

一、创新背后的继承性

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探讨颜真卿与前代书法家之间的师承关系。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颜真卿对于前代书法家的继承是非常认真而且广博的。

我们当代人在看待颜真卿的时候,总是喜欢去过分的强调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新变、他的创新,包括他对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的“颠覆”和“突破”。

但实际上,颜真卿所展现出来的“新”的一面,是他在坚实的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不断融合贯通,逐渐推陈出新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强调颜真卿书法的创新性,就必然要提到他在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上是下了多么大的功夫,提到他书法的继承性。

这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只有认识到这一层面,才能了解到在我们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到底继承和创新之间最为真实的关系是什么。

既然颜真卿是承袭前人书法的基础上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颜体书法,那么颜真卿到底有没有继承王献之王羲之的书法呢?证据在哪里?

二、书论里的颜真卿和他的“师傅们”

(1)颜真卿和张旭的师承关系

比较直接证据是颜真卿所著的书法理论。颜真卿本人所写的书法理论并不多,传之于后世的有《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这是该篇书法论著的开头一段,此时的颜真卿正值罢官时候,因此有时间在长安向张长史请教书法问题。这个张长史是谁呢?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旭。

如果加以考证推敲的话,颜真卿罢官是在天宝二年的时候,而此时的张旭已经是一个暮年老者,书法已经达到了孙过庭所说的“人书俱老”的境地了,也即张旭达到了艺术上的成熟。

比较有趣的是,张旭传世不多的书法作品中,他的楷书作品《郎官石柱记》也是作于这一时间段内。考察张旭这一件楷书作品,可以看到张旭晚年书法的风采。

这一段记载大致是说颜真卿侍奉张旭很久了,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所谓的笔法秘诀,因此向裴儆询问情况,裴儆说他只得到了一些字帖,张旭只是告诉他说:要好好临摹,并且用心领悟。

而再往下就是颜真卿和张旭的对话,经过一番努力,张旭终于认可了颜真卿,并且向他传授笔法的内容。因此从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敲出来,颜真卿在技法上主要是师承了张旭这一派。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颜真卿师承了张旭的笔法,那么张旭是师承了谁的呢?答案只能往上追溯,那就是魏晋的二王。

(2)张旭和魏晋书法

张旭这个人一点都不简单。但比较可惜的是现存关于张旭史料非常少,不管是五代的《唐书》还是北宋时期后来又编写的《新唐书》,都对张旭的生平经历记载、考证较少。仅仅是记载他喝醉酒后,创作狂草书法以及传授笔法这两件事情,且只言片语,一带而过。

后晋刘等人在《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中》记载张旭只用了一句话:

时有吴郡张旭,亦与知章相善。旭善草书,而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

后来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又将张旭的情况交代的稍微详细了一些: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后人论书,欧、、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传其法,惟崔邈、颜真卿云。”

基本上交代了张旭的笔法来源是他观“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才得到的,实际上这有一定的传奇性质,并不足以相信。

比较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将《新唐书》和《旧唐书》联系起来,考察在张旭生平活动期间的交往,就会很清楚的发现,张旭的书法,在很大一部分上,是来自于汉末三国魏晋时期书法群体的书法家,比如张芝。

在《晋书王羲之传》中,王羲之说他的书法和张芝相比不相上下,可见张芝书法的成就之高,而且张旭母亲的身世也很值得推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

而陆、虞二人皆是王羲之书法的门徒。尤其是虞世南,他有一位老师,叫做智永。智永和尚大家都知道,是王羲之的后代。况且近代学者郭沫若曾经都一度怀疑过现存《兰亭序》是智永和尚的手书,所以说,如果有人假设智永得到了二王书法的真传,那一点都不为过。

三、颜真卿和二王书法以及魏晋笔法

所以,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智永和尚自然是王氏家族的笔法传承者,但是他已经出家做了和尚,所以笔法外传于虞世南,虞世南和他的外甥陆柬之又因为张旭母亲的原因,很有可能将笔法传给了张旭,况且张旭不可能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里面放过这样一个学习书法的好机会。另外,张旭对张芝的书法学习也将帮助他更为全面的认识、了解到魏晋笔法的神韵。

这样一来,张旭在长安的裴儆府上传授笔法,颜真卿学习到了张旭书法的真谛,得到了张旭的指点,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说,颜真卿“间接”的得到了二王笔法。

从这样一条传承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的士大夫社会里面,一种技艺和文化前后之间的师承关系是多么的紧密,这也在说明,任何一种文化和艺术,都必须建立于一定的前人基础之上,创新的背后,是传承在起作用。

所以,既然颜真卿的“师傅们”都是学习二王书法的高手,所以颜真卿如果不去研究、学习王羲之的书法,那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颜真卿必定是学习过二王书法的,不仅学过,而且有过深刻的体会,并且这一学习过程是在张旭的帮助下完成的。

颜真卿拜张旭为师学的就是二王笔法。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

  • 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4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张芝临池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邀请!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

  •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

  • 丝绸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和什么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代表中国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和战略自信。迄今为止,丝绸之路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

  •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

  • 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为什么偏偏叫丝绸之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 古代学习王羲之笔法最得要领的是哪一位书法家?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用笔千古不易,我书意造本无法!故得笔法非苏轼不可。古人书法家大多习学王羲之,比如颜真卿也先学王后来独创一家。我觉得学王最好的应是赵孟,赵孟曾数遍临习《兰亭集序》,赵孟的行草书作品众多,他的行书如《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雪晴云散帖》、《赤壁赋》等为其代表作,其中好多笔法皆来自兰亭。赵孟创建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