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为什么有人对赵孟的书法略有微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07 更新时间:2024/2/25 13:13:16

后世对于赵孟的书法的评价不是略有微词,可以说批判的很彻底。宋代大书法家、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书法里用“雅”和“俗”来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说一个人的字有毛病可以,但是你要是说他的字俗,那就严重了,这个评价无异于判了一个不及格。

有问题可以改,俗就无可救药了,更何况后人对赵孟的评价在俗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媚”。

这些评价并不是好事者随便说说,都是一些书法大家说的,比如清代的著名书法家王文志在他的一首诗中说:狂怪余风待一砭,子昂标格故矜严。凭君瞰尽红蕉蜜,无奈中边只有甜”。

对于赵孟的这种过低的评价,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原因:1、自古书品和人品分不开,评价赵孟的书法也会带上对于他的人品的看法,赵孟本身是赵匡胤的后代,属于宋室皇族,可他在宋朝灭亡以后却在元代的朝廷任高官,这不符合古代文人的道德标准。

这种行为属于不忠不孝,被当时和后世的文人批判也很正常了,这种批判也会牵扯到他的书法和绘画。

2、和皇上的助攻也有关系,清代的康熙皇帝对于赵孟评价不是很高,并把他列入《二臣传》,写入历史了,这样基本就给他定性了,等于发了红头文件,谁还敢称赞他啊。

3、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赵孟字的字本身风格流美、平正艳丽,确实很甜,比如不管他的楷书还是行书都写的非常的正,把王羲之的侧锋变成了中锋,把王羲之的倚侧变成了平整,在书写的气势上也不及宋代的书法家,被人抓住把柄也很正常了。

当然,我对于赵孟的书法是很喜欢的,在全面复古的背景下,形成赵孟的这种书法风格也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从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那也可以看到。赵孟的书法学习王羲之,也很好的诠释了王羲之。我们现代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完全可以借鉴赵孟,我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这样的。

比如学习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之前,我会先让学生临写一下赵孟写的王羲之的《圣教序》,赵孟对于王羲之的理解是非常的深刻的。

加上赵孟的《圣教序》是墨迹,被碑刻要好理解很多,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学习完赵孟以后再学王羲之也会个更容易理解。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赵孟以其娴熟的技巧,被后世尊为“赵体”,在书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有人对其书法略有微词,这是为什么呢?

历代对赵孟书法的评判,有两种倾向。

赵孟《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局部

一、书法本体的评判

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说:

子昂书如程不识将兵(程不识,汉武帝时的大将,与李广齐名。号称“不败将军”。镇守边疆,抗击匈奴,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生平未尝败绩),号令严明,不使毫末出法度外,故动无遗失。文敏妙在真行,奕奕得晋人气度,所乏者格力不展。明代董其昌说:

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字需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惟米痴能会其趣耳。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赵吴兴所遮障。明代书家丰坊说:

学王书者,唯赵子昂甚得其法,但太守规矩,且姿媚有余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评。

赵孟《妙严寺记》局部

清代书法理论家吴德旋说:

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

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吴兴书则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而争先竞后之色人人见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数百年者,徒以便经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也。二、书品与人品的求全责备

明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项穆说:

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敌之禄也!子昂之学,上拟陆、颜,骨气乃弱,酷似其人。清代书法家傅山说: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以赵孟仕元,而认为其缺乏民族气节,并以此为依据,以至于推导出其字必然软媚无骨。这种把“人品”、“书品””混为一谈,求全责备的论调,是一种与书法本体无关的成见。类似的说法不少,但其理一如,此不赘述。

赵孟《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局部

而“格力不展”,“因熟得俗态”,“太守规矩”,“插花美女”,“一味纯熟,遂成俗派”,“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不解“以奇为正”的置评,则允为中肯。

传赵孟日书万字,一些作品由于写得过快过熟而显得熟俗;

一些大作品,如手卷等,很少变化,显得平庸;

许多伪名赵孟的作品,软媚甜俗、轻飘浮滑。

这些因素也是赵孟书法“略有微词”的原因。

赵孟《纨扇赋》局部

“快乐书法营”认为:

清人包世臣说后之学者学赵孟书法:“然竟不能废者,以其笔虽平顺,而来去出入处皆有曲折停蓄。其后学吴兴者,虽极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匀净,是以一时虽为经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烟销火灭也。”

后人之所捧心学步,在于其学力不逮,无关赵孟;

明代袁宏道说:“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则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赵孟是高明的书画理论家,篆书,隶书,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六体全能,无盲点,集大成,赵孟书法史上,是把汉字优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者,“孤行则必不可无,欲废焉则不能”。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赵孟《妙严寺》局部

标签: 文史百科

更多文章

  • 颜体书法高手有吗?想问问怎么才能学好《麻姑仙坛记》?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文史百科

    问题可能让人不爽!但还是告诉你一个学好麻姑秘诀:临帖,临帖,还是临帖!心摹手追,加以时日,其书成也!我是搞书法培训的,有几点建议给你!其实无论临那个帖道理是一样的!孙过庭有句话: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要准确临帖!但对普通初学者而言,观察力不够,掌控笔能力不够,就非常困难了!我的建议是:

  • 一个月前写的字和现在写的字,是否有进步?该如何改进?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我的常识和实践,提三点建议:一是不要用红笔写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朱笔也就是红笔,一般是皇帝阅奏章用朱批,老师阅作业用红笔,再就是处决犯人用红笔勾划,一些道家符也用朱砂笔画。正常是白纸黑字,就是一些喜帖,也用红纸黑字。二是切记要选好帖,常临帖,最

  • 王献之的书法创新精神是否高于其父王羲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问,王献之的书法是否高过其父……?答一一各有千秋。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简文帝婿。历任秘书郎,丞,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人称王大令。善丹青,攻书,以行草见长。幼学于父,行草别创新法。用笔外拓(开朗),俊迈而有逸气。受当朝人追捧。下图分别是王献之的(鸭头丸)法帖和其父王羲之的(雨后)法帖,可以作为比较

  • 颜真卿一生书法风格多变,他属于早熟的书法家还是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是《王琳墓志》,颜真卿书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时年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多宝塔碑》,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此时颜真卿44岁。人称“

  • 关于书法家的故事 4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分享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史百科

    1、张芝临池书法家张芝在书法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张芝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练字不择纸笔,他有时拿着抹布蘸水在石上写,有时执筷子在桌上划,甚至家里准备缝制衣服的布帛,也都是他先用颜色书写后再染了使用。但是他对书写的姿势却十分讲究,常常是对着铜镜挥毫,这样自己的正面和反面皆能通过镜面上的反光看得

  • 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史百科

    谢谢悟空邀请!大圣悟空又给我出题目了,题目是“王献之的书法水平超越了王羲之吗?王献之的艺术观为后世提供了什么思路?”在回答这问题之前我讲个历史小故事:在王羲之作古之后,有一次谢安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王献之回答说:”故当胜。“,由此可知,王献之自视极高,自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超过其父王羲之了。

  • 学书法写半年是什么效果?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文史百科

    学书法半年后看效果要因人而宜。练书法,无论是硬笔或是软笔坚持练是第一动力。第二要临帖,开始练书法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自已自创字体,要耐心认真的模仿帖子,字的结构笔划轨迹,弄清后下笔试写。反复练书法,主要掌握字的偏旁部手,上下结构的字,因汉字是方形的,对每字要组成方形,下一步笔划搭配合适。俗话说得好:铁

  • 丝绸在中国古代代表什么和什么的文化?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代表中国的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经济自信和战略自信。迄今为止,丝绸之路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

  • 学习书法都喜欢号称“宗法二王”,但实际上学习王献之的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文史百科

    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什么?王献之最精彩的书法是草书,如果说王献之有强于他父亲的书法,那就是草书!可是,为什么学王献之的草书人不是很多呢?因为王献之草书承上启下的地位所造成的!你想前面有张芝那个大神存在,谁愿意学张芝?或许说不是不愿意学,是太难学了!后面呢?张怀被后人捧到什么地位了?草圣!可是世人忽略

  • 中国古代与西方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有丝绸,茶叶,瓷器,香料,为什么偏偏叫丝绸之路?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文史百科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