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71 更新时间:2023/12/30 7:37:37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

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隅。

其实,笔者是急人所急,因为有位香港朋友正在编撰客家字典。他是西贡一间学校的前校长观顺,业时间都倾注在此事,退休后更是心无旁骛。

张会长真是古道热肠。他起初的回覆是“辞典已无存本。再版事宜到时告知”,但很快又发来信息,“我看看香港有否存货,每本49欧元或400人民币”,日前更告知,“我们现在有客家辞典在香港屯门区张应财理事手中,你打电话联系他”。最令笔者感动的事,这位客家乡亲开车专程把辞典送到笔者的旺角联络处,且分不收,理由是有感于笔者数十年专注客家文化研究,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会长及作者决定相赠以示支持。

“客家大辞典”作者陈志明先生。

辞典的著者是荷兰华侨陈志明。他耗了逾二十年的心血,编纂这本比砖头还厚重许多的典籍。他以惠东、宝安等地的客家音及通俗用字逐一编纂成册,能让想学客家话的人,尤其是华裔,更容易读写听讲作为中国八大方言之一的客家话。

早在1911年,就有不少客家人来到荷兰谋生,迄今大约有五万客家人定居。可以说,荷兰是整个欧洲大陆中除英国之外最多客家人聚居的国家。1970至1980年代初,香港成为华人移民到荷兰的重要来源地,主要是新界客家原居民。

早期来荷兰的客家人,大部份以水手、码头搬运工为主,也因此荷兰早期的唐人街就在码头附近。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客家海员开始上岸转行,以开餐馆、杂货店、服装和皮革加工为主业。荷兰的唐人街也向鹿特丹中心火车站附近转移。

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有了回报,随着新生代的成长以及大陆新移民数量的增加,客家人涉足的行业逐渐走向“高端”,包括金融、房地产、医疗、法律、教育。

说来有点不可思议,陈志明是一个仅有初中中文水平的汉子,凭借客家人特有的“硬颈精神”,花了二十多年的光阴,终于编辑了这本厚达一千多页的《客家话大辞典》。这本辞典是迄今为止客家工具书中收录字数最多,并且唯一兼注同义词的辞典。客家文化研究学者魏宇文教授评其为“集客家方言辞书之大成者,是目前不可多得的收字较多、例句齐全、词条义项阐释清晰、检索便利的客家方言词典”,“该辞典既有惠州、东莞和宝安客家地区的词汇特点,又能兼顾梅州、香港等其他地区的客家话词汇,颇具特色”。另一位学者冯秀珍评价,“一位远在欧洲的海外客家人,却做了海内芸芸客家都没做到的事情”。

陈志明出生于1946年,籍宝安县(今深圳)。其祖父和父亲都是苏里南的归侨,祖父很有学问,父亲写的一手好字,算是书香之家。陈志明痴迷文字,大概与祖上的传统有关,尤其继承了父亲的基因,喜好书法。1957年,年仅13岁、刚刚读上初中不久的陈志明中断学业,漂洋过海去了苏里南,投靠先期而去的兄长。

苏里南的中文旧译为洵南,位于南美洲北部,北临大西洋,南邻巴西,东临法属圭亚那。上世纪中叶仍是荷兰海外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客家人占该国总人口逾7%,绝大多数苏里南华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东莞、恵阳、宝安的客家人,也有一小部分客家人来自广东鹤山。

左三: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左四:陈志明先生。

来到异域他乡,陈志明再也没有进入正规的中文学校,但一生保持着与中文的不解之缘,对客家话研究更是惊人执着。举一例,有些字他不知道读音,普通的汉语字典又没有客家音标,于是他把那些字列出,寄给远在中国乡下的父亲,由他请教当地学识渊博的人,标注音标之后,再寄回南美洲。离互联网时代还很遥远的岁月,千山万水,远隔重洋,很难想象一封信来回多么费劲。但陈志明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如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幸运的是,他在苏里南一所教会学校读荷兰语,结识了一位香港来的神父,他的国学造诣很深,给了他专业指导。还有,妻子黄碧云也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客家人,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几乎所有的家务,让丈夫可以潜心著述。

1975年,苏里南脱离荷兰独立,但至今仍是唯一一个以荷兰语为官方语言的南美洲国家。和许多华人一样,出于对独立后苏里南生活的不确定,以及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赶在独立之前举家迁往荷兰,开始了新的生活。

荷兰学习中文的条件显然比苏里南要好,陈志明书房的书籍大增,其中一套1962年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总共40册,每册500多页,摞起来高逾一米,陈志明都一页一页翻过,一字一字读过,有的甚至不止一遍。

初来荷兰时,陈志朋的四个子女,最大的五岁,最小的年仅一岁。家里说的是客家话,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全是客家的传统。

长子昉祥上莱顿大学之后,在汉学院的图书馆找到了几本早期出版的客家工具书,包括《客英大辞典》、《客荷辞典》、《客方言》等。莱顿大学汉学院甚至有客家话授课,中文图书馆的规模甚称欧洲之最。

厚积薄发,方可水到渠成。大约从1993年开始,陈志明正式着手编撰客家辞典。古往今来,编写大型辞典,大都是团队。对个人而言,实在是浩大工程。

陈志明做过不少行当,经营杂货店,代理苏里南啤酒,开家庭作坊制作中餐酱料。数十个春秋唯一不变的就编写客家辞典。按他的说法,每天所用时间,至少五个小时。而且,无论何时何地,甚至出国渡假,只要想到一个词条,就会随手记下,然后再作整理。编写辞典成了他工作之外的全部生活。

孜孜不倦,殚精竭虑,水滴石穿,辞典倾注了陈志明从中年到晚年的全部心血。初稿是手抄的,总共9个大号文件夹,每个约有300页,共约3000多页。初稿完成后,陈志明才开始学会计算机打字。全书共有13400多个字头,80多幅插画,是现有客家工具书中最合规格、最为完整的一本。

笔者前几天把沉甸甸的辞典转送到何校长手中,在场的客家朋友“两岸客家联会”江全孚会长、“香港台湾客属同乡会”吴秀娥会长都很感动。一本辞典,兜了一个巨大的圈,牵动着南美、欧洲、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客家人。表面上看是奇遇情缘,深层次的理解,是无论身处地球任何一个角落,守望相助,客家亲情血浓于水。这正是千年客家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原动力。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客家山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给笔者寄来《客家山歌大典》,分上下卷,收集了粤、赣、闽、台、南洋及海外的客家山歌逾万首,内容翔实丰富。山歌是客家人文历史的写照。一本在手,对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习俗与传统,已足以窥一斑见全豹。2017年王东教授为笔者拙着写序。王东博士虽不是客家人,却对《客家学导论》作者,发

  • 隐世客家村--蛤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这是一个隐世客家村,位于西贡船湾之东北山地,无马路无公共交通工具,但有水陆两路可达。走水路要在沙田马料水码头搭一个半小时渡轮,在荔枝窝下船之后翻越几个山坳;走陆路从大埔搭的士去乌蛟腾,再行两小时山路翻过吊灯笼,抵达蛤塘村。蛤塘在人丁最兴旺时期也不过百余名村民,每家都养猪养鸡、种稻和果树。但从上世纪七

  • 客家文化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文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

  • 李广“飞将军”难封,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汉文帝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

  • “割袍断义”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近查“割袍断义”出处,发现网络上又称"管宁割席",说是典出三国管宁因华歆拾金欲昧、羡慕虚荣而“割席分座”,载于刘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细读有关典籍,发现此说移花接木,并不正确。“割袍断义”,应出自三国之另一重要人物陈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

  • 赵云竟因为这个理由选择追随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赵云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 周厉王的“改革”戳到了谁的痛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有确切文字史以来的商、周时期,四大昏君为桀、纣、幽、厉。即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奇怪的是,周幽王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二人却并称“幽厉”而不是“厉幽”。孙子在前,爷爷在后,成为历史上一大奇观。周厉王原因为何?周厉王的“昏”不象其他三位的“昏”,周厉王的“昏”是改革“昏了

  • 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马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最会相马的,非伯乐莫属。伯乐,姓孙名阳,因为相马有功,秦穆公封他为“伯乐将军”,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做《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将伯乐相马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孙阳认为: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深知相马之精

  • 褒姒,孟姜,一笑一哭,两个帝国轰然倒塌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女人,因她们的笑与哭,给两个冒似强大的帝国判处了死刑,从而名留青史。烽火戏诸侯这两个女人,一是褒姒,一是孟姜。褒姒叫什么?实际名不可考了。她是褒国人,姒姓,所以后世人们跟她叫褒姒,也就是褒国一个姓姒的女人。褒姒的命运很惨,她是宫女与他人偷情所生,生下来后其母惟恐大难临头,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