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加勒比海彼岸的客家部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64 更新时间:2023/12/5 21:59:28

上星期写了“一本客家字典的跨国故事”一,提及客家辞典作者陈志明从广东移居南美的苏里南,再落户欧陆的荷兰。笔者收到海内外客家乡亲的大量反馈,其中有不少人惊叹客家人在全球五大洲四大洋“叭叭走”的能力,并问笔者能否介绍客家人在加勒比海落地生根的情况。

笔者为此与苏里南中华会馆会长、《中华日报》前社长学雄先生做了一次越洋电话访谈,在写此文过程中更多次互动,为笔者做校勘并提供许多珍贵图片。香港与苏里南的时差是11小时,也就是刚好“日夜颠倒”,但李会长还是在百忙中昼夜帮忙,令笔者非感动。

李学雄会长给笔者传来许多珍贵的资料。说起来匪夷所思,苏里南距离中国一万七千公里,但在这个南美洲边陲小国,客家人占该国总人口大约七个百分点(华人占逾一成)。走在首都巴拉马利波市中心,随处可见的中文字华人超市,恍如置身香港新界。

曾经是荷兰殖民地的苏里南,是南美洲华人人口占比最高的国家。苏里南是南美洲唯一一个把荷兰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更是全球唯一把客家话列为法定语言的国家。2014年,苏里南政府正式将春节定为全国法定假日。

由客家人创建于1880年的广义堂,是南美洲最具规模、历史最悠久的华侨社团,辖有养老院、慈善机构、中文学校,发行中文报纸,甚至还开播加勒比海唯一的中文电视台。

华人漂洋过海抵苏里南的历史,可回溯至十九世纪中叶。资料显示,第一批十八位华人以劳工合约的方式,在1853年7月2日从同属荷兰殖民地的印度尼西亚出发。在长逾三个月的航程中,有四位在途中病逝,其十四人于1853年10月20日抵岸。合约期满时,仅有11人存活,其中八人最后返回印尼,三位自愿留下,受聘于政府担任审批劳工的翻译。此三位已能说流利当地语言的客家人,便成为最早扎根彼邦的华人。

其后,在1858年至1870年间,大约2500名华人劳工直接从中国大陆抵埗,大部分原籍为广东省之东莞、宝安及惠阳县,均说客家话,也有一些来自福建。苏里南也因此在历史长河的流变中,形成了一个以广东惠阳、东莞、宝安客家人为主体的海外部落,当地人简称为“惠东宝”。

香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角度。从1865年开始,荷兰人开办的“猪仔馆”,短短五年之内便从香港招来两千多名华工,在废奴政策后为南美洲的种植园与矿场提供苦力。

由于早期签契约者几乎没有女性,绝大部分的华工与来自印尼爪哇、东印度及当地黑奴后裔共组家庭,形成了如今的苏里南国民“鸡尾酒”原貌。譬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动“中士政变”的前总统鲍特瑟,同时拥有华人、黑人、荷兰人、印第安人、法国人的血统。曾经担任苏里南总理后又兼任总统的陈亚先,也是客家人,其父的籍是广东惠阳(注:惠东宝只是一个统称,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行政上隶属惠阳地区),母亲则是混血的克里奥尔土著人。

当地客家人把混血土生的华人称为“半泥鸭”,华侨华人在本土出生的孩子称呼为“泥鸭”,来区分差异,可谓生动有趣。

1949年后大陆政权易帜,来自中国本土的移民大幅减少。苏里南客家部落与祖国的亲友,除了极少数通过香港还有走动,就象是冰河时期消退后的海岛,孤悬海外独自发展。土生土长的后辈,除了仍以客家话、荷兰话为母语外,还能讲当地特有的克里奥语,以及苏里南加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从九十年代开始涌现大量新移民,除了广东,最多的是浙江、福建和海南,此外还有少数的东北人及其他省籍人士。

李会长告诉笔者,他是从香港过埠至南美的。他和太太原籍分别是宝安、兴宁,早年移居苏里南与一直生活在彼邦的外婆团聚。他说那时候香港没有直航,要先飞13小时至荷兰,然后再飞8至9个小时才抵苏里南,另一选择是从香港飞美国再转飞。

虽飞越万水千山,如果不是疫情,他和家人几乎每年都会返港及在大陆游走,一为商务,二是慰解思乡之情。

标签: 历史百科

更多文章

  • 一本客家辞典的跨国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说到辞典,很容易想到新华字典、康熙字典、牛津字典、英汉辞典,等等,但没有人会想到客家辞典。前几年一位荷兰华侨编撰的客家辞典,备受全球客家部落的欢迎,问世至今印了三版均告售罄。笔者最近在社交媒体圈看到现第四版正准备印刷中,第一时间询问欧洲荷比卢崇正总会张挺宏会长,希望尽早订购以免向隅。其实,笔者是急人

  • 客家山歌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百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东教授给笔者寄来《客家山歌大典》,分上下卷,收集了粤、赣、闽、台、南洋及海外的客家山歌逾万首,内容翔实丰富。山歌是客家人文历史的写照。一本在手,对客家族群的文化源流、习俗与传统,已足以窥一斑见全豹。2017年王东教授为笔者拙着写序。王东博士虽不是客家人,却对《客家学导论》作者,发

  • 隐世客家村--蛤塘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百科

    这是一个隐世客家村,位于西贡船湾之东北山地,无马路无公共交通工具,但有水陆两路可达。走水路要在沙田马料水码头搭一个半小时渡轮,在荔枝窝下船之后翻越几个山坳;走陆路从大埔搭的士去乌蛟腾,再行两小时山路翻过吊灯笼,抵达蛤塘村。蛤塘在人丁最兴旺时期也不过百余名村民,每家都养猪养鸡、种稻和果树。但从上世纪七

  • 客家文化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百科

    新界石门上周末有一个“客家文化节”,由1926年成立的乡议局举办。据说该活动由申请到开办超过一年,准备时间不可谓不充分,但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毕竟这是乡议局的首办。陈嘉敏校长是今次客家文化节的操盘手。她是青衣岛的客家原住民,从加拿大学成返港一直扎根社区,早在1988年已成为葵青区第一位女性区议员,亦

  • 鲜为人知的东晋“三阿大战”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百科

    东晋南迁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淝水之战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为

  • 李广“飞将军”难封,四大原因浅析李广为何封不了侯?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百科

    李广是汉代的名将,善射箭,有勇气,动作快,有“飞将军”之美誉。李广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是他的优点。他率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多次获胜,匈奴很畏惧他。汉文帝时,李广因讨伐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北平太守,此后未能晋升封侯。与李广一起征战的将士,纷纷因功受封;李广部属士卒,先后封侯的也很多

  • “割袍断义”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百科

    近查“割袍断义”出处,发现网络上又称"管宁割席",说是典出三国管宁因华歆拾金欲昧、羡慕虚荣而“割席分座”,载于刘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德行》。细读有关典籍,发现此说移花接木,并不正确。“割袍断义”,应出自三国之另一重要人物陈矫。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枭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阳去世。

  • 赵云竟因为这个理由选择追随刘备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百科

    在人们的心目中,赵云是一位常胜将军,长坂坡在百万曹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战赢天下。但鲜有人分析,赵云是为何而战的。熟读《三国》,赵云虽是武将,但更有文人风彩。他的白马长枪,实际上是为“仁政”天下而战的。赵云可以说是三国里最雅的“儒将”。赵云三国时期,因为宦官当政,皇帝昏庸,黄巾战乱,广大人民流离失所

  • 周厉王的“改革”戳到了谁的痛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百科

    中国有确切文字史以来的商、周时期,四大昏君为桀、纣、幽、厉。即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奇怪的是,周幽王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二人却并称“幽厉”而不是“厉幽”。孙子在前,爷爷在后,成为历史上一大奇观。周厉王原因为何?周厉王的“昏”不象其他三位的“昏”,周厉王的“昏”是改革“昏了

  • 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马夫”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百科

    在中国历史上,要说最会相马的,非伯乐莫属。伯乐,姓孙名阳,因为相马有功,秦穆公封他为“伯乐将军”,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做《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将伯乐相马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孙阳认为:相天下绝伦的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深知相马之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