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战国时的楚国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在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间,正是楚国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
屈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是个大诗人。曾任楚国左徒,大概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地位很高。
最初,楚怀王很信任屈原,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让屈原参与。屈原的同事上官大夫很嫉妒他,不断到怀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怀王信以为真,就对屈原疏远了。
当时,楚国和齐国友好。秦国想进攻齐国,就派谋士张仪到楚国破坏楚齐同盟。屈原当时虽然在政治上比较失意,但他出于对楚国的热爱,仍然站出来,极力反对和秦国联合。不久,秦昭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这时秦国吞并楚国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屈原极力反对怀王赴秦国。怀王的幼子子兰,却竭力主张怀王去秦国,不要怀王失去向秦王献媚的时机。结果,怀王听信子兰的话,刚一进入秦国边境,就被秦国扣留,逼他割地,死在秦国。
怀王死,顷襄王继位,反而任命子兰做令尹(宰相),楚国人对子兰劝父入秦十分不乐,屈原在他的言语和诗词中不勉也透露出自己对子兰的怨恨。子兰得知,就唆使上官大夫到顷襄王面前诬蔑屈原,因而屈原被流放到了外地,时间长达十多年。
当屈原六十二岁(即公元前二七八年)时,看到国都鄢郢为秦军所破,救国无望,悲愤已极,行吟泽畔,写下许多悲壮的诗篇。在这年的五月五日,他一跃而起,纵身投入汩罗江激流中,以身殉国。
后来,人们在每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划龙舟,你追我赶,是纪念当年楚国人打捞屈原的情景;包粽子,是仿照楚国人投米入江,让鱼食米而不食屈原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