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57 更新时间:2024/1/24 6:19:58

《道德经》第十七章通行本原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百姓并不知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百姓亲近而赞誉他;

再次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

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闲自在,他很少发号施令。

当事情做成功了时,老百姓会觉得这就是本来的样子。

逐句解释: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太上就是最好,这里指统治者或领导者。当统治者默默治理天下的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境界,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情,做的很自然,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做一样,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次一点的是统治者,是做了很多事情,那是老百姓想要的,因此会受到亲近。再次一点的统治者,就是他做了很多事,但通过威权和强制干预的方式做事,结果也不是百姓想要的,百姓因此感到畏惧。最次的是,统治者残暴无道,欺凌百姓,与百姓争夺利益,这样的统治者,人人都会蔑视和侮辱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就是诚信,统治者信任不足,就会导致百姓失去信任,最后失去信心。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好的统治者,按照“道”的规律治理,顺其自然,悠闲自在,他的号令很珍贵,不会频繁发号施令。当事情做成以后也不居功,而是退居幕后,让百姓得利,老百姓甚至以为一切原本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又回到了无为而治的话题。前面几章老子分别谈到了“什么是道”,“什么是有道之人”,“以及修道的方式”等。这章又回到了统治者如治理天下的话题。本章的中心思想依然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君分四个等级。第一等是效法天地的得道之君,第二等是爱护民众的有德之君,第三等是强制干预的威严之君,第四等残暴无道的失德之君。最好的君王应该是遵循道法自然,无我利他,润物无声,做成之后老百姓甚至都感知不到。当然这种最高境界如果你达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做个让百姓爱戴拥护的统治者,而不是做让老百姓感到畏惧的领导者,更不要做让老百姓憎恶、轻蔑的人。

封建历史上有数百位君王,各种统治官员也有数千上万。但真正能让老百姓爱戴,让老百姓记得的也没多少,而那些实行无为而治,天下为公,与民休息的统治者少之又少。所以治理天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能做到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更不容易。

老子期待的理想君王究竟存不存在呢?这其实是个难题。人性都有自私贪婪的一面,做事或多或少也都为了个人的名或利。统治者也不例外,统治者都想流芳千古 、名书竹帛,受到人们永世的爱戴。老子提倡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比较难以达成。但这个目标,值得提倡,值得统治阶级以及每一个管理者去学习。秉持最高的理想,达成二等结果也是可以的,就怕秉持三等的理想,达成四等的结果。

标签: 道德经老子

更多文章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通行本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译文: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镇静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事保持厚重,就像行军打仗离不开辎重。虽有美食胜景,奢华享受,却能安然处之,不为所动。为什么大国的君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道德经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通行本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译文:奉行了大道,天下人就会争相投奔而来。人们争相投奔大道,就不会相互伤害,天下将会安稳太平。面对音乐与美食的诱惑,人们会停步不前。“道&rdquo

  • 如何理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通行本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最大的成就若有所缺,而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大的充盈好像空虚,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极致的笔直好像弯曲,最好的灵巧好像笨拙,最厉害的善辩好像木讷。躁动能抵御寒冷,守静

  • 如何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8章:“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观念对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提意见时要委婉,如果意见没有被采纳,依然要对父母毕恭毕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担忧而不去怨恨。”逐句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事:从事,侍奉。几(jī):轻微,婉转。侍奉

  • 理解《论语》第四篇第13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论语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译文: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实行礼制呢?”逐句解释: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节和谦让,指礼法。何有:何难之有的意思。能以礼让

  • 成语爨桂炊玉是什么意思?读音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成语,爨桂炊玉

    【成语】爨桂炊玉【拼音】cuàn guì chuī yù【注音】ㄘㄨㄢˋ ㄍㄨㄟˋ ㄔㄨㄟ ㄩˋ【释义】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出处】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rdq

  • 成语勿忘在莒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成语,勿忘在莒

    【成语名字】: 勿忘在莒【成语拼音】: wù wàng zài jǔ【成语注音】: ㄨˋ ㄨㄤˋ ㄗㄞˋ ㄐㄨˇ【成语释义】: 莒:莒国;指不要忘记在莒国逃亡之时的情景,比喻不忘前事,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乡,不忘峥嵘岁月。【成语出处】: 战国&middo

  • 成语初写黄庭是什么意思?背后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典故来源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语,初写黄庭

    “黄庭”,道经名,相传谓老子所著,例如《唐书?艺文志》书目中就有“老子《黄庭经》一卷”。《黄庭经》因有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写本而著名于世。并且还流传了一个“写经换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爱鹅。山阴(今浙江绍兴县)有个道士,养着一

  • 玉清元始天尊 天尊一词竟然源自佛教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玉清元始天尊,天尊

    以史为鉴,唯道是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道教三清之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元始天尊”、“青玄祖炁玉清元始天尊妙无上帝”、“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等。最早记载于东晋末年的灵宝经中,在唐代初期成为了道教公认的最高神,与灵

  • 为什么称银元为“大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洋,银元

    历史上,中国把银作货币使用时间很久,但是那时使用的银都是碎银或银锭。15世纪,欧洲国家出现银元,大约在明神宗年间,也就是公元1573~1620年间,西班牙银元流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后来墨西哥银元(鹰洋)、英国银元(站人)、日本银元、美国银元、法国银元先后流入我国。因为当时民间把泊来之品都以&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