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参加游行的学生冲破军警重围,向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奔去,但赵家楼戒备森严,大门紧闭。这时,有两个学生爬上铁门,跃进院子,打开了紧闭的铁门。愤怒的学生一拥而进,在痛打章宗祥后火烧了赵家楼。这两名学生中的一人后来成为了现代教育家、作家、教授, 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校长,他就是杨振声。
杨振声出生在山东蓬莱水城的一个渔民家庭。蓬莱水城是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抗击倭寇之所。他小时常去看遗留的大铜炮,小小年纪心中早早就生发出了爱国之情。在“五四”动动中,他曾登上饭桌高喊“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口号,两次被捕入狱。在北大求学时,他和傅斯年、罗家伦一起创办《新潮》,并在《新潮》上发表了《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直面社会问题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民间疾苦,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社会罪恶的控诉。鲁迅评价“杨振声是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他由此登上文坛。
1919年,杨振声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赴美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到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留学归来,杨振声即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也是在1924这一年,他创作了代表作《玉君》。这是一部反映冲破封建樊笼的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这篇作品,奠定了杨振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杨振声的最辉煌时期应该是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时期。他打造的国立青岛大学,在山大整个校史上,应该是前无古人的。
1930年,杨振声临危受命,来到青岛。作为学生,杨振声继承了恩师蔡元培 “兼收并蓄”“民主办学”的方针,将国立青岛大学打造成了一所闻名遐迩的大学。在任期间,杨振声一直致力于他的“教育四重法”,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师资就是打破门户之见,任人唯贤,只要有真才实学,都竭诚欢迎,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云集青岛大学,就连校长秘书都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真的是英华会聚,灿若群星。豪华的教师队伍,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杨振声带头进行学术演讲,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学术空气空前浓厚,教学科研蒸蒸日上。青岛大学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尽管经费紧张,但对于教师们的薪金,校长却毫不吝啬,可以与其他大学比肩。
重质量,就是重视办学质量,从严治校。杨振声主持制定了完备、严格的校规校章,坚持“学生在好不在多”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塑造。招生采取“严进严出”的方式,推出“淘汰制”,作为对学习质量的检验。
重设备,就是重视教学设备的配置。杨振声任校长期间,主持建造了高水平的科学馆、图书馆,为营造优良学风提供了阵地和依托。他特别重视体育锻炼,虽然学校内多为山地和沟谷,“填沟不易,凿山尤难”,但在他任职的第一年就修建了操场。当时私立青大留下的校产,除了校舍以外,设备极少,而经费严重不足。这一切都是杨振声通过大力节省行政开支,千方百计努力实现的。
重人才,就是要求教师要重视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甘做“人梯”,善当“伯乐”,任人唯贤,不徇私情。
杨振声在青岛大学两年,为日后大学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振声是作家,有文人的风范,他精通字画,对考古也有研究,还是山东考古研究会的成员。他为人潇洒,风度翩翩,臧克家回忆说,在学校的布告栏里,“时常看到他用俊秀的草书亲笔写的布告。在青岛期间,杨振声发表了《也谈教育问题》《女子的自立与教育》论文,以及散文《与志摩的最后一别》、小说《抢亲》等。
1932年,由于学生们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团结抗日,身为校长的杨振声作为南京教育部任命的校长,不便于公开支持学生活动,只能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和保释被捕的学生。但最后还是辞去了校长职务。
离开青岛回到北平后,杨振声致力于编撰教科书,并到小学去执教,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当了‘孩子头,也有了实验小学校的机会。
1938年,他到西南联大任常务委员兼秘书长,同时执教中文系,将新文学引入大学殿堂,自己开设了《中国新文学简史与创作实习课》,请沈从文在师范学院开设《中国新小说》课。他和冯至组织的文学沙龙吸引了联大的师生。1946年至1948年,杨振声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和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并和沈从文、冯至合作编辑《现代文录》。1949年以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
杨振声是一个坦荡率直,端庄稳重又谦虚诚恳的学者。《大公报》上曾经有一篇文章描述杨振声:亭亭玉立,神采焕发,令人不敢近,近则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也。这么一位风流倜傥之人,在中学毕业后即奉父母之命娶了一位不识字的家庭主妇,成为杨振声“一生的痛苦”。但他善始善终,其中的一个儿子杨起,是煤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煤地质学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6年,杨振声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他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