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涉及哪些核心素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涉及哪些核心素养?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437 更新时间:2024/6/9 10:57:04

高考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试卷中的一道重要题型,一是一道难题,从历年设题考查的情况看,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均涉及。下面笔者就此做一详细的分析。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标准”同以往的标准或大纲的最大不同是就是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的核心素养

从历年高考真题的设计思路试题特点看,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下面笔者做一详细论述,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一)考查语言能力。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乃高考诗歌鉴赏题分内的任务,对此,《考纲》也有明确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那么高考诗歌鉴赏题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时,具体考查哪些语言能力呢?有三种:鉴赏诗歌中锤炼得很精彩的词语,鉴赏诗歌中锤炼得很精彩的名句、警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第一种考查方式对应的题型叫炼字题,第二种考查方式对应的题型叫名句鉴赏题,第三种考查方式对应的题型叫语言风格鉴赏题。从近三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情况看,上述三种题型均设题考查过。

(二)考查思维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思维方法,一个方面是思维品质。对思维方法的考查主要有五种: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主要有四种: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1.考查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考生在答题之前阅读诗歌时,必须调动联想思维和想象思维,只有这样,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塑造的形象,考生方能得到透彻的、切实的理解。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

2.考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考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主要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把握、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把握来进行的。这一点近三年的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题均有体现。

3考查辩证思维。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查是通过所设计的“思想内容类”的题目来考查的。这种考查要求《考纲》是这样表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文章”取的是广义文章的含义,包括诗歌在内。这类考题相对于上边谈到的形象类考题、语言类考题、技巧类考题而言,出现频率较低,但并不是不考,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3卷诗歌鉴赏题就考到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面对这种考题,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辩证分析,不能将作者表现在诗歌中思想内容一棍子打死,或完全捧上天。

4.考查思维品质。考生要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从思维品质的角度看,考生的思维必须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思维深刻有利于考生在阅读给出的诗歌时能把握住诗歌表象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思维敏捷有利于考生鉴赏诗歌时能敏锐地捕捉到诗歌的言外之旨、深层意蕴,思维灵活有利于考生鉴赏诗歌时能充分联想和想象深化、充实对诗歌的理解,思维有批判性有利于考生作答思想内容类的题目时,能辩证看待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考查审美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考生审美能力的考查自不必说。这里,要弄明白的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哪些审美能力。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考生的审美能力从课标和《考纲》的角度看,主要有: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等三种。这三种能力既是鉴赏能力、也是审美能力。

(四)考查文化传承能力。古达诗歌既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阅读、鉴赏、理解古代诗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一点,无须笔者嗦,读者诸君也会看得清清楚楚。这里,要强调一下的是,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强,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也强;反之,亦然。所以,高考复习要很好地落实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这一考查目的,就必须把功夫下在提高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水平上。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以上回答不知满意否?立恒语文期待与您交流。

根据教育部于2017年年底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有四:“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版的课程标准明确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有所侧重,在考试考察的时候可以有所侧重,但并不能分家。语文高考试卷考的基本上都是古代诗歌,古代诗歌鉴赏题更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考察,也就是说,涉及到教育部认可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

先简略地说说四大核心素养分别指什么。“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说学生要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特点与运用规律,形成个人言语经验,发展交流沟通能力。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说要通过语文学习,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要培养学生审美水平,“文化传承与理解”简单地说是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

以下就用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当中的古代诗歌欣赏题来做一个分析吧。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这一道古代诗歌阅读题有两个小题,我们就说第二小题吧。这一题要求进行语言品读,“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首先肯定是考察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素养,语言方面的知识很多,这一句最明显是有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写文章就像春蚕吃桑叶时的声音:沙沙沙。要知道古代科举考试非严厉,主考官非特殊情况是看不到考生的形象的,只能听到他们写字的声音。这句诗这样写的效果,也即是语言运用方面,当然是更形象表现考生奋笔疾书的典型特征,仿佛他们写作就在耳边。

其次,也要考察了“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素养。分析一句诗的好和不好,当然需要人的思考,需要进行书面表达。语言和思维是有密切关系的,学生表达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直接相关。

第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素养的考察就更明显了,分析这一句话的精妙之处,也就是进行审美鉴赏活动。

第四,至于文化传承,就非常好理解了。中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核心话题之一,而科举考试更是传统文化传承、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没有对这方面的了解,这一句诗,让一个外国人来读,最多也就是觉得春蚕吃桑叶很形象,更多的恐怕只是会觉得莫名其妙。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大量背诵古诗文对高考有好处吗?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浓缩的精华。它不仅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迪我们的思想、享受艺术的美妙,还可以提升语文的素养。功利一点来说,大量背诵古诗文对高考也是好处多多。大量背诵古诗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语言直觉思维能力,让我们可以更敏捷更准确地理解和判断语言。语感对于文言文阅读有着巨大的作用,

  • 一寸光阴一寸金体现的哲学原理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条件和必经阶段,当量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积极抓住机遇,才能促进事物的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一寸光阴”好比是“一寸黄金”,对我们而言都很重要,都值得珍惜,我们需要抓住每一寸光

  • 哲学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拓展资料:同时,在著名的科技

  • 哲学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 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观点是怎么样的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比如,人体之中存在矛盾对

  • 道家为何把“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平时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天道:与人道的深刻道理,天道是什么?阴:阳,人道是什么?善与恶,本问题问《人道》与《天道》对立,提倡《天道》而《贬斥》人:道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看你处在什么阶段。我如何能给大家讲明白,举个例孑吧!在兴旺时,苗木生于地中,是成长

  •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到底对立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国历史中的春秋丶战国时期,是各种思想,学说最活跃的时期。这是后来史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思想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有两种最耀眼的,影响历史最深刻的不同观点的治世思想学派,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他们相互对立的观点主要表现在治世的初始出发点是人善论,还是人恶论。即人是天生天赋的本性

  • 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什么关系?有何差异性?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从《易经》到《道德经》到黄帝内经》,阴阳都是指的气(),不是泛指,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哲学名词。具体的阴气、阳气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但阴阳学说与矛盾的对立统一性绝不是一回事。谢谢邀请,试着作答。人们对阴阳学说的理解我认为是有层次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有黑就有白,有正必有负,有高必有低,有胜必有败、有盛必

  • 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哪些对立方面?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荀子是孔门弟子,而所谓的法家其本都是荀子的弟子。孔门是儒家学说,那么也就是说法家是儒家的一个分支。孔子曰仁,孟子说义。仁即仁爱,义即担当。仁爱与担当是普世价值。孔门传播的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人人有用。荀子讲的是治国之学。治国须要有方法。所以,荀子讲的是法。学法之人必须要成为国家重臣才有用。对普通人没

  • 如何从哲学角度看待永恒和瞬间的对立统一?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瞬间和永恒是对立的统一,相对立而存在,相依存而发展。瞬间即永丶永恒亦瞬间。倒如:我的母亲现在永恒了,但她完成这个永恒当时只是瞬间的事;我们俩面对面都在努力那件事永远不要发生,但是瞬间她就走了,这个瞬间不是孤立的,同时诞生了一个永恒,即我对她永远丶不可磨灭的思念。(注,这里我本想以毛主席为例,但一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