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力高(分别相当于什么官)

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哪个权力高(分别相当于什么官)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896 更新时间:2023/12/9 5:32:50

众所周知,明朝的宦官权力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很多人并不了解,可能以为他们只是依仗着皇帝的宠信才能胡作非为,其实不然,明朝的宦官在制度上还是要压文臣集团一头的。

什么是司礼监和内阁

明朝管理内廷事务的衙门共有十二个,合称“十二监”,比如管马匹的就叫御马监,管皇帝衣服的就叫尚衣监,每个衙门的最高负责人称为“掌印太监”。除此之外,还设有四司、八局,与十二监合称“内官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之中,有十一监是负责宫内具体事务的,权力不大,唯有司礼监是个特例,不仅总管内廷宦官事务,而且职涉外廷朝政,即所谓“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其实明朝之初,朱元璋明确要求宦官不能识字,且“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所以,司礼监那时候只不过是个普通衙门,并无特别之处,只是负责皇宫内礼仪事务,排名尚在内官监之后。

而所谓内阁,是明朝新创的一种行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改为三省六部制,明清时就是内阁制。内阁是明朝时的行政中枢,权力极大,全国所有的事务都由内阁做出决策,再交给六部具体去执行。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执行了数千年的丞相制度,改为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就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皇帝直接发布命令,六部具体执行,皇权更加至高无上。

但是,全国事务何其繁多,皇帝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朱元璋是个勤政的皇帝,还可以坚持亲自批阅奏章,但他的后代子孙们可就撑不住了。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就组建了几个人做帮手,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章,就有这几个帮手先看,然后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再给朱棣。

不重要的就写个内容大概,否则一篇奏章几千字,皇帝也看不完。这几个人,其实就是内阁的雏形。

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继位时,内阁的权力渐渐变得很大,本来内阁这几个人充其量只是个秘书,只有帮皇帝提建议的份,而绝没有替皇帝做决策的权力。

但是,国家所有的事务都必须经过内阁,而且实际上内阁提出的意见,绝大部分都会得到通过,这样内阁就变相地掌握了决策权。

皇帝如果想偷懒,完全可以什么事都不用做,只在后宫玩乐就可以,内阁就可以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

因此,朱元璋当年废除的丞相,就变成由内阁几个人代替了。朱瞻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削弱内阁的权力,于是进行了改革。

一是将内阁固定下来,赋予内阁决策权,使内阁更加制度化、长期化。二是选择由宦官对内阁进行牵制,他选中的机构就是前面提到的司礼监。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为了压制朝中大臣,就选拔身边的近臣组建了“内朝”,以对抗“外朝”,此后这一机构发展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尚书台”。

朱瞻基在大内设置内书堂,并让翰林院学士教授太监们读书习字,从此身边多了一群能以极高效率办事情又忠于皇帝的宦官。

他将司礼监提到内廷之首,除掌印太监之外,另设秉笔太监,提督、随堂等职。别的职务我们暂且不提,只说权力最大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顾名思义,秉笔太监就是替皇帝批阅奏章的宦官,称为“批红”。掌印太监就是负责替皇帝盖章,盖章之后就具有效力了,可以发到六部进行具体执行。而如果没有这个章,那就是废纸一张。

如果以上所说大家还觉得有些绕,那么我简单说一下奏章的处理流程。大臣的奏章递上来之后,首先看到奏章的是内阁,内阁成员们先行批阅,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再贴在奏章上,送到皇帝那里进行最终裁决,这就叫做“票拟”。

奏章连同票拟被送到皇帝那里后,本来应该是由皇帝亲自进行批阅,如果同意内阁的意见就画个圈,写上自己的意见。

如果不同意就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拿不准的就留中不发。但是,如果皇帝犯懒,可能只批几本,其他的就交给司礼监去批。

司礼监拿到奏章和票拟之后,由秉笔太监代替皇帝进行批阅,方法和皇帝是一样的,称为“批红”。秉笔太监批完之后,按说还要拿给皇帝过目。

但皇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看的,直接交给掌印太监盖章,然后就可以交给六部去执行了。

表面上看,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之间还有个相互牵制的问题,但实际上两者经常沆瀣一气,共为一体。

所以,题目中所问秉笔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大,实际上是司礼监和内阁哪个权力大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

而内阁的“票拟”实际上还是相权的另一种形式,其决策权渐渐弱化,而建议的成分明显增加。无论是否代理,“皇权”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大于“相权”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称内阁首辅为“外相”,称司礼监秉笔太监为“内相”,一内一外,显然秉笔太监的地位更高一些。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即所谓“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所导致的内阁与司礼监在地位上的政治差异。

这种权力的不平衡,更经常地表现为司礼监势压内阁的局面。从而使司礼监无论从组织制度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能够对明代的中央决策进行最大程度的干预和影响。

比如说最重要的人事问题。明朝任何官员的任命,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但按照明代的规定,选拔官吏时以当权的宦官同朝臣一起参与,会同挑选。

随着宦官势力的越来越大,司礼监在官员任命中所起的干涉作用也越来越大,明英宗以后竟出现了朝臣入阁,都要倒向当时的权宦的局面,对于阉宦,即使是内阁首辅也要仰其鼻息。

再比如皇帝有什么事要办,或者有什么旨意要下,通常说给身边的秉笔太监,秉笔太监记录下来之后,封在箱子里让小太监送去内阁,然后由内阁票拟。这样,秉笔太监就可以随意在其中“夹带私货”,甚至直接假传圣旨,而内阁对此毫无办法。

明朝后期,司礼监不仅有决策权,甚至有了参与讨论的权力,因为地位高于内阁,所以只要宦官参与阁议,那就不仅仅是参与而是主持了。宦官在阁议时质问、申斥、逼迫内阁大臣甚至收复的情况,在明朝后期屡见不鲜。

而且,明朝的秉笔太监大多时候会兼管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东西厂不同于刑部,他们直接受命于皇帝,实际上是直接归秉笔太监管,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随意对朝廷大臣进行逮捕、审讯。

当然,在形式上还需要皇帝同意,可“批红”“盖章”的权力都在宦官手中,再加上宦官在皇帝身边添油加醋地陷害,所以秉笔太监几乎可以为所欲为。

综上所述,明朝司礼监的权力要比内阁大得多,秉笔太监权力远在内阁首辅之上,而且是越到明朝后期,秉笔太监的权力越大。

巅峰时期就是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当时的内阁首辅顾秉谦不仅完全仰其鼻息,更将大明内阁转变成了“魏氏内阁”,扮演着阉党急先锋的角色。

继任者冯铨对魏忠贤更是感恩戴德并且死心塌地的追随。然而,冯铨入阁后不久与魏忠贤的义子崔呈秀闹矛盾,马上就被魏忠贤以贪腐为由弹劾罢职。

然而,宦官代行的是皇权,秉笔太监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的授予,只要皇帝想要收回,那么太监们几乎是没有多少反抗之力的,比如明武宗杀刘瑾,崇祯帝杀魏忠贤,都只不过是翻手便可为之。

而皇帝如果想要拿下内阁首辅,那就麻烦得多,著名的明朝首辅张居正,是在死后才被万历皇帝清算的。

最后添一句,秉笔太监虽然在明朝的特殊体制下,权力要比内阁首辅大,但其社会地位却远不如内阁首辅高,天下的文人也大多瞧不起宦官。

然而,秉笔太监中,也有忠心为国、忠于皇帝的“好人”,内阁首辅中也有不少祸国殃民的“奸臣”,大家万不能一看到宦官就骂,一看到内阁就夸。

标签: 监掌司礼首辅印太监内阁权力相当哪个分别什么

更多文章

  • 罗艺为什么要反李世民(历史上罗艺和李世民什么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罗艺,李世民,历史,关系,为什么

    罗艺是隋唐历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但他在民间演义故事中,和真实历史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象,演义中罗艺是大唐忠臣,而历史上则是举兵造反的叛臣,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罗艺呢?在《隋唐演义》等故事中,罗艺本是一个街头卖艺的落魄之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隐居的姜老员外看中,招为上门女婿,生下了长子罗松。姜员外将

  • 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死亡真相(曹冲几岁被谁害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真相,曹操,死亡,儿子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江山一时多少豪杰!然而,众多豪杰的后代,却大多都不成器。刘备的儿子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孙权的儿子孙亮更不行,被人废掉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在袁绍死后内斗,将河北之地拱手让给了曹操,其他如刘表的儿子刘琮、刘錡,刘焉的儿子刘璋……似乎一个比一个窝囊。在这其中,唯一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 明朝皇后胡善祥为什么被废(历史上胡善祥是谁的皇后)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胡善祥,皇后,历史,明朝,为什么

    胡善祥被废,无论是宣宗朱瞻基,还是张太后,还是朝中大臣们,甚至包括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她是受了委屈的,所以都很同情她,宣宗晚年也以“少年事”表示后悔。明成祖朱棣将朱高炽定为接班人,其中有一大半的原因是看中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所以他对这位皇太孙格外上心,甚至精心为其挑选了个媳妇。永乐十五年,朱棣下旨

  • 失荆州是蜀国的转折点吗(大意失荆州对蜀国的影响)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蜀国,转折点,大意失荆州,影响

    三国中忠肝义胆的刘皇叔是笔者最为喜欢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认为刘皇叔最后失败的原因是自身国力孱弱,手下的将领特别是诸葛亮已经穷极一生,蜀国在本质上与魏国有着天地一般的差距.笔者并不是完全认同这一种说法,今天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见解以及笔者认为刘皇叔的失败之处-大意失荆州。刘皇叔出身贫寒,刚出场的时候

  • 中山靖王刘胜有几个儿子(刘备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山靖王,刘胜,刘备,儿子,之后

    中山靖王刘胜,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他有120个儿子,这数量放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抓超生的重点打击对象。第二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后代里,有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汉昭烈帝刘备!刘备的开场白永远是开口脆: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其实我们不能怪罪刘备,那时候认一个有名气的老祖宗十分重要。

  • 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谁的官大(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四大名臣,并称,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晚清

    所谓“晚清四大名臣”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就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种说法。这四个人都是晚清时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功有过,对他们的评价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曾国藩,往前推二十年,曾国藩的形象是“剿杀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而现在曾国藩则几乎是以圣人的形象出现在网络

  • 吕蒙杀关羽回去第二天就暴毙了(三国吕蒙之死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暴毙,吕蒙杀,原因,回去,第二

    公元219年十二月,吕蒙白衣渡江,端了关羽的大本营,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擒杀一代名将关羽,是吕蒙的人生巅峰,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却不料仅一个月之后,吕蒙突然发病,死在了孙权的内殿中。吕蒙之死,是非常奇怪的,在历史上也一直都有争议,传说故事都很多。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形象,写了

  • 吕雉为什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历史上吕太后和戚夫人因果)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戚夫人,因果,吕太后,吕雉,人彘,历史,做成,为什么

    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究竟有多大仇多大怨,才让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下手如此狠毒?吕后在刘邦死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手段之残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太子刘盈继位,吕雉进位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掌握了实际大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吕后掌权之后,下令将刘邦生前最喜爱的妃子戚夫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后最后结局(最终是谁救了明英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土木堡,明英宗,结局,俘后,最后,最终

    杨善变卖家财,将明英宗从瓦剌人手中赎了回来,时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他本人官至正一品,就连他的儿子、养子、侄子也跟着沾光,先后受封的达十几人。杨善官居高位,趁机大肆收敛钱财,英宗也不管不问,直到杨善以75岁高龄病逝,未有一句责备之语。明英宗朱祁镇不懂治国理政,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一点无可辩驳,但英

  • 武则天的墓到底有没有人盗过(为什么不敢盗武则天的墓)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盗武,武则天,到底,为什么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位皇帝的陵墓。尽管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但唐高宗和武则天依然安然沉睡在陵墓之中,没有受到任何打扰,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掘的陵墓。相传高宗继位之后,就派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去选墓地。两人一路查看,当来到距离长安七十多公里的梁山时,李淳风大为惊叹,认为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