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又想起在回答类似问题时曾经引用过的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莱布尼茨的《莱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还有莱布尼茨的《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仅从书名看,就可以看到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来了。
再看看吴国盛著的《什么是科学》第三章《现代科学溯源之一: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科学》,从标题上作者已经指明了现代科学和基督教的关系。如果要说现代科学的历史,可以说基督教是绕不过去的。
再看他第四章《现代科学溯源之二: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所说的,结合牛顿的著作看,哲学对现代科学的诞生是有指导意义的。
再看海因茨R帕格尔斯著的《大师说科学与哲学》的前言中就说“西方思想将世界理解成二元的,即心和物的世界。这种二元论(dualism)是对真实世界的割裂,也始终让我们头疼。我们能调和吗?”还说“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分裂始于两百年前的康德(ImmanuelKant)并延续至今。”并强调“科学哲学并未日暮穷途,而是将再度与科学整合,恢复到康德之前与科学的关系。”还展望“在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方面,哲学家和科学家也许要重新携手合作。”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兼科学作家,我想从他的著作里,大家可以看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还有现代科学的分科之细、专业之精,某个专业的科学家并不适合评论其他领域的学科,尤其是科普。
综上所述,我认为哲学是指导科学发展的,特别是现代科学以及衍生技术发展的双刃特性,是离不开哲学指导的。
如果大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有进一步了解的话,就会知道现代科学本身也是从哲学来的。
有的学者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和科学,您怎样看待此问题?
哲学:阴阳学说、五行等,对客观事物具有最高的概括,就是说它们是适应一切事物的学说,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与辩证思想,而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们,其思想一般是哲理性的,就是说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哲言。哲言只有概括到一定层次才为哲学,这一点有些人不明白,甚至反了,因为哲言接近我们的生活,更容易理解,认为说得很有道理,而像阴阳学说,概括性太强而难以理解,不容易接受。阴阳学说虽然朴素但与客观相符合。西方,到了费尔巴哈、黑格尔时期,虽然理论上,比阴阳学说丰富、深入了许多,但方向还是错误的,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与客观相符合。
科学:科学,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具体的、正确的认识。科学,只有先进不先进之说,而没有存不存在的问题,因为人类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用粗略工具改造客观世界方法,也就有了科学的萌芽。古代,四大发明,农业、水利,陶器,青铜,丝绸等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首)
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很少研究爱情,然而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人研究爱情呢?
这是社会道德观念决定的:
在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在起作用,提倡的是“三纲五常”;在婚姻问题上秉承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恪守的是门规祖训,即使是贵为皇帝的妹妹.亲生女儿有时也会成联姻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女性是没有人权的,如果过世了往宗谱上添名字,嫁给姓张的叫张氏,嫁给姓王的叫王氏,只有少数名人才有姓名流传于世。离婚也是男方主权,一纸休书便可结束婚姻,女方再嫁也要有休书在手,否则媒婆不予接洽。在历史上无论是神学还是民间都弥漫着封建礼法
,上至玉皇大帝.下至王侯将相都是礼法的守护者,根本没有谈论爱情的空间
。西汉时期倒是出了个司马相如,冲破重重阻挠和卓文君有过一段浪漫爱情,最后还是做了负心人……人们向往爱情于是就有了“牛郎和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而西方则不同,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弗洛纶萨,还是罗浮宫;无论是印象派.后印象派,还是野兽派画家,都有众多的画家画体,思想很开明,没有禁锢……
在文学上歌颂爱情的作品众多:“罗密欧与朱丽叶”,“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就是后来的巴黎圣母院),“美人鱼和王子”……
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距今已四百多年,而我国真正通过爱情结合的基本上是从伟人开始的。大家熟知有孙中山和宋庆玲的爱情;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爱情;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
随着文明的进步,爱情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大主题之一,爱情之花会开得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