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科学思想吗?为什么?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科学思想吗?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4/1/24 7:25:34

天人合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天,这里所指是大自然;天人合一是指人的思想与大自然混为一体,而达到忘我的空灵的境界;这是参禅悟道的一种精神所在,是人所不易达到的。

天,地,人是自然界规律,人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而生存发展,才是真正的先进化科学思想,也叫天人合一思想,理所当然是科学思想。

为什么有人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

野渡回答: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哲学观,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理由有三:

其一:从天人合一观的起源看,它代表了我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据初步考证,天人合一观产生于西周时期。在西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大自然的斗转星移、四季变化,使人类显得极为渺小。人们的基本生活来源主要靠采集果实、猎取鸟兽来艰难度日。因此,人们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由无知而变成崇拜。人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且受神灵护佑。要想在大自然中获得生存,即所谓靠天吃饭,就要因地利,顺天时。这就是天人合一观最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它代表了我国古人朴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二:从天人合一观的发展和内容看,它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主体

天人合一观作为思想概念提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他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便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到了孔子孟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天人合一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在儒家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每一个人心中,天生即赋有道德原则,天生性本善,因此,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只是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所以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修行,要求人们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因此,孔子说,三十要立,四十要不惑,五十要知天命,六十要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简单地说,就是要修行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的这一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几千来,构成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主体。

其三:从天人合一的现实影响看,它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天人合一观,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观,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的和谐统一。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剔除其封建糟粕,天人合一观,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营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从以上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它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作简要分析,有兴趣的朋友,请留言交流。

天人合一,其实凝结着中国人对生命意义最本质的思考。

都是些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是我,我在哪里,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念佛者是谁,诸如等等的思考。

而先贤们得出的结论是莫求外物但问己心。

人类所依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对外界探索的欲深反而离道欲远。

就象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人类的灵魂空虚依旧。

最后先人得出的结论类似于,人为什么不快乐,缘于人的“造作”,即是人自找的。

万物复归其根,行住坐卧莫打幻想,便如红日东升而西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人清静了便也自在了,人自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那是西方的说法,人与自然合一,得到了某种实证而又无可言说的境界是为天人合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天人感应为何在汉代兴起?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宋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天人感

  • 天人合一中,天是什么,人是什么?有无这种状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哲学思想。天是指天道,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则。人是指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则。天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大小不同,理则一致。按照全息理论。一块大镜子摔成千百个小块,每个小块上一样可以照出和大镜子相同的像。天人合一,天是大镜子,人是小镜子。天人合

  • 儒家和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是怎么样的?各自代表人物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谈何易,神仙妖怪难相容,修身养性修品德,各自代表本身人。谢谢悟空,邀请问题。古人对天人合一境界描述分两种。一种是把天做为本体,人做为殊相的个体,且本体与个体是同一(不可剥离)的;一种是把天做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以人做为主体相融合。前一种体现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后一种体现出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前人说

  • 董仲舒为何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了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了信任。“天人感应”思想,源于我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知行合一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指顺应自然,遵循道法。遵守自然法则,如保护生态平衡,别人为破坏等。知行合一,是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你既然学会了,知道了,就要有所行,行就是践行,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去行动,去做圆满。物为人立,人为物存。人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权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权的一种手段。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

  • 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关系。虽然用语角度不同,但都是探求人类如何更好的生存并可以持续发展的,二者不仅有矛盾且有相辅相成之妙。”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尽量找出其内在规律,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减少天给人带来的损失,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因素,加以利用。”人定胜天

  • 如何理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类”这一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中,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