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天人感应为何在汉代兴起?

天人感应为何在汉代兴起?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953 更新时间:2024/1/24 7:25:21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汉儒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策问中作了具体阐述。明濂《序》: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在封建社会,天人感应说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天人感应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假定天人经历了一个持续的转变。的确,天自身就是创造力,同样也是一个显现的形态,这个形态被人类作为他们存在的根本来源和生活的终极意义而经验化和概念化了。尽管天的图景和设想体现人的创造力,但是天自身却没有为人类的头脑完全理解。尽管人可以接近天,但天的人类审美和伦理符号表现总是并非充分也不完整。天和人都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结构。天人之间的辨证影响复杂了进化的过程(准确说是共同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现实和可能。尽管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天参与在人事当中,我们却无法掌握其创造力的全部。我们可以设想天在人类出现之前与进化密切相关,在创造我们宇宙大爆炸的时候都一直与其并存。也许随着智力的进步,我们关于大爆炸的知识会增长,我们对神学问题的表述会变化。按照当前一般的可行思路来讲,我们并非严格的不可知论者,我们只是接受不可知论中积极健康的一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天人合一中,天是什么,人是什么?有无这种状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哲学思想。天是指天道,宇宙的基本运行规则。人是指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则。天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大小不同,理则一致。按照全息理论。一块大镜子摔成千百个小块,每个小块上一样可以照出和大镜子相同的像。天人合一,天是大镜子,人是小镜子。天人合

  • 儒家和道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是怎么样的?各自代表人物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谈何易,神仙妖怪难相容,修身养性修品德,各自代表本身人。谢谢悟空,邀请问题。古人对天人合一境界描述分两种。一种是把天做为本体,人做为殊相的个体,且本体与个体是同一(不可剥离)的;一种是把天做为自然界的客体与以人做为主体相融合。前一种体现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后一种体现出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前人说

  • 董仲舒为何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其中蕴含了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两个前提。就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前提都是靠不住的。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两个前提是自然成立的,因此也就对“天人感应”之说产生了信任。“天人感应”思想,源于我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等主张都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春秋大统一”等主张都是谁?这个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导文化上的统一,尊重孔子的学说,而罢黜各家的思想观点,也是独尊儒术。董仲舒的这一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儒学自此取得中国官方正统学术的地位,并且延续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知行合一是指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天人合一是指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指顺应自然,遵循道法。遵守自然法则,如保护生态平衡,别人为破坏等。知行合一,是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你既然学会了,知道了,就要有所行,行就是践行,就是脚踏实地去做,去行动,去做圆满。物为人立,人为物存。人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什么意思?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儒学术语。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就是董仲舒期望用天人感应来给皇权做一个笼子,在古代,天人感应论是儒家官员对抗、限制皇权的一种手段。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

  • 古人讲,"天人合一",现在人讲“人定胜天"。怎么解读?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与”人定胜天”都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处的关系。虽然用语角度不同,但都是探求人类如何更好的生存并可以持续发展的,二者不仅有矛盾且有相辅相成之妙。”天人合一”是指人类要认识自然,研究自然,尽量找出其内在规律,尽可能的趋利避害,减少天给人带来的损失,从中找出有利于人类发展因素,加以利用。”人定胜天

  • 如何理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相类”这一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我说的很浅显一点,其实这还是一种哲学问题。董仲舒提出理论应该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天人感应”,没错很修仙类,玄幻类的小说就很多类似这种的东西。我们往下看。首先天人感应中的“天”是古代哲学体系的最高运行体制,也可以理解最高神,比如基督教的上帝,但是这个“天”没有感情,他只是一种规则在运行,类似于物理规律

  •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中,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但:“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 论“哲学”存在的必要性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这个问题很有趣。从这个问题的问法来看,其答案应该是关于哲学存在的意义的。但是看了以上各位的回答,要不是复制粘贴一大堆教科书的教条,要不就是说一两句擦边球的话。“It'sover”的回答,是明白了这个问题的表面诉求的。但是说得太主观化或“禅宗化”了。概括一下别人的回答情况,不是要批判,只是说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