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没办法进行比较,因为儒家和墨家对于丧葬的观点的目的和出发点完全不相同。
儒墨两家的缘起同门不同命儒家重礼乐,他们将葬礼看作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在《礼记》中也有关于葬礼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的记录的非常详尽、繁琐,涉及丧服、奔丧、丧礼、祭法、问丧等等各个方面。后世,尤其是历朝权贵之家,不乏浮夸,稍微看看历朝的丧葬礼仪,无一不大兴土木、奢华铺张,即便是普通百姓之家,在丧葬规制上也是格外慎重,甚至于相对纵容铺张。即便到了如今,我们还是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媒体仍然在批评一些铺张浪费的丧礼仪式……我们大多将次归结于受礼教的影响。由此可说儒家真的是主张“厚葬”吗?会不会是后人的过度解读呢?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再说墨家,我一直觉得他们是比较矛盾的,像侠客,追求自由,他们也更像军人,要求绝对的服从,这可能也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关,此种疑问,待我多看看书再来讨论一下。与这种矛盾相应的,那就是墨家对于丧葬的态度。墨家主张节葬,似乎与儒家的丧葬观完全对立,事实也是如此的。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盂》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列传》其实儒墨两家之所以有这样两个方向上的主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由他们的社会阶层所受到的教育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墨子和墨家是反对儒家的礼乐制度的,他们认为此等行为毫无使用价值,费钱劳力而已,墨家有没有具体的提出“薄葬”这个说法我没有去查证,但是,薄葬一定是符合墨家的主张的。其实这和墨家这个群体的人员构成性质是有密切联系的。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之前,也就是说周朝及以前,整个社会阶层是分级,从上至下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等,国家的一切资源,包括权利、文化、技艺等,都是掌握在贵族手中,也就是士及以上阶层。墨家和儒家的前身都是依附于贵族而存在的群体,只是两者的职责不同。
儒,如其名,这是文化方面的从业者,这一部分人一般出身于上层或者是中层阶级;墨家这部分人大多是出身于武士阶级,更直白来讲,出身于军队。后来周朝的封建制服瓦解,这些依附于贵族的“家仆”散落民间,这才有了后来的儒墨等从儒家、墨家的发展来看,就注定了两家的主张的背道而驰。在说的直白一些,儒家是书生,继承来的贵族门风更大,他们重礼仪、尊礼教,同时,有钱;而墨家大多出身下层阶级,接受的贵族教育相较于儒家来讲更少,且没钱。诸如此类,反映到思想主张上,自然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
儒家重葬却不信鬼神,墨家节葬却事鬼神在前面,我们说道儒墨两家的群体构成的阶层不同,经济基础和接受的教育情况不同,这是导致两家丧葬观背道而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很有趣的是另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两个确实截然不同的。
儒门重丧葬礼仪、祭祀等,但是众所周知的一件事情是,儒家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人行人事,鬼行鬼道,神有神的世界,各相之间互不干扰,互不相同,各行其是,也有人直接认定儒家是不信鬼神的。再看墨家,也是恰恰相反的,儒家主张节葬和兼爱,但是恰与此相反的,墨家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的。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不信鬼神的儒家却是重视丧葬祭祀的,不重视丧葬祭祀的墨家却相信鬼神可以对人间进行赏罚是不是有些矛盾?
其实这并不矛盾,而是我们对于儒墨两家的主张的初衷和动机没有深入了解而已。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写道了荀子的丧葬观,荀子认为死生都是生而为人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厚此薄彼,给生以掌声,却轻视死的意义,人这一生,总要善始善终,才算是完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儒家本身是非常尊重人性的,且尊重生而为人的意义。儒家重礼乐不假,儒家学说和思想被用作了政治工具也不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而抹灭儒家学说中的“人性”。
再说儒家对于丧葬的规制,是尊崇孝道当然也不假,儒家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儒家主张的祭祀的对象,其实是祖先,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人的身上。
我一直觉得儒家是世界上活的最明白的一类人,他们最懂得这个世俗世界,也是最尊重人性的一类人。
再说墨家。在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写道,墨家是极端功利主义的。什么是极端功利主义呢?直接来说,就是但凡为我可用皆可用。墨家的目标性很强,相对于儒家的“精神修养”,他们更务实,更切实际。墨子在明鬼、天志中,是直接肯定了“鬼神”。墨子在《明鬼》中说道,要是天下人都能相信鬼神可以惩恶扬善,那么这天下怎么会乱?这句话本身就可以看得出墨子对于鬼神最本质的态度,那就是“赏贤而罚暴”。
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那么墨子是真的相信鬼神吗?这也并非一定,我倒是赞同一种说法,因为“鬼神”对于比较低的阶层来说,确实是有震慑作用的,因为当时阶层所受到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于越低阶层受到的教育越低,对于鬼神还是处于蒙昧状态。由此推测,墨家主张节葬是由于经济基础影响的,而认可鬼神对人家的赏罚是由“功利”而定的,而文化认知的水平也影响着这一群人的思想。
我们不能轻断儒家厚葬和墨家薄葬哪种方法更好儒家的贵族继承更多,更懂得权衡精神和物质世界,他们重礼乐,当然也重丧礼,这是对人的一生的完整的尊重,是对先人的祭奠,同时也是情感宣泄。这是作为人本身,对于“人”的一种表达和敬意,这是儒家的方式。我很赞同有的朋友所说,儒家所谓“厚葬”,更在于心意,而并非一定是奢侈铺张。儒家提出所有的关于丧葬的规制的前提是缘起于“仁”的,这才是本质,“葬”以及如何葬,只是形式而已,至于后人如何解读儒家,这就因人而异了。
墨家相对来讲更务实,他们更关心的是“效果”,因为鬼神可以震慑人们的恶念,那鬼神便可成为工具,虽然墨家最终也没有形成宗教,不可否认的是,在墨家的主张中,确实有引用宗教的一些观点和方式来发展自己。墨家的节葬,一是经济限制,二是教育限制,最后才可能是与一些列墨家理论相互承接的。
正如前面所言,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儒家和墨家哪一个的做法更好,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和动机各不相同。当然,生活在现代,在形式上我们反对铺张浪费,但是在精神上,我还是更赞同儒家一些,因为人啊,毕竟是情感动物,我们不能否定生死,也不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中的情感表达。
薄葬好。历史上多少王侯将相风光下葬,厚礼重仪,可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前赴后继的掘墓人,尸骨都被挖出来供世人观览,死不得安。
再看普通人,生前一直在计较着柴米油盐死后却要把钱花在发光下葬上面,不是很可笑么。儿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孝却在父母死后大张旗鼓搞葬礼,滑稽。
更何况儒家的“厚葬”礼仪还遵循着与人身份地位相符的要求,就是不能逾矩,各有各的死法,达官才可厚葬。现代社会还信这个教条的人,实在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