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16 更新时间:2024/1/19 10:19:40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成之,是说人秉受天道之善是通过人性来实现的。什么是善?顺天修道,顺阴阳,合天道,就是善。“性”字作为一个重要的名词术语在古代汉语中兼具“本性”和“生命”两层含义。《系辞》的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生命之道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道,离开了一阴一阳之道就很难对生命现象予以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进一步说,个体生命其实不过是对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的具体展现和面向物质层面的形而下落实。质言之,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原本就是合而为一的。个体的生命活动与一阴一阳的生命之道实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如此,离开个体的生命现象那么将会很难理解一阴一阳的整体生命之道。

中国先秦哲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①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②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③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④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⑤名家。是战国时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⑥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

中国哲学史上著名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清单!

道家,老子,提出对立的观点,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派,其次是墨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后来墨家专门有人研究哲学历史上称为“墨辩”,还有儒家的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和其相关的书籍中也体现了一部分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之后到宋代朱喜氵又提出了理学把世界的本原解释为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一派,除朱喜还有王阳明等人。

古今中外,哲学思想有哪几类?

哲学大致分下来,不过这几个类别:1、有神论。其中又分多神论与一神论,两者都可分为人格化的、非人格化的。典型的是梵我思想,是综合性的。梵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为而无不为,不可思议又随时表现,一切表现就是梵本身。这是典型的非人格化,泛神论。但梵又有人格化的一面,即有一个和人的外形一样的形象表现,这就是典型的人格化神(梵的表现可以因为生命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牛眼中的梵是牛的形象,人眼中的梵是人的形象)。2、我论。又分为非独立我的论、独立我论。非独立我论,仍以梵我的综合实例为例,梵是外在的,我是我自己内在的,每个生命,仍至每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个体都有一个本质性的“我”,梵与我的关系如同大海与大海里的一滴水,本质是一,表现是异,合而是一,分而是异。所以不一不异。独立的我论,以耆那教为代表,我之外没有任何事物与所谓的精神,每个我是独立的,独立的我最终要以达到独立而绝对的永恒与自在。3、自性论。以数论派为代表,自性类似于梵,但不具备主宰性,或者叫只有半主宰性,事物有自己的规律,但不能脱离自性的存在。类似于把唯物论与有泛神论的结合二元论。4、唯物论。主要是顺世论,分承认轮回的唯物论与否定轮回的唯物论。否定轮回的唯物论与我们现在一般所见的唯物论一致,物质第一性,没有可以独立于物质以外的精神。承认轮回的唯物论持的也是物质第一性的观点,轮回的基础与载体仍是物质,就如同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一样,看似没有物质,但仍是借助于物质传递了。所以,唯物论也可以承认轮回。5、唯心论以佛教唯识学派与印度部分吠檀多学派为主。简单的说就是,心以外不存在一切,一切都是心的显现。如贝克莱所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及笛卡所说我思故我在。一切皆在意识中。6、空性论以佛教中观自续派单空为代表,否定一切存在,包括这个否定的自身。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哲学或者历史书对你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矛盾普遍性的的原靠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的时有矛盾,整个世界就是矛盾的世界,否认矛盾,就是否认世界。人们只有不断地解矛盾,社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当然,并不是解决了矛盾,矛盾就不存在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要出现,就要接着解决

  • 人死后办葬礼有什么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北大教授吴飞表示“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他说,没了传统丧礼中国文化就彻底没了希望。丧礼,不仅仅是仪式,还是以培养后辈的爱敬之情以安身立家。我们自幼便有父母教育,其中之一便是尊敬长辈,学会孝顺,正如古语“百善孝为先”,不论我国还希望,“敬”

  • 古典哲学的著作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您好!道家有南华经,道德经.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佛家有坛经心经金刚经等.其它的,本人还比较喜欢素书.《理想国》《哲学原理》《人类理解研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捶《纯粹理性批判》《历史哲学》《实用主义》《猜想和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存在与时间》《真理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主要哲学著作选介《1

  • 答疑解惑:中国古人是使用的火葬的习俗,还是土葬的习俗?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不知道,你问专家?土葬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常说入土为安,至今,很难改变。要彻底说服改革还有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反而,西南某个民族自治县表示理解和接受改革,文件下来,就能执行。所以,不见得民族自治区域就思想很封建,很落后!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

  • 中国哲学的大体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一、中国哲学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中国哲学家透视现在,玄想未来,把高尚的理念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二、原始儒家1、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2、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原始儒家有三才的思想

  • 古人死后,多会选择土葬,为何佛教僧人圆寂后要选择“火化”?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僧人们在圆寂之后,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一般会采取火化的方式,火化在佛门中,我们称之为荼毗,就是把肉身烧成一把灰,然后集中安顿在一个地方,非常省地方。这个问题问到,佛教僧人自古以来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身体,原因是不是因为在古代,僧人因为不受待见的原因,所以要死得干净一点,死后变成一把灰随风而逝。其实不

  • 古代哲理诗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道德经》,道家典

  •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上古哲学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1]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是古代哲学思想

  • 如何理解上善若水的哲学道理?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上善若水,是因为水之德,最接近于道之德。首先,道的组成与水的组成相类。道的客观实在性,是道体,其尺度极其微细,远低于人类可以感知的极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水的基本组成是水分子,半径约为0.4纳米,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其次,道的运行规律与水的运行规律相近。道体充斥自然

  • 寻求一些有哲理的古言语。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长幼有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