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宋朝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宋朝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755 更新时间:2023/12/20 9:56:09

本 文 约 3693字

阅 读 需 要

11min

近日,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一些地区的学校终于开学了。4月26日,杭州的小学开学,为了让每位学生保持足够的距离,学校真是发挥了十足的创意,比如一组小学生学头戴“一米帽”上课的图片火了。

虽然很可爱有趣,但了解历史的人一定对这种帽子感到似曾相识,那就是宋朝“官帽”。

宋朝官帽以有对长长翅子而闻名。如果检索宋朝官帽,可以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回答都说,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发明,是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时候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品论朝政”。

实际真是如此吗?下面故宫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宋仁宗

赵匡胤设计官帽的说法流传极广,几乎快成人尽皆知的“常识”,而且总是被演绎得绘声绘色

赵匡胤登基以后,大臣们还没习惯角色的转换,总是没尊没卑。

某天,赵匡胤见官员上朝交头接耳,勃然大怒,心生一计,下旨开发出一种特别的帽子,两边加两根长长的翅子,专供官员上朝使用,防止他们相互咬耳朵说悄悄话。

听起来让人觉得恍然大悟,很有道理。

实际上,这只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一个故事。

01 北宋以前早已有之的长角幞头

“长耳朵”原来只是固定帽子的带子,其实,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这两条带子就已经逐渐夸张伸长,人们以其长、挺为美,经历百年逐渐变长。

这种“ 官帽 ”从隋唐时的幞头演变而来,宋朝正式文献中也依然直接称为“幞头”或“折上巾”。

幞头原来是一块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以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两角反折到头顶上打结固定,所以也叫“折上巾”。“幞头,一谓之四角,乃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

初唐幞头的原始系法,两角反折到头顶打结,另外两个小角在背后打结下垂(燕王绘)

幞头后面打结的两个角,就是“长耳朵”的前身。

两个小小的幞头角打结后,垂在后面飘摇,人们逐渐觉得不够美观或不够庄重,于是想方设法做各种夸张改造,并加以固定,两角成为幞头的装饰重点。从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间,变得越来越长,并且加了骨架,拗成各种固定造型。

或成八字外撇、或左右平伸、或斜向上、或朝天、或一边倒、或舒张开、或交叉,又出现长角、展角、交角、花角、局角、软角、舒角各种造型。晚唐时,向左右伸长的平幞头角逐渐流行,成为一种常用的标准幞头。

晚唐、五代的各种幞头角,从短角到八字、到平直、到上翘冲天,各种夸张都有

五代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中的供养人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几乎360度各种角度都有,平角也很流行

如上图,早在赵匡胤之前的晚唐、五代,就已经广泛流行各种夸张的幞头角造型,其中就包括平直的展角,长度已经超过肩膀,和北宋类似了。敦煌壁画里的五代男供养人,也几乎尽数头戴展角幞头。

关于幞头,宋朝的官方文献以及文人笔记里本就有很多论述,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但在所有的宋朝文献中,没有一处提及展角幞头是由本朝宋太祖为官员而发明。宋人甚至自己也搞不懂为何要展角,比如宋朝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说:

“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角系脑后……其改为硬角,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

反而很多宋朝文献也提及硬角、平角幞头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说“五代至宋以幞頭为首饰,漆纱为之,横长其带”。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也总结,幞头从出现以来一直变换新的样式,两角或弯曲向上、或两阔角、或短锐角,样式很多,各取所好,唐朝“中末以后”,又发展为“展角”,是北宋“今所服”的样式:

“幞头,后周武帝为四角,谓之折上巾。……唐武德初,置平头小样巾子……折上巾以余帛折之而上系,今谓之幞头小角,其所垂两角稍屈而上,曰朝天巾。后又为两阔角,短而锐者,名牛耳幞头,唐谓之软裹。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角者,今所服是也。然则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

宋朝只是延续晚唐五代的这种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夸张化。

所以,首先在时间上,它不是北宋皇帝突然发明的。

02 这也并不是专供上朝的官帽

其次,这种展角幞头在晚唐五代出现时也并非官员上朝专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

当时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诸臣,甚至乐师、仪卫、戏子,谁都可以用,很多场合都会用。我们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唐、五代、辽、宋、金,不少门卫、伎乐,甚干活的仆人都使用展角幞头。自然更不可能是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而专门设计的。

如果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设计,那为何皇帝本人和外边的仆人也都戴呢?

戴幞头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甚至比官员还长,更显威仪

五代、辽、宋壁画绘画中,有不少戴展角幞头的侍卫、乐师甚至仆侍,并非官员上朝专用

敦煌五代壁画里,甚至还有很多干活的百姓戴展角幞头

各种宋朝文献里面,也都记录了展角幞头其实是上下通用的帽子。《宋史·舆服志》说“五代渐变平直。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角……平施两角,以铁为之”,皇帝和臣下都通用这种平角幞头。

沈括在《梦溪笔谈》也对此有一番论述,不过他认为加骨架的硬角幞头在唐朝是君王使用,皇帝自己先喜爱戴这种帽子,晚唐被地方藩镇僭用,到了宋朝,直角成为贵贱通用的样式:“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角。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角。本朝幞头有直角、局角、交角、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角贵贱通服之。”

这种晚唐五代帝王“人主”喜爱用长角展角幞头的说法,在宋人间很有影响力,不少宋朝笔记都有记载:

有的将其起源至唐五代的某位君主。有说是源自后汉高祖,他在后晋时曾任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有的把两角当做“龙角”,楚国国主马希范的幞头两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

有几说法认为是宫女或伶人发明,而被皇帝采纳的。比如说是唐僖宗时,宫女宦官加的铁骨,“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或说是后唐庄宗从伶人处获得灵感而使用,“后唐而施长角,以同伶优之贱”。如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的大段综述:

“自唐中叶已后,诸帝改制其垂二角,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翘矣。臣庶多效之,然亦不妨就枕。……唐末丧乱,自乾符后,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僖宗爱之,遂制成而进御。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角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或翘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团扇蕉叶之状,合抱于前。伪孟蜀始以漆纱为之,湖南马希范二角左右长尺余,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至刘汉高祖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国初时,角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角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这些说法里,有的说五代帝王喜朝天幞头,有的喜欢用展角幞头。从考古资料看,确实五代也有大量朝天幞头的实例,而且宋制中也提到“君臣通服平角,乘舆或服上曲焉”, 乘舆即皇帝,皇帝也可以戴上曲的幞头。

林林总总,不管什么说法,至少也还可以说明一点,在宋人眼中,展角幞头:

在功能上,也不是专门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而特别设计的。

03 仅仅是外露装饰的夸大化审美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外露装饰的夸张装饰化倾向而已。

在流行史研究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当一个本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结构,因为露在外被人们加以夸张装饰。当夸张的趋势一旦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极端,甚至脱离了原始的结构功能,变成后人无法理解的样子。当发展得太夸张影响了实际生活使用以后,又会逐渐消失。

从实际结构功能发展为彰显装饰,在服饰发展史中其实很常见。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清末民初旗人女性头顶尺高的“旗头”,缅甸一些妇女脖子上多到像长颈鹿一样的项圈,还有欧洲中世纪长度超过两尺的鞋尖,其实也并没有实际功能或者脱离了本来的实际功能,都属于装饰逐渐夸张化并以其为美的情况。

后人看起来不可思议,为解释这种情况,往往就会附会为某位名人的特别故事,百姓喜闻乐见而传播,甚至不同版本附会的人物往往还不一样。

宋朝冠帽两边长长的耳朵,其实也是本来起到打结作用的幞头角,在数百年来长期演变中,逐渐硬挺化、威仪化,发展形成的一种夸张装饰。当伸长的平角幞头在晚唐五代流行以后,宋朝继承并发展成为上下通用的首服。

这种首服被五代、辽、宋、金,各阶层、各民族、各时代广泛接受和使用。当长到极致时,客观上也起到了庄重端正的效果。有的笔记故事里就提到,官员因为戴展角幞头习惯了,行走动作不同而被认出来。

到了元明时代,就变成官员公服专用的一种帽子而不被日常使用。又因为太过不方便而在明朝越用越少,逐渐消失。

孔府旧藏的明朝展角幞头

头戴展角幞头的明朝官员公服像

04 传说的源头

至于防止交头接耳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写的《席上腐谈》:“宋又横两角,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认为平横的两角起到避免朝见时“偶语”的功能。

这个说法其实是后人的结果论,从长角存在造成的实际效果而想当然地推测它的设计初衷,《席上腐谈》被古人评为“词意多肤浅无稽”,说法“多附会穿凿不足据”,由此也可见一斑。元朝时,展角幞头已经不再在日常使用,所以出现这种推测也正常。

至于附会到赵匡胤身上,就是更加晚近的编造演绎,不可当真了。

标签: 官帽宋代官帽

更多文章

  • 在中国,这叫规矩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家规

  • 敦煌壁画画的是什么?敦煌壁画的留存有什么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

    今天故宫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敦煌壁画的相关介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敦煌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齐名。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经过敦煌鸣沙山东麓,见到乱云飞渡,天有异象,三危山间金光四射。乐僔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坚信此处为佛地,便留

  • 漫谈中国茶文化!六种茶代表了六个不同的人生阶段!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茶文化

    今天故宫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我国茶文化历史悠长,茶被赋予“清、静、淡、和、真”等精神内涵。它起初仅被视作食物,然神农氏尝百草,不幸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便用于医药,而后又成为饮品流传至今。它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rdquo

  • 胡展奋:中国最早口罩小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口罩

    中国是文明古国,无论“唾”还是“咳”,先人都早早地有了规范,明令禁止乱唾。冲突的发生非常偶然。那天麦德龙超市结账通道人人都戴着口罩,突然人堆里一位老爷叔拉下口罩就是一顿暴咳,那暴咳绵长而剧烈,末了还风箱似地抽足气,期待感十足地闭

  • 明朝最大烂尾工程,如今已成著名旅游胜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阳山碑材,孝陵碑材,阳山碑

    石碑是碑刻的一种,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大到皇宫寺院、小到古巷民宅,石碑无处不在。阳山碑俯拍,碑首和碑身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西北侧的阳山南坡,有一个明朝巨大的“烂尾”工程:阳山碑材,当地人称之为“孝陵碑材”。常见的石碑一般由碑座、

  • 布达拉宫是如何建成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布达拉宫

    你的心中是否藏着一个美好世界是蓝蓝的天空 清清的湖水还是远离尘世喧闹美如仙境的城堡该如何形容它的样子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到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河谷中来看看现存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置图,[emailprotected] Earth[emailprotected]/可视化星球从空中俯瞰这片土地宽广

  •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说说古代人如何过中秋?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秋节,传统,说说,古代,中国,节日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 在没有普通话的时代,「官话」是怎么玩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普通话,官话

    以前没有普通话,人们怎么沟通的?看过一篇文章说光绪召见康有为(广东人),听他的长篇大论一句话都听不懂。那个时候也没有新闻联播看,也学不了普通话,现在一些广东福建老人都不会说普通话,人们出远门怎么沟通呢?今天,历史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古代没有普通话,但有官话。没有声音类资料可供复制,语音的传承,

  • 古代士兵都训练哪些项目,为何重视耐力训练而不是力量训练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士兵

    ​宋朝诗人辛弃疾曾有一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被人熟知,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写了一幅声势

  • 三国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族,三国,文化,中国

    三国文化是荆州的一大文化特色,现在已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何谓三国文化?对三国文化怎么看?认识上还有差异。笔者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有位发言者就谈到,他原先不认为有三国文化,只认为有楚文化。当时听了颇为愕然,继而一想这恐怕主要是我们对三国文化的宣传还很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三国文化乃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