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最难的是百姓,流离失所,吃不上饭。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难。据了解,三国时期的人口连东汉的一半都不到。
黄巾起义后,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饥荒不断,如“建宁三年正月,河内女子吃夫,河南男子吃妻”。董卓掌权后,纵容士兵嫖淫妇女,掠夺财物。面对关东军的联合讨伐,他们甚至“从洛阳迁移百万人到长安,得知宫庙府宅被烧,二百里内无一遗迹”,以致民怨四起,人口大减。
曹操征徐州时,“死伤男女数十万,鸡犬不留。泗水不为其流,故五郡保之,无迹可寻。”李珏等人都在关中。“当时还有几十万户三辅人。李珏等人放军攻城,百姓又饿又困,两年才吃一点。”益州的柳岩、荆州的刘璋、刘表平定了叛乱,而扬州的人口则因为孙策等人的战争而减少。
当时人口向三个方向迁移:从关中到凉州或从南方到益州,从汉水到荆州,各有十万户左右。从中原到东北,又迁到冀州或幽州,再迁到辽东。鲜卑和乌桓也因为这一波流民而壮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从中原迁到了徐州彭城,再南移到江南。当时“远避江南之地者士多”,孙吴立国的基础就建立在此之上。如鲁肃、诸葛瑾、吕蒙、张昭、徐盛等都是中原士绅。
自三国鼎立逐渐形成以来,人们因为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徙。曹操攻张鲁,攻后将川东汉中部分居民迁入关内。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居河南。魏灭蜀后,将三万蜀民迁到洛阳和关中。刘备拥有益州,多次迁居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将陇西居民迁至汉中。早期,孙权打败江夏太守黄祖,掳掠男女数万。建国后,为了增加人口,他平定山月,并以此为“权贵充户”,骚扰淮南以获得人口。
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万人。魏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万人,总人口7672881人。现代学者认为,考虑到汉代居住的佃农、部落、佃农、吏、逃户、失踪户、隐户、少数民族不在户籍统计之列,三国末年约有3000万人。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魏、蜀、吴的战争都局限在一些地区,如魏、蜀交界的岐山、秦岭,魏、吴交界的江淮。没有蔓延全国、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相继在其境内实施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吸引难民等措施,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到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至2361万人,仅东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