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皇帝晋明帝在位九年(317-325)。在上述情况下,东晋建立。从金成帝到金隆安,三年民变持续了74年(326-399),情况与前九年没有太大区别。东晋和前九年一样,继续从危险中恢复过来。
王导的保平安之道,就是“镇得住,与众自在”。就是让权势家族在相互牵制下,以牺牲人民为代价满足他们的要求,朝廷不干涉,不约束。晚年的他经常说,别人说我迷茫,以后会有人想我的。的确,东晋以惑求和。晋称帝时,郁亮妃在位。郁亮要振奋内廷,击退王导,又对上游重镇荆州刺史陶侃疑心重重,随意杀害大臣,引起各路势力的焦虑。
327年,野心家溧阳(安徽和县)率苏军、寿春(后改名寿阳、安徽寿县)杀郁亮,引义军入建康。幸而陶侃、文樵起兵相救,于329年大败苏军祖军。王导再次执政,东晋危矣。于势力不得专事国事,转战上游,宣称以北伐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自己的根基。郁亮和宇易兄弟先后镇守武昌,占据了东晋重要疆域的半壁江山。345年,宇易去世,让儿子继位,在藩镇树立了世袭继承的坏榜样。东晋朝廷不允许他的请求是合理的,但东晋时利用桓温驱逐禹的势力,再次发生了篡夺。
桓温是当时最有才华的野心家。他做了荆州刺史后,积极对外发展。347年,桓温被灭入汉室,名声大振。东晋朝廷疑神疑鬼,引用名声不佳的大言不惭的殷浩参政,专门针对桓温。桓温伐前秦、前燕失败,实力和威望受损。在王谢两大家族的抵制下,桓温篡位的野心未能实现。373年,桓温死,东晋复危。
桓温死后,谢安治国。桓温的弟弟桓冲做了荆州刺史,和谢安一起保护内廷。东晋前所未有的和谐氛围,与谢安完全继承王道争取民族均势的做法是分不开的。谢安的做法是“镇住不动”。383年,金军打败了苻坚的侵略军。谢安趁着前秦的覆灭,带领谢玄等将领北伐。384年,收复徐、燕、青、泗、豫、梁六国。385年,勇敢的刘牢之进入了河北明都野。这是东晋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和扩张。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内部和谐,有些力量可以是外部的。
谢安立下大功,内部的和谐又开始被破坏。当时的皇帝是孝孝皇帝,整天醉醺醺不省人事。他把王司马道子当作自己的母亲和兄弟。司马道子也是整天醉醺醺的,以一群汉奸为由作为自己的爪牙一起击退谢安。385年,谢安病死,一切国事归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任命他的儿子司马原宪掌权。晋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在内廷争权,司马道子与司马原宪争权。同时,内廷也与大宗室争权夺利。398年,京口镇联系王恭与尹仲堪、桓玄、余凯等反帝办公室。王恭被杀,藩镇推桓温之子江州刺史桓玄为盟主,形成宗族推翻内廷的中枢力量。
司马道子父子当政,腐败奢靡,政治腐败无以复加。早在司马道子上台初期,儒生范宁就说过,当时边境没有战事,但是国家仓库空空,百姓拿徭役,一年几乎没有三天休息,养不了儿子,鳏夫寡妇不敢嫁人。就像睡在燃烧的柴火上,国家危在旦夕。
司马道子父子执政十余年,吃了不少苦头的东晋百姓再也受不了这个恶政了。北朝颜之推写《观我一生赋》,注中原士绅数百人随金元皇帝渡江,故江东有《百谱》。晋孝帝年间,贾弼时收集了数百本家谱,朝廷派人帮助贾弼时编纂了十八州家谱,共100本,700余卷。贾碧芝、贾非之、贾元祖在孙三代代相传家谱。
贾的《百经》抄本藏在官府,有专人负责,还有专门研究家谱的人来辨别真伪,防止滥用。比如贾媛被妓女王太保贿赂,冒险进入琅琊谱。王彦揭发后,贾西京差点被齐明帝害死。这100人才是享有政治权利的士绅。后来渡河的北方士绅被这100人叫去,不允许享受同样的权利。东晋政权主要是这百家的政权,西晋士族的一切腐朽主要是从这百家移植到长江流域。
依靠大宗亲支持和民众包容的东晋,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不得不走向崩溃。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对王位的要求依赖于南方官僚的支持。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定了王敦和苏君的叛乱,统治趋于稳定。宗室、外戚和王、谢、虞、桓等大家族先后共同控制了王朝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