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是中国汉朝和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分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和吴栋。公元265年,魏丞相司马燕废魏元帝独立,国号“晋”,史称西晋。三国时期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晋朝。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旭日东升,建都建业,封“吴”,史称。
190年,汉朝中央集权崩溃,各地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到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的雏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和蜀汉的姜维多次带兵北伐曹魏,但始终没有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80年,金朝消灭了吴栋,统一了中国,三国时代彻底结束。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因为这个世界是由魏、蜀(汉)和吴三股势力建立的。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因其姓曹,后人称其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咸熙二年(265),曹桓禅位于司马燕,享国四十六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州(长江以北),势力最强大。彰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国号仍为汉。因为它的控制区域是益州(蜀地),所以后来被简称为或蜀。
蜀汉是最弱的。燕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四十三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吴。因为他姓孙,所以被称为孙吴,因为他控制了扬州、胶州和荆州,所以也被称为。
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万人。魏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万人,总人口7672881人。现代学者认为,考虑到汉代居住的佃农、部落、佃农、吏、逃户、失踪户、隐户、少数民族不在户籍统计之列,三国末年约有3000万人。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魏、蜀、吴的战争都局限在一些地区,如魏、蜀交界的岐山、秦岭,魏、吴交界的江淮。没有蔓延全国、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相继在其境内实施开垦土地、兴修水利、吸引难民等措施,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到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至2361万人,仅东汉时期。
三国以来的时间学者众说纷纭,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曹丕在220年逼迫东汉献帝退位,建立曹魏,开启了东汉的灭亡。从广义上讲,黄巾起义始于184年。
历史学家更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过程。自东汉184年起,先后失去了政治实体和割据政权,形成了三国的雏形,直至曹魏王朝和汉朝。因此,184年至220年这一时期常被纳入三国时期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