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西晋时期佛教的发展历程,两晋时期佛教

西晋时期佛教的发展历程,两晋时期佛教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224 更新时间:2023/12/23 5:55:29

西晋佛教的传播主要是以经书的翻译为基础的。从事译经的有十二位国内外知名的萨满和优婆塞。其中最突出的是朱法虎。他原是月氏,世代居住在敦煌郡(今甘肃省敦煌县)。此外,还有洛阳的安法钦、法立、法举,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的罗刹、朱淑兰,广州的罗知,关中(今陕西省)的罗源、聂承元、聂道真、法度、若言等。他们共翻译了275部经典、法律和传记,以及58部新旧译者的经典,共计333部。

朱法虎早年跟随师父朱高祚出使西域,获得《贤戒》、《大爱》、《法华》、《菩要》等梵抄本165部。太史二年(266),从敦煌到长安,再到洛阳,再到江左,一路翻译经典。据三藏记载,他一生翻译了154部经典,涵盖了大乘、小乘经典的方方面面。《般若波罗蜜多经赞》十卷,《正和经》十卷,《渐备智德》五卷,《普瑶经》八卷。

土生土长的优秀女性聂承元和聂道真都懂梵文。其中,聂承远颇有才华。曾协助法虎翻译经典,润色改句。晋惠帝年间(290-306),聂承远翻译了两卷《朝日明三昧经》和一卷《越南经》,至今仍存。其中的《太阳之外》,也就是《护法》的修订版,是之前翻译的。从太康之初至永嘉之末(280-312),聂道真为法律保护解释做笔记。护法去世后,翻译了一卷《尊菩萨无垢经》等。护法弟子有朱法成、朱法兴、朱法存。太康五年(284年),护法翻译了七卷《修行道经》,朱法成也参与了收笔。

与此同时,还有法举、法立二人合译《楼坛经》六卷、《法句比喻经》四卷、《惠、淮时朱德福释文》一卷,都流传至今。

法虎译《般若经》六年后,罗刹、朱淑兰有没有把陈留仓水南寺的《般若经》翻译成二十卷?最初是朱时兴在外地临摹,由他的弟子傅汝檀等送回汉。萨满无叉,即于天博学广闻。朱淑兰祖籍是天祝,但出生在河南,所以精通两种语言。他们翻译的《闪耀般若》是《大品般若》的第二次翻译。朱淑兰后来在洛阳独立翻译了三卷《楞严经》和两卷《第一愚经》,但一直没有流传下来。

袁波,字法祖,河内人,博览群书,精通梵文和金。他曾在长安建庙讲学,后到陇西。有《菩萨死经》一卷,《菩萨修行经》一卷,《如来泥经》两卷,《大爱道如来泥经》一卷。

强梁楼之,西域人,金太康二年(281)在广州翻译了一卷十二经。安法钦,一个闲散的人,同年开始翻译《洛阳道教神足无极变》(疑似伪经)和《阿育传》。惠帝永宁元年(301),萨摩亚支译了《死童经》、《好子经》等四卷,但现今仅存上述两卷。

后人对西晋的主要翻译家和译著都有评论。道安认为朱法虎的《颂般若经》是纯直译,有利于保留经文原意,但措词粗糙。他对吴洛查、朱淑兰译的《广广般若经》的评价是,语言简练、生动、重点突出,适合当地人理解。但又怕因繁而简,错过了佛经的本义。对《悟罗刹译光般若经》的评价是:译句别出心裁,但过分强调句子修饰,可能会妨碍经文原意的表达。僧肇曾评论朱淑兰翻译的《楞严经》,说文字太玄妙,意思难懂。

简而言之,西晋佛经的翻译很可能深受本土玄学的影响,其中加入了大量玄学概念和词汇,不仅不利于佛经原意的表达,而且一般人也难以理解。这大概是这一时期研究翻译经典的人不多的根本原因。也是东晋以后佛教中对重要经典和重要佛教术语产生诸多争论的原因。

西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还停留在为僧人建庙祈福的层面。当时有手写的《祭经》,如敦煌出土的《保良经》,吐峪沟出土的《诸佛瑶姬经》。对于士大夫来说,推广佛教还是偏于学术研究和文字功底。至于真正有心法传承,真正解脱生死的,文献中基本见不到。

据学术记载,当时佛教徒主要是翻译、研究和解释经典。其实真正的信徒应该明白,佛教是一种精神方法。没有佛祖代代相传的灵法,简直是本末倒置,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解脱:释迦牟尼佛实际上修炼成道后才交付的12首三藏诗,并不是通过研读儒家经典而成佛的。有因缘的人,一听对应的佛经,现在明白了就释然了。如果因缘不符,即使你读万卷理论,解释大义,也与解脱成佛无关。反而造成了“修行是研究佛经原理,讲经是传播佛法教育学生”的假象,成了一个魔术行业。我还没有解脱自己,怎么翻译涉及深刻见解的义经?你怎么能宣扬教义呢?不解放自己,就不能解放别人。这个时候讲学就不是传法了,而是练功了!

随着西晋佛教的发展,翻译更加繁荣,典籍翻译增多,信众相当普遍。据法林《辨义论》记载,当时洛阳和长安有100多座寺院,僧尼总数达3000多人。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佛教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但从弘扬佛法的角度来看,保留一些佛教文献,除了与众生的结缘之外,对于修行和众生的解脱是没有意义的。

而且由于晋代在翻译和讲学过程中过多的玄学概念和语言,给众生制造了许多错误的概念,尤其是对“般若”/“kloc-0/性”等术语的误解,直接阻碍了众生的解脱。这些真知灼见的内容无以言表,只有懂的人才能通过心理传承的加持真正理解。所以西晋佛教的发展还是佛法传入的准备阶段。

更多文章

  • 西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及规模,西晋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晋人口南迁,西晋人口数量

    据史料记载,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有245万户1616.386万人,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有377万户约2476.89万人,均远高于三国末年的767万人。显然,这不仅是因为战争的结束,也是因为剥削的减少和户籍的恢复。但近代学者考虑到卜曲、佃户、奴婢、军户、工匠、乐户、异族移民等绝大部分人都没

  • 西晋分封诸王对中央的危害,西晋分封诸王威胁王权的材料题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西晋分封多少王,西晋分封二十七王

    曹爽执政的时候就有人指出,宗室君王如果不分封,可能会把政权转给别人。后来司马氏家族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曹魏政权,在统治阶级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魏元年(公元264年),司马昭掌朝政时,尚书仆射裴秀奏五等爵位制,分为男、男、男、男、郡、郡、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男五等。都被授勋,司马的党羽

  • 西晋贵族的腐朽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西晋贵族斗富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西晋时期谁和谁斗富,西晋王恺石崇斗富

    西晋时期,洛阳贵族奢靡,许多富人和官僚经常聚在一起攀比,争权夺利。尽管金朝皇帝司马燕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不足以遏制朝鲜的奢靡之风。此外,司马燕是一个贪婪的人。为了扩大国库,司马燕甚至公开出卖官员和头衔。一时间,“骄奢之心,始于其时。”当时洛阳有三大富豪,分别是杨殷、王锴和石崇。其中,王锴和尤杨是司马

  • 西晋的奢侈之风,西晋贵族的奢侈表现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晋奢靡之风,西晋奢靡饮食

    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西晋也不例外。同时,西晋时期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有效的人才选拔体系。此时的九品中正制限制有才能的子弟进入管理层,重要官职由士绅担任,最终形成了“上品无贫,下品无权”的局面。《搜神记》有一个问题,不是说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的运行就不会像唐宋那样繁荣,而是西

  • 西晋士族奢侈生活,西晋的奢侈之风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西晋奢靡之风为何如此兴盛,三国两晋历史

    西晋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朝代,但在空之前奢靡之风盛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门阀制度,成为西晋特有的历史现象。九品郑智制度给了他们最优越的政治地位,阻碍了穷弟子的升迁,加剧了贫富分化。在选官制度中,重要官职由贵族家庭把持,造成“上品无贫”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美国研究者范布伦《论有闲阶级》中对有闲阶级的提

  • 西晋为什么乱,为什么西晋这么快灭亡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为什么西晋打不过胡人,西晋时胡人太多

    五乱花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西晋的文学成就虽然优秀,但短短几十年就能亡国,并导致了中国几百年来再次分裂的局面,历史口碑很差。除了众所周知的八王之乱导致胡人趁机入侵之外,边肖今天分析了西晋为什么不能阻止胡人的进攻。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人口决定的。就像当年小编看春秋战国的时候,说秦国很

  • 三国除了魏蜀吴还有哪些厉害的武将,三国除了五虎称号还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时辽东燕国是怎么回事,三国燕国介绍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之为魏、蜀、吴。事实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它于1990年初开始发展壮大,238年被司马懿所灭。它建立了48年,比刘备建立的蜀汉还长6年。公孙度,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功臣,也是堪比曹操、刘备、孙权的乱世枭雄。燕国是指三

  • 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有多少,三国时期的人口总数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中各政权分别有多少人,三国人口分析

    乱世,最难的是百姓,流离失所,吃不上饭。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难。据了解,三国时期的人口连东汉的一半都不到。黄巾起义后,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饥荒不断,如“建宁三年正月,河内女子吃夫,河南男子吃妻”。董卓掌权后,纵容士兵嫖淫妇女,掠夺财物。面对关东军的联合讨伐,他们甚至

  • 赵子龙最后被谁杀死了,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家归晋是什么意思,三分归晋

    三国之后的朝代是西晋,由司马嘉建立。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先后灭蜀、灭吴,结束了持续百年的动乱,完成了统一。前十年(249),曹魏经历高平陵之变,司马氏掌握大权。王陵、吴、诸葛诞等人先后三次讨伐司马氏家族,均以失败告终。燕兴元年(263),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南下蜀汉,与大将姜维展开了一场拉

  • 董卓被灭门,董卓被杀后发生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东汉末年都有哪些军阀争霸,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割据是指一部分拥有一定权力的英雄通过武力占领部分地区,在一个国家内部形成分裂和对抗的局面。这个词用来形容东汉末年三国分裂之前的时期。东汉末年到西晋之间,有百年动乱,也就是三国时期。这期间各路诸侯军阀纷纷崛起,争夺天下,就连后期的三国也被割据。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威等关中将领讨伐李珏,李珏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