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桓禅位于,改元初,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在此之前,司马昭已经出兵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继灭亡之后,魏蜀吴和中国的三足鼎立实际上就不复存在了。对司马燕来说,他建立的西晋之所以以“晋”为国号,主要是因为被曹魏封为晋公、晋王,建立了“晋国”。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太祖下诏,立司马昭为晋国公,加九锡,建立晋国。司马昭拒绝了九次。这件事就此打住,改为司马昭增加一万户,三县征税。所有没有封号的儿子都被封为列侯。那么,问题是,为什么要建立一个以“晋”为国号的封建国家呢?
首先,司马昭建立的晋国始于公元258年。当时距离高平陵之变已近10年。通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不仅曹爽、夏侯玄等曹魏宗室势力几乎被消灭,而且平定了“淮南三变”,解决了忠于曹魏的武将势力。基于此,公元258年,司马昭理论上有实力直接篡位。然而,司马昭并没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在曹魏内部建立了晋国,就像曹操在东汉内部建立了魏国一样。
《三国志·卷四·舒威四三绍帝姬四》中有记载:五月夏,大将军司马王文任丞相,晋公任,增设食邑八郡。此外,九,前后文王,九令使。对于晋国来说,这个名字是曹魏皇帝曹太祖起的。实际上,当时的曹茂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因此,很明显,如果没有的默许,金就不会被用作他的国号。至于为什么选择“晋”作为书名,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方面,这里是司马昭、司马师、司马懿的出生地,真正属于春秋时期晋国的版图。对司马懿一家来说,他们是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温县小金里人。在春秋时期,这个地区属于晋国的领土。周襄王十七年(635年),带兵帮助周襄王复辟王位,周襄王把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地,包括元、文,都给了晋国,称为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不是一个概念)。
晋国得到文帝后,在这里建城,取名,任命为文帝第一大夫,就是后来的文县,司马懿的出生地。因此,很明显,因为司马懿的家乡曾经是晋国的领土,所以司马昭建立一个以“晋”为标题的封建国家是有道理的。另一方面,除了自己的家乡,司马昭还从曹魏那里获得了封地,这实际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范围。
靖远四年(263),起兵攻蜀,终于消灭了蜀汉。当时在位的皇帝曹桓写了一封信,封司马昭为晋国公,建立了晋国,这封信最终被辞职的司马昭接受。根据曹欢的圣旨,晋国的疆域包括太原县、上党县、西和县、乐平县、新兴县、雁门县、河东县、平阳县、弘农县、丰义县,与春秋时期晋国的疆域重合。
比如太原郡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地盘,上党郡是韩国的地盘,河东郡是魏国的地盘。众所周知,魏国、韩国、赵国都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所以,既然春秋时期晋国的疆域相当一致,自然采用“晋”作为国名。此外,作者认为,选择“金”作为国号有望结束与中国的三足鼎立。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分为三个诸侯国,分别是魏、韩、赵。现在以“晋”为国号,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希望借助金把三个诸侯国收编为一个国家,也就是晋国,也就是晋国不仅要取代曹魏,还要消灭和,这样三族就要分进晋国了。值得注意的是,从最终结果来看,西晋在公元280年消灭了东吴,成功地结束了魏蜀吴和中国的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