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是中国汉朝和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分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和吴栋。
简介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旭日东升,建都建业,封吴,史称。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诸葛亮和蜀汉的姜维多次带兵北伐曹魏,但始终没有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魏丞相司马燕废魏元帝独立,国号“晋”,史称西晋。三国时期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晋朝。280年,金朝消灭了吴栋,统一了中国,三国时代彻底结束。
称谓的起源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因为这个世界是由魏、蜀(汉)和吴三股势力建立的。
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因其姓曹,后人称其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咸熙二年(265),曹桓禅位于司马燕,享国四十六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州(长江以北),势力最强大。
彰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国号仍为汉。因为它的控制区域是益州(蜀地),所以后来被简称为或蜀。蜀汉是最弱的。燕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四十三年。
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吴。因为他姓孙,所以被称为孙吴,因为他控制了扬州、胶州和荆州,所以也被称为。
三国以来的时间学者众说纷纭,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曹丕在220年逼迫东汉献帝退位,建立曹魏,开启了东汉的灭亡。从广义上讲,黄巾起义始于184年。
历史学家更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过程。自东汉184年起,先后失去了政治实体和割据政权,形成了三国的雏形,直至曹魏王朝和汉朝。因此,184年至220年这一时期常被纳入三国时期进行讨论。
辩论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之为魏、蜀、吴。事实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它于1990年初开始发展壮大,238年被司马懿所灭。它建立了48年,比刘备建立的蜀汉还长6年。公孙度,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功臣,也是堪比曹操、刘备、孙权的乱世枭雄。
公孙度和董卓的部将徐荣是老乡,在徐荣的推荐下,公孙度被任命为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大乱,辽东郡地处东北,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将辽东郡分为辽西、辽中两郡,各设太守。他还按照皇家的规定,在襄平郊区设坛,在郊区行天地之礼,无论驾、礼、服。
在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政策指引下,严成为乱世难得的“世外桃源”。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公孙度拒绝战胜曹操,计划在曹渊和曹渊都败后进军许昌。没想到,2004年他就去世了。此后,他的后代公孙渊一直生活在曹魏和吴栋之间。
曹魏一直在密谋统一中国。公元237年,的曹操派幽州刺史吴攻打燕,结果被打败。238年六月,司马懿率军入辽东,公孙渊出动数万骑兵防守辽地道。没想到,司马懿只是假装进攻辽地道,却转而进攻燕国都城襄平城。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在城中。八月,他们耗尽了弹药和食物,左洋将军在开城投降。公孙渊在突围途中被魏军斩首,燕国各郡纷纷叛变。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