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大乱时期,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最后,只有曹魏、蜀汉和东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曹操为魏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儿子曹丕接过了重担,建立了政权,并让曹操成为魏武帝。
建安十三年(20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统一全国。但由于曹骏不适应南方的地理环境,在赤壁之战中,由于水土不服、疫情、东南风等因素,被孙权、刘备方联军击败。由于曹骏多为前刘表的水军和陆军所伤,孙刘的部队无法撼动曹操的政权。南下受挫,曹操转剑西北,先后消灭十一关西部、张鲁等割据势力,占领陇西之地。
但由于曹操年事已高,晚年只控制了中原和陇西。从此,曹操、孙子、刘三大势力成为最强大的。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
曹操晚年,曹丕在司马懿、武陟等大臣的帮助下,在继承权之争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继位王维,接受陈群的建议,设立九级制,先后平定酒泉、张掖、武威三种胡叛乱,收复三县。曹丕见时机成熟,于延康元年(220年12月10日)十月在毛毅代汉称帝,改元为黄初,定都洛阳。
曹丕即位后,坚持独揽大权,设立中书省,其官员由士人取代。商起草诏书的职责移交给中书省官员,机密权也逐渐转移到中书省。同时对宦官和外戚的权力进行了限制,颁布了“为官者不得传诸部令”、“大臣不得服皇太后,子孙之家不得任辅政,不得受俗民之秩”等法令,保证了魏绝不会因为宦官和外戚干预政治而引发政治危机。削去诸侯王的权力。曹魏诸侯王的封地经常变动,没有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他们的行动受到严格监视,就像监狱一样。这一政策虽然借鉴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经验,但却留下了隐患,使得宗族势力衰弱,无法阻止日后外大臣夺权。
经济上,曹丕继续发展垦荒制度,实行粮丝换市政策,稳定社会秩序,取消禁令,减轻关税,禁止个人仇杀,广议轻刑,与民休养生息,以恢复北方地区的安定繁荣。并提倡节俭、薄葬,禁止厚葬、淫葬。
文化上,曹丕重视文化教育。黄初二年(221),每年都有十万人口以上的郡县、郡国奉命巡察连笑。如果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籍限制。黄初五年(224),孔子后裔孔贤被封为宗圣侯,孔庙重建。各地弘扬儒学,设立国子监,考五经,设立春秋谷亮博士。在短时间内复兴封建正统文化。
军事上,黄初二年(221年),曹丕出兵击破河西地区的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地区,随后他又派遣使节重新与西域建立联系,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同年,孙权向曹魏投降,被魏文帝封为吴王。吴成为曹魏的附庸,但他很快就反叛了。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然而,曹丕曾三次大举入侵吴栋,均告失败。
总的来说,曹丕七年,北方生产恢复。到了黄初末期,曹魏的国库得到了充实,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疆域扩大,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