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军队处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掌管全国军政的官员是太尉,战时随时任命将军。秦有将军,将军有前后,左右。军队可分为三部分:首都兵、地方兵和边防兵。
首都的士兵主要由镇守首都的郎官、禁卫军和屯兵组成。郎官归郎钟灵指挥,禁卫军归魏巍指挥,分别负责皇宫内外的守卫。负责守卫首都的驻军由中尉领导。地方兵安置在郡县,一般由郡守(又称校尉)协助,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听中央指挥。
地方兵的招募应以皇帝的“虎符”为准边兵主要负责边境郡县的驻军,受郡守指挥,辖一姓、一姓。
统一后,秦朝的军队仍然分为四个基本兵种,即轻寇(战车)、物资官(步兵)、骑士(骑兵)和船(水兵)。一般来说,平原许多县编练骑土轻车,山区许多县编练木材官,沿江沿海许多县编练造船。
秦代的战车虽然不再是军队的主体,但仍然是战斗队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来看,战车有单一队形、与步兵结合的队形、与骑兵结合的队形、走骑同时结合的队形。这说明战车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兵种协同使用,是车辆、步行者、骑行者联合作战的重要力量。
战车主要用于平原地区作战,进攻时用于击沉敌军防线,打乱敌军战斗队形;防御时,用战车布作阵基,阻止或延缓敌人的冲击;行军时置于前锋和两翼,有利于保证部队安全。
战车都是木制的,单轴,驾驶四匹马——两匹混合着两种衣服。
车上有三个士兵,中间是帝国卫队,左边是车,右边是车,都穿着金属盔甲。因为御手双手控制车马,目标明显,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保护非常严密。它的盔甲齐肩齐腕,覆盖所有的手臂,腿上绑着护手甲、护颈甲和护胫。
战车配有柄长三米的矛钹两套,弓箭两套,秦弩,有的还配有带发射器的盾弩。打仗的时候,远距离用弩射,远距离用矛和铲打。
一般战车上有八名士兵,装备与一般步兵相同。他们的任务是与战车紧密配合,既掩护战车的安全,又有助于在战车掩护下扩大战果。
步兵是秦朝军队的主体。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多为步兵俑。步兵机动灵活,能适应各种地形、天气和作战形式,特别有利于在危险复杂的环境中机动,所以它的区分和装备都比其他兵种复杂,应用也比较广泛。主要有两个区别:重步兵和轻步兵。
重步兵大多身着金属铠甲,手持戈、矛、钹、铍等长柄武器,负责对抗敌军重团。
轻步兵一般不穿盔甲,手持弓箭、弩等远程武器配合重步兵在战斗距离外杀伤敌军。
步兵各级军官,100多名将军,主要负责指挥部队作战。安全和防身很重要,所以只穿盔甲和佩剑,不持长柄武器。寨司令以下的小官吏,不仅指挥士兵作战,而且亲自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所以他们都佩带宝剑,手持长柄武器,和他们所带领的士兵一样,有的穿铠甲,有的不穿。
无论进攻、防御还是攻城、守险、迂回、包围、伏击、奇袭等作战形式,步兵往往承担主要作战任务,最终解决战斗。在执勤、警戒、巡逻等各种职责中,往往以步兵为主。因此,步兵是秦军中最重要的兵种。在车、步、骑的协同作战中,步兵一般占据主导地位。
步兵的弱点是速度不如骑兵,稳定性不如战车。只有与车辆和骑行相结合,才能如虎添翼。所以秦军特别强调以步兵为主的车、步、骑的协同作战。
骑兵也是秦朝的重要兵种之一。统一前,秦军有一万匹马,统一后有了很大发展。战争中期北击匈奴,镇压农民起义,更多骑兵参与。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来看,秦朝的骑兵已经配备了完整的马鞍。战马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挑选,身高超过1.33米。骑士强壮勇敢,都身穿短甲,手持弓箭。那时候还没有马镫。
因为没有马镫,骑士的脚悬空空,没有焦点,不利于即时战斗。再加上当时还没有出现用于劈砍的厚背长刀,所以无论是使用矛、戈、戟还是短柄剑,都不方便立即杀死敌方步兵。因此骑兵的技战术受到一定影响,主要是发挥其机动迅速、射击突然猛烈、远距离杀伤敌步兵群的优势。
这些情况说明,秦朝的骑兵和战国的骑兵一样,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骑兵既有独立队形,也有与其他兵种混合队形,是秦军的重要兵种之一,在车、步、骑的协同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平原旷野和一般丘陵山区,骑兵是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
水军又称造船兵,是秦朝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数量仅次于步兵,远超战车和骑兵。
统一前秦朝的水军主要建在巴蜀地区,统一后广泛建在江南各地,规模十分宏大。水军的战船主要分为大型建造舰、敏捷尾舰和斗舰两种,以方便大小部队和轻重战船在水上作战时的配合。
水军武器装备齐全,除了水战专用的钩子等武器外,陆地作战使用的所有弩、长短兵器、火力攻击装备等等一应俱全。水上作战时,离箭弩远;近期以钩拒和五兵进行攻防战,进行了激烈的角攻战和舰边战;一旦有机会,就会火上浇油。水军不仅承担水上作战的任务,实际上是江南水泽的一支综合性部队。除了水上作战,它还能做各种事情,比如野战登陆、攻城、守险等。水上作战相当于驾骑,陆上作战相当于步兵。
如南平在百越渡江时动员了50万船工,不仅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还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为开发和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始皇第五次出使天下时,曾在水军的护卫下在海上长途航行,亲自用弩射鲵鱼。这说明秦朝的水军具备了海上作战的能力,有效控制了东部沿海的海防。
秦军和平时期的编制与统一前的秦军基本相同。由于缺乏历史资本体系,对具体的编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般来说,步兵的编制分为六级,即:五人为五,一为五队长;为什么是第二个吴,一人之长是什么;五、什么是战车,设战车队长;两寨数百,设百将;500人,业主500人,一人;一千人,二五百高手一人。其中“二五百高手”,又称“千人”,已经是中级军官。
从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来看,骑兵的编制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骑一组,九骑一百零八骑一组,也可以是六骑一辆战车。这类似于《六塔平兵》一文中的“五骑一长,十骑一官,百骑一将,二百骑一将”的编制,但又有所不同。
根据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没有步兵配合时,战车的编制分为八次(即一行),二次十六次为一组,四组六十四次为一队。这与《六塔平兵》一文中“五车一长,十车一官,五十车一率,百车一将”的编制颇为接近,但又有所不同。
步兵配属时,有三个兵,八个步兵为一个基本单位,六倍为一个小组,十八倍加上指挥车为一个小组。这与春秋时期每步兵最多72人的编制大相径庭,原因在于兵种的发展和车步兵的分离。
春秋时期是车战的鼎盛时期,以战车为主,车步结合。随着战争的需要和军队的扩大,步军所属的战车由十辆或三十辆增加到七十二辆。进入战国后,步兵成为独立兵种,取代战车占据主导地位。车、步、骑逐渐按兵种编制,步兵越来越少。到了秦朝,车、步、骑的划分已经定制化,作战的配合是兵种的配合而不是编制的混合。
所以车步合一的现象很少见。合编时,每骑步兵人数减少到8人。没有文献证明秦代水军的建立。从相关情况分析,很可能和步兵差不多。比如《史记·张仪列传》中,秦国的巴、蜀水军采用“一舟载兵,一舟载五十人”,每舟相当于步兵的一辆战车。
所谓“原船”,就是两艘船合并。因为一艘船载25人,不是编制单位,所以合并载50人。再如《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司马错引巴蜀人数十万,大船一万,迎六百万米,浮江伐楚”,每船相当于步兵之一。所谓的“大船”,其实是读错了的“太白船”,是比较小的船,所以每艘船只载十个人。
这两个史料说明,当时的水军很多其实都是水上训练的步兵,所以编制和步兵差不多,所以适合两栖作战。当然,水军的建立也有自己的特点。
如《越绝书》中的越国水军,引自《太平玉兰》(卷315)。“大榭一船,宽六尺,长十二尺,兵二十六,人五十,人三,矛斧四,官一,仆一,射手一,长一。这里只有53名水兵,占总编制的一半以上。秦代水军也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编纂方法和特点。
但是,一旦登陆,大量水兵也会被改造成步兵参与战斗。所以古人强调“船军(即水军)之教,比岭军(即陆军)之教更适用”,可见水军的编制和训练与步兵颇为相似。
秦军的战时编制是在平时编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大规模作战力量,一般称为部制。
具体编组方法如下:首先根据作战目标等方面,确定总兵力,任命三个军种的指挥官(即将军和上将军,也就是俗称的将军);总司令之下,根据作战需要和总兵力,设若干将军(四副将军,毕将军,亦称将军);
每一个将军都领导一个实干部门,部门的长官叫上尉,也就是一个学校;每个部由几首歌组成,歌的长官叫军候,即一首歌在候;以下是军队的编制,如步兵1000人(有200或500名指挥官),步兵500人(有500名指挥官),步兵100人(有100名将军),步兵50人(有上尉),步兵10人(有上尉)和步兵5人,还有少量战车和骑兵。
各级指挥官都有自己的私人卫队,从500人或以上,约占其所领导部队总数的十分之一,如500人50人卫队,200或500人100人卫队,一名上尉1000人卫队,一名将军4000人卫队等等。
所有将军以上都有作战指挥机构,称为幕府。幕府里有各种指挥机关和参谋人员,有几十人。作战行动结束后,曲以上指挥机构撤销,将军交出军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重建或复员。
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郡县征兵制。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的情况,此人是一个17岁的“伏姬”,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可以应征入伍,到60岁才能免除服役。秦朝时,常把自己家族或弟子的罪犯作为士兵,称为“守备”。
秦朝的军事训练制度是严格的。根据秦律,弓箭手射不中弩,御者不能驾车,等级测试中最差的骑士和马匹将受到处罚,参与监督训练的官员和负责筹措经费的人也将受到处罚。
秦朝时期军队统一,军权高度集中,军队指挥管理制度严密,兵役制度比较完善,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在秦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已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