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原青铜剑的发展,剑身被硬生生加长。刚开始的时候,剑只有二三十厘米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长度一般达到50 ~ 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有的剑超过70厘米,最长的达到75厘米或76厘米。到了秦朝,关中秦剑的长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的达到了近95厘米。
秦剑的形状是一宽一窄一宽一窄一束腰的形状,剑尖在前,是阶段性的,从粗到细,从粗到细,再到剑尖,逐渐减少。这种设计加强了秦剑的受力部分,同时保持了一定的弹性,而剑身也不会太重。
青铜剑在武术中的首要作用是杀敌,穿透对方盔甲,劈拉只是辅助作用。比对手的剑长近30厘米的秦剑,显然更容易在战斗中刺伤对手,这可能是秦剑变长的主要原因。然而,这毕竟是一把青铜剑。秦人用了什么方法使剑不易折断?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在于熔炼时铜中加多少锡。锡少,剑太软;锡多,剑硬,但易断。秦剑的化学定量分析表明,它的铜锡比使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青铜铸剑技术的最后一个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秦青铜剑不仅长,而且锋利。有的剑出土无锈,干净如新,刀刃锋利。经过测试,它仍然可以一次刮穿18层纸。这些剑的表面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无沙眼。而且刀片表面经过了精细的锉磨和抛光,所以极其光滑光亮。
秦简的剑身比较特殊,剑柄比较长。秦兵马俑1、2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度大多在17 ~ 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身长、体重和攻防实用功能,秦剑多为双手使用(双手剑有时也可单手使用);少数茎较短的可能是单手剑。
在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文物中,19秦剑格外引人注目。秦剑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秦剑真正见证了秦剑的神奇。从秦始皇兵马俑中出土的19把秦剑,全部由青铜制成,每一把都锋利无比,光亮如新。要知道,这些秦剑已经被埋在地下2000多年了。
为什么秦剑能保存2000多年而不生锈?专家研究后发现,由于秦剑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可以保护青铜不生锈。
这一发现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直到1950年才被美国发明并获得专利。其实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不仅如此,根据传说,当秦剑出土时,一把剑被压在一个150公斤的泥人下面。剑弯了,但没有断。当工作人员移开陶俑时,青铜剑神奇地自动复原,恢复了笔直的状态!
可想而知秦剑的铸造技术有多先进。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与领先于其他国家的秦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