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南朝,大家都不陌生。宋齐梁陈,刘二陈骁,城头改旗为王。南朝分为四个朝代,即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此外还有西凉,一个由梁朝皇室建立,实际由北周(555-587)控制的小傀儡王朝。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应该有五个南朝,而不仅仅是宋、齐、梁、陈,再加上宋朝之前的东晋(317-420)。
东晋和南朝有太多的共同点:
第一,领土基本一致。东晋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与刘宋最强盛的疆域高度重合。公元352年东晋的控制区域向北延伸至黄河,但不包括洛阳和长安,刘宋时期也差不多。东晋最弱的时候失去了淅川和淮河北岸,比南朝最小的陈朝略大,统治区域基本重叠。
2.东晋和南朝都在南京建都。
第三,东晋的社会形态和南朝差不多。都是几个大士绅联合统治,身居要职,排斥汉族。
但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把东晋算入南朝,说晋宋是梁和,东晋是西晋之后隋朝之前的南朝单独算的。那么,东晋(主流观点)为什么没有成为南朝的一员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晋的法制不是来自南朝,而是来自北朝。东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王朝,而是和西晋一起被称为晋朝,与赵匡胤篡位建立的宋朝高度相似。与东晋相比,南宋与金朝的对峙隔着淮河-秦岭,金与南宋的对峙更有资格称为南北朝。西北虽有一个西夏,但不足以影响晋宋对峙的主流历史格局。
东晋之所以很难被称为南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晋缺少一个像晋朝那样稳定的北朝。东晋建国初期,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局势仍极为混乱。以公元320年为例。东晋的北界在黄河-秦岭线上,西有程汉,北有后赵,关中有赵倩,西北有冷锋。一个大王朝很难在四五形势下与东晋并称南北朝。
当然,东晋历史上确实有过与北朝一个大王朝对抗的时期。例如,公元329年后,后赵吞并了前赵,控制了中原,而东晋消灭了程汉,程汉于公元347年从淅川分离出来..这期间的后赵和东晋可以称之为南北朝,只是对抗时间太乱。
公元350年,后赵皇帝石虎死后,中原大乱,各路豪杰争霸(北方)。北方恢复了东晋初期的乱写。冉闵称魏,在东北虎视眈眈,傅洪在关中建立了前秦,还困在大漠。此时东晋北线恢复为黄河-秦岭线,也称南北朝,不实。
随着前燕对冉闵的破坏,基本控制了黄河以东(南北走向)和淮河以北,前秦统治关中,不符合南北朝的要求。有人会说,北周、北齐、南陈和南北朝后期的秦演金都差不多。为什么可以称之为南北朝?周启臣是南北对峙的遗风,脱胎于南北两朝的稳定体制,处于南北对峙的末期。也不方便把这段历史踢出南北朝,另找名字。
公元370年,著名君主苻坚在铁血宰相王蒙的协助下,一举吞并了强大的颜倩。公元376年,王蒙死后一年,苻坚消灭了前凉,彻底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前秦东晋完全可以称之为南北朝,但问题还是出在时间上。秦晋之间的对抗仅仅持续了七年。公元383年,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的苻坚自称百万大军攻打金,却在淝水大败,不久就死了。
之后东晋发现历史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后燕取代了颜倩,后秦取代了前秦,侯亮取代了梁倩,北魏取代了戴国,北方一片混乱,真的称不上南北朝。在后燕、前秦气候形成之前,东晋北线又被推至黄河-秦岭一线。怎么能叫南北朝呢?
到了北魏强势崛起,后燕被吞并的时候,东晋的权力已经落到了枭雄刘昱志的手里,刘裕是南朝的第一个皇帝。东晋衰弱的时候,西川出现了一个割据的王朝,也就是乔宗所建立的蜀国,东晋内部的孙恩、徐道富又跳了出来,看起来不像是南北朝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客观来说,称东晋为南北朝,不如现存的东晋十六国,更能反映当时历史的真实情况。十六国杀来杀去,如同灯笼一般。当然,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抛开北方十六国之乱,硬要把东晋单独称为南朝,其实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