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私有财产的逐渐出现,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奴隶社会。到了夏朝,中国终于进入了奴隶社会。为了培养年轻人成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奴隶主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和训练。至此,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是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到了西周,在社会阶级划分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出现了教育的划分,奴隶主阶级脱离了生产劳动,垄断了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被统治的奴隶只能接受统治者实施的生产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大家讲的教育,本质上都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适应它的需求,促进它的发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西周时期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当时社会的反映。西周时期,政治上强调的是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社会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农业实行井田制。在思想上,贵族有自己独特的观念和内容——这就是礼制。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仪制度,贵族的礼仪制度不能用于奴隶,所以说“庶人不能有礼貌”
礼仪的社会和政治作用受到高度重视。据此,统治者认为礼制源于天命,遵守礼制,即“尊德”。只有“尊德”,才能保护人民,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
在文化教育方面,“在政府中学习”的特色一直流传至今。“学在政府”,因为只有政府有学,民间没有学,所以只有在政府才有可能学到专门的知识。“学而优则仕”的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
第一,只有官有书,民无书。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书写材料笨拙,工具简陋。当时生产的书不仅极其沉重,而且非常昂贵。只有政府有财力和人力来制作书籍。这也是《史记》中西周没有出现私人藏书家的重要原因。在民间,普通人只知道书名,没见过它的书。所以学术都在政府,有专业的官员专门研究。读书人要学,需要了解历代教规制度或当朝的规矩,只有到官府要求主管书的官司,才能读。
第二,只有官员有工具,人民没有工具。这里的“器”就是学习所需的器具和设备。现在提到的“六艺”中,礼仪、音乐、舞蹈、射箭、御术、数学都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学术科目,也是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光靠口口相传学习这些科目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用练习的器具和设备。至于这些具体的器物,可能就轮不到王朝的官员了。毕竟严格的等级制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打破这种等级制度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卓越的领导力。
第三,只有官有学,而民无学。在宗法制度条件下,父死子承父业,贵贱贱贱,形成家业,代代相传。社会地位如此,想学也是如此。形成了学术垄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的发展。西周时期,“域人之子”广为流传。所谓“域人”,是指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是“域官”,他的父亲教导自己的孩子,这样学习才能得以保存,具有上述弊端。
所以从书籍资料、器具设备、传承原则等方面来看。西周的“学”只能是“在官”,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也更容易保存当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