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很多人想到的是这样一张脸:以等级制度为体,以礼乐制度为用的严密的政治制度。在作为制度基础的“等级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族爵位由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公”的“五品制”。在五级爵位划分的基础上,器械、服饰、乐舞都以爵位的高低为标准,形成了严格而鲜明的“礼乐体系”。
人们一度认为西周有五等爵位制度,并将其视为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如朱少侯在《军功爵位制度研究》一书中开篇就说:“毫无疑问,周朝就有爵位制度。”认为五等爵制是秦汉军功爵制的起源。
事实上,目前我们看到的关于“公、侯、伯、子、公”五级爵位制度的信息,最早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如春秋末年写的《国语》一书中,周襄王在追述祖先事迹时说:“昔先人有天下,方以为是祀神山川之服,以备民用。”其余的男女各半,这样每个人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在战国时期写的《孟子》一书中,也有"天子一人,公一人,侯一人,伯一人,子一人,五品皆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孟子也承认西周的爵位制度“详而不闻”。
按照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制度的发展必然是从粗糙到精确,从混乱到严密的发展。传说中的五品爵位制度,形成于西周建立初期,过于严格和规范,让我们怀疑这个制度是否真的存在过。
关于五品爵制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距离西周时期的赵建还很远,因此断言西周时期就有五品爵制似乎有些武断。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数万件西周金文,都是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能否找到关于“侯波子男公爵”五等爵位制度的记载,证明文献中确实存在严格规范的五等爵位制度?
先说个结论。在浩如烟海的碑文记载中,代表“公侯、伯、子、公”五种身份的人物确实存在,但仔细梳理相关记载,以“公侯波子男”划分的五等爵位制度可能并不存在。
在梳理这个之前,首先要明确关键问题——标题是什么?“头衔”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笔者认为,所谓“爵位”应该是指一种特殊的贵族身份,必须是长期世袭的,所以在同一个家族中应该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根据“五级爵位制”,爵位与政治地位和装备规格密切相关。不同的爵位应该有不同的地位,爵位越高特权越多,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