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私有财产的逐渐出现,出现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奴隶社会。到了夏朝,中国终于进入了奴隶社会。为了培养年轻人成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奴隶主们组织了专门的教育和训练。至此,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而学校教育是这种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
到了西周,在社会阶级划分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出现了教育的划分,奴隶主阶级脱离了生产劳动,垄断了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被统治的奴隶只能接受统治者实施的生产劳动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大家讲的教育,本质上都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服务的,适应它的需求,促进它的发展。
在官学是夏商周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其表现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官师合一。州官史氏、鲍氏、大、乐师、大徐、、大司徒、乡医、乡师、父师、等。掌握了学术,在各级学校担任过教师。二是政教合一。学校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政治活动的场所。
学说:“既能管理大事,又有学问是不可能的。圣人为之设官,字由此规训。有官有法,所以法在官。有法有书,所以官有书。有书有学,老师传学。学有所成,所以弟子学有所成。当官守学一个原因,天下同治,不存在私门写字。”
概念
“学在官中”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它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由政府控制,国家的成文法规、古籍文献、礼器都由政府控制。
包含
(1)不亚于庶人,学术和教育都由皇宫和各级政府控制,礼器都由政府控制。人民没有条件举办学术活动,也没有学校。
(2)无论官员与教师,学校位于政府,官员既是教育官员又是学校教师。
(3)政治与宗教、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教育与行政的统一。
因为只有政府有学问,人民没有学问,只有在政府里才有可能学到专门的知识。
原因
(一)只有官员有书,人民没有书。
(2)只有官员有工具,人民没有工具。
(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春秋时期,中国的奴隶制崩溃,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巨变也使教育发生了变化。服务于旧经济、旧政治,被贵族垄断的“学在官中”的教育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