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时期。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同时,从中国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还有一条东海航线,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次要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路线,《汉书·地理》记载了汉武帝派往海上进行贸易的使臣和商人的航程,说他们从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广东)、合浦(今广西)起航,沿中南半岛东海岸南下,历时五个月到达杜源(今越南南部帝石)。
经过四个月的航行,它到达了湄南河河口的陆毅(现在的泰国佛教宗派)。此后,他沿马来半岛东海岸南下,20多天后到达李湛(今泰国巴蜀)。他弃船在此登陆,穿越地峡,徒步10多天,抵达首府卢(今缅甸丹纳沙林)。
然后他登上船,在印度洋上向西航行。过了两个多月,到了黄志国(今印度东南沿海的康切普兰)。回国后,我从黄之南下到布城郡(今斯里兰卡),然后直接向东航行。八个月后,到达马六甲海峡,停泊在皮宗(今新加坡西部的皮三岛),终于航行了两个多月,从皮宗到日南郡的祥林郡(此处查桥位于越南威川郡南部)。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线日益发达,而且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至非洲东海岸。人们称这些海上贸易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时期,南粤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上航线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后,海上贸易规模由海上拓宽,海上丝绸之路随之兴起。
汉末三国正处于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上,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与曹魏、刘舒在长江上作战和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庞大。三国之后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在与北方对抗,这也促进了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从广州出发,经海南岛东部海域,经西沙群岛,到达南海各国,再经马六甲海峡,直达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出口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在隋唐以前,也就是6世纪到7世纪,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形式。但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乱阻断,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随着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和非洲大陆的空中航线相继开通和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到了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航行能力大大增强。宋朝大部分时间与东南沿海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最大的海外贸易港口。
元朝在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到亚、非、欧、美,并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对外贸易管理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也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已经延伸到全球,并进入鼎盛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政府组织的一次大规模航海活动,到达了亚非39个国家和地区,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起到了主导作用。东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从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到达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向东到达墨西哥西海岸。
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大商埠。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在和宋时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空之前形成了全球性的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海权,沿海港口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此后,海上丝绸之路一蹶不振,进入衰退期。这种情况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臣和商人纷纷西进,西域的使臣和商人也相继东来。他们将中国的丝绸和纺织品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运往西亚,然后运往欧洲,并将西方国家的稀世珍宝输入中国大陆。
这条连接中西交通的陆路大动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