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公元前145-87)夏阳人,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司马迁出身于史家世家,祖上从周朝开始就是朝廷大员,掌管文史。其父司马谈继位后,担任太史令达30年。司马谈博览群书,精通天文、易经、黄老之学。司马迁10岁开始读古文,接受父亲的启蒙教育。他长期的家庭研究对他后来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随父到长安,跟随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春秋》。19岁,是医生的孩子。20岁时,他和包括太初博士在内的6个人开始了他的旅行生活。
司马迁游遍了祖国。他抵达惠姬参观于霞的遗迹。我去过姑苏,俯瞰范蠡划船的五湖。到达淮阴看望韩信的故事;我去过丰饶,参观过刘邦和萧何的故乡。去过大良,参观易门,考察秦军来的河水灌溉大良的情况;我去过楚国,参观过淳沈骏的宫殿遗址;我去过雪帝考察孟尝君的封地;去过邹鲁,拜过孔孟故里。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元乡,西达崆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增长了见识,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长安后,武帝很重视这个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年轻人,任命他为大夫,带着皇帝的命令派他去巴蜀,到达今天昆明的西南方向。
元丰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任太史公,不能遵行,悲愤而死。临终时,他对司马迁说:“我死了以后,你就做官。做太师的时候别忘了我最后的愿望。今天,伟人昌盛,全国统一。上有明师圣贤,下有忠臣义士。作为一个太师,很遗憾没能记录下来。你必须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父为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阅读皇家图书馆金柜中收藏的全部文史典籍、百家争鸣和各种档案史料。
太初元年(前104年),他与、胡燧、历官、罗和天文学家等20多人一起改革历法。在这些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计算和选择,一种新的历法终于在今年五月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法。太初历改正月为元年(十月为秦元年),一月天数为29.53,一年天数为365.25。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根据父亲的遗愿,一直在准备撰写《太史公基》。
公元前99年,李陵去匈奴,被围困,粮尽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但是,司马迁对李陵明不公平。暴怒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决定对他进行惩罚,于是下令将司马迁处以死刑,改为腐刑(宫刑)。可惜司马迁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一度想自杀。但他记住了父亲的遗言,用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的愤怒来鼓励自己,最终以惊人的意志活了下来。
司马迁因“贪污”出狱后,汉武帝任命他为大臣,为皇帝管理文书。他对宫廷的观察更加深刻,使他能够尖锐深刻地揭露《史记》中封建统治者的黑暗和丑恶。他不顾严冬酷暑,终日阅读、整理史料,认真研究每一个历史事件,仔细考察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代,从不马虎。每一段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公元前193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部传记、30个贵族家庭、70部传记、10张表、8本书组成,共130篇,约52.6万字。全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前四年的3000年历史。它也是一部文学巨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它的主要部分是传记、小传和小传,其中小传是全书的精华。
《史记》不仅是历史记录,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利用真实史料成功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尽量做到历史、人物、主题的统一,既让历史活起来,也让人物活起来。他也非常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人物的刻画。
《史记》的叙事简洁生动,尤其是对戏剧场景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司马迁很少使用骈文,形成了自己简单、凝练、通俗、通顺的语言风格,既轻松又从容,和谐又多变。《史记》的语言一直被认为是“古文”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创造了中国的传记史,也创造了中国的传记文学。鲁迅称赞《史记》“史家绝唱,离骚无韵”。
名人名言
人固有一死,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
一旦你死了,你知道你的友谊。穷和富是一种相知的状态。一个贵一个便宜,友情可见一斑。
学会深入思考,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衣食足知荣辱同,粮仓实用懂事。
勇敢和胆怯,坚强和软弱,判断,多么奇怪。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