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一统王朝,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秦朝。在我们的很多教材中,他们也把秦朝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王朝”。但是秦始皇统一的六国都是以周朝为基础的。
《吕氏春秋》记载“周志封四百余人,报国八百余人。”秦朝以前,全世界大约有1200个诸侯国,其中400个被周朝分封,800个是商朝遗留下来的,都投降了周朝。
甚至在周朝之前,中国就有了王朝的概念。根据历史记载,在周朝之前,中国有商朝、姚舜禹和夏朝。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周朝之前的夏商朝定义为统一王朝?
在秦朝以前,一个中央政府完全统治如此广阔的领土是不可想象的。通常是皇帝把土地分给诸侯,给他们自治权,有效提高了诸侯的积极性。自给自足后,他们必须向中央政府缴纳一定的贡品,以表明他们对周天子权威的服从。
《礼记》记载:“诸侯对皇帝也,三年聘一点,五年一次。”这个意义上的国家统一,其实更像是联邦制。中央,但却是最有权力的总督之一。
每个诸侯本质上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因为在封地里,军事、行政、财务和人事完全由诸侯自己决定。在每个封地,法律法规都不一样,甚至货币计量单位也不一致。
到了秦朝,秦始皇真正做到了文字、货币、法律的统一,更像是我们在形式上可以理解的统一的“国家”。周分封天下的实质也与刘邦的分封和后世的藩属制度大相径庭。
吴王征服周之后,虽然全世界都服从了,但是很多土地仍然不在周的有效管辖之下,只能称之为势力范围。比如姜子牙的封地在临淄,姜子牙带着人去了他的岗位。路上有人叫他快点,不然所有的地都被抢了,姜子牙立刻加速去占地盘。
在封地上,我们开始建造设施和军事设施。核心区被一堵墙围着,这是城。城的外围被郭包围,郭旁边的土地叫郊区,郊区以外的地方叫野。住在城里的人是被称为中国人的诸侯氏族。
因为星罗棋布的封地,国与国之间没有边界,大量难以管理的空白色区域居住着戎狄伊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诸侯们一开始就乐此不疲,对蛮族的征服扩大了他们的地盘和势力。
到了西周,国与国之间的蛮族基本被消灭,土地逐渐“内卷化”。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来了。
所以周朝的中国,准确意义上来说,应该算是以周为共主的诸侯部落的集合体。这个集合内形成的区域是中国文化圈形成的,很难说是一个统一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