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白马寺的历史渊源,白马寺的历史沿革简介

白马寺的历史渊源,白马寺的历史沿革简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809 更新时间:2024/1/24 17:56:44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也是世界闻名的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官办寺庙。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也是世界佛教的集大成者。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先后在此投资兴建佛寺,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中、印、缅、泰风格佛寺的国际寺庙。白马寺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庙,可谓“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12公里的洛龙区白马寺镇。现存的遗址和历史遗迹是元、明、清时期留下的。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的干漆造像,如佛三世、提督二天、十八罗汉等,十分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列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史进化论创立于东汉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庄在南宫过夜,梦见一个高60尺、头上发光的金人从西边来,绕着殿飞来飞去。第二天早上,汉明帝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们,傅一琦博士说:“西方有一个神,叫佛,跟你梦到的一样。”汉明帝听后喜出望外,派蔡瑁、秦镜等十多位大臣前往西域朝拜佛经和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万里“西学”之旅。在大越国(今从阿富汗到中亚),我见到了印度僧人莫特和朱法兰,看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的白毡像。我恳求两位高僧东去中国弘法、佛学。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名印度僧人应邀与东汉使者一起,骑着白马载着佛经和佛像,回到中国的首都洛阳。汉明帝看到佛经和佛像非常高兴。他对两位高僧非常重视,亲自接待,并安排他们入住当时主管外事的官署“裂寺”。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西雍门外的三里峪路以北修建一座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庙”这个词来源于“鸿胪寺”的“庙”字,后来“庙”字成为中国庙宇的统称。由莫滕和朱发兰拍摄的《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在给莫腾和朱发兰拍照后,许多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翻译经文。公元68年后的150多年里,这里翻译了192部佛经,共计395卷,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个翻译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被摧毁。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年祖师墓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首的全国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半包围之势。为了防止百姓逃回,他把洛阳城周围200里内的房子都烧了,洛阳的白马寺也被烧光了。

曹魏时期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上重建洛阳宫,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从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起,洛阳白马寺就有谭克甲罗译《佛教法》的记载,证明洛阳白马寺在曹丕皇帝和明帝曹睿之后得到了恢复。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僧人谭可·卡罗来到白马寺。这时候佛教也从皇宫进入了老百姓。后来,谭克甲罗在白马寺翻译了中国第一部佛教戒律《当心和尚》。与此同时,安息国僧人谭棣也在白马寺翻译了规范僧团生活的《谭武德因缘》。至此,戒律和僧侣组织的章程都已完成,为中国的人们出家修行铺平了一条道路,这就是中国戒律的开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白马寺举行了印心仪式,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镌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世行按照因缘法登上戒坛,跪在佛前,成为中国汉族第一个正式获赠比丘戒的僧人。从此打破了古代儒家“身皮之损,父母不敢损”的传统。

未来维护

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司马昱入侵洛阳,烧杀抢掠。在长期的战乱和火灾中,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严重破坏。

北魏末年“雍熙之乱”后,洛阳城再次满目疮痍。迁都邺城后,洛阳只有421座寺庙,其中就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雍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幸免于难,但还是幸存了下来。直到清代,洛阳白马寺正殿左侧还有一座“白马寺造像楼”,有50多尊佛像,上、下、左、右各有封号。另外,解放前,洛阳白马寺出土了一尊巨大的弥勒菩萨玉像,高2.16米,是北魏时期非常珍贵的杰作。惜已流失海外,至今仍保存在美国的一家博物馆里。

唐武周悬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洛阳的白马寺也是一样。“安史之乱”后,洛阳白马寺仍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残破古迹。

唐朝末年,洛阳长期陷入战火之中。洛阳的白马寺再次被战火摧毁。

宋朝采取了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在洛阳修建了白马寺。

明初,禅宗中的林佶派最为盛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洛阳建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规定寺庙产业以60亩为限。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宦官兼东厂巡抚黄金再次对洛阳白马寺进行大规模修缮。黄金题写的“重建白马寺”石碑上有关于这次重建的详细信息。这次重建基本奠定了今天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据解放后地面勘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与明代重建时占地62亩的记录基本一致。

明朝末年,洛阳再次被战火摧毁。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佛堂(戒隐寺)被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重建。戒音寺是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座大寺庙。清宣彤二年(公元1910年),清凉台毗卢阁重修。

对外扩张

2010年,白马寺举行了隆重的印度式佛寺落成典礼。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了佛寺的落成仪式,并为纪念碑揭幕剪彩。

2014年6月,白马寺缅甸佛塔园落成。6月30日,举行了隆重的庆祝缅甸式宝塔园落成暨安丰开园仪式。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登盛一行72人专程来到白马寺参加就职仪式。

2014年9月28日,白马寺泰式佛寺落成仪式暨迎佛舍利开光仪式隆重举行。泰国佛教副国王、曼谷金山寺方丈巴蓬素提、泰国皇家办公室主任佩洛·哈达盖等700余人组成的泰国佛教代表团出席了仪式。

至今,白马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中、印、缅、泰风格佛殿的国际寺庙。

更多文章

  • 东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东汉对外交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汉的外交政策,秦汉历史

    在本质上是防御性和保守性大于扩张性的总方针下,东汉王朝大量运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夷制夷”或“以夷制夷”的策略。东亚朝鲜半岛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了高句丽和百济两个国家。虽然它们的发展水平略有不同,但都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在东汉王朝的强大影响下,他们没有发展成为奴隶社会,而是模仿

  • 东汉的民族关系特征,东汉的民族关系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汉的民族关系,秦汉历史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的出使西域大使班超在西域逗留三十余年,先后击败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仅使西域诸国逐一归顺汉朝,也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此期间,他还派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波斯湾国家。另外,东汉在91年灭了北匈奴。南匈奴隶属于汉朝。公元216年,南匈

  • 东汉初年人口统计,东汉中国人口数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汉的人口统计数量,秦汉历史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精耕细作方式的普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西汉时期,首都附近的京兆、左峰驿、友谊峰地区就位于关中地区,人口特别密集,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地区战乱频繁,满目疮痍,人口锐减到50多万。兖州也从78

  •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汉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东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手工艺品?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盐、铁、铜、漆器、纺织品等。,主要是私人所有,其生产技术比西汉更先进。冶铁技术由于东汉时期铁农具的普及,对钢材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提高。东汉都城南阳是中国最大的冶铁中心,其中南阳官员、发明家杜氏发明了排水(鼓风炉),利用水力旋转机械

  • 东汉时期的商业,东汉初经济怎样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东汉的商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西汉初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黄老政策的实施,对商人影响不大。文景统治后,商业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时有句俗语叫“夫以贫谋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如今法律不如商人,商人富,农民尊贫”。虽然受到汉武帝“富国抑商”政策的打击,但在西汉后期,由于汉政权的衰落,商人势力再度崛起。

  • 东汉时期的农具,东汉农业技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汉的农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自西汉以来,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了翻车、渴黑等水利工具。生产工具东汉出现了短轴和牛拉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耕作。这种短轴一牛犁的出现,是与份额的提高相结合的。东汉时期,大量使用全铁犁头。与以前的V型犁相比,刀片角度逐渐缩小,不仅挖掘省力,而且可以用于深耕。此外,新的全铁农具也

  • 东汉军事实力远不如西汉,东汉的军事方面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汉的军事方面,秦汉历史

    在军事方面,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中有相当三人是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魏将军,相当九人是前、后、左、右将军,都不是常任的。以上将领都开了职,常氏一个,司马一个,蜀中二十九个,灵石三十一个,中郎将两个,担任参谋,都是朝廷任命的。将军直接带兵的,在部、曲、屯的编制内分别设校尉、司马、武将、车帅等武将。东

  • 东汉地方官员,东汉官制结构图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汉的地方官制,秦汉历史

    与西汉相比,东汉地方官制在郡县两级基本相同,但郡县的重要性和权力远低于西汉。在州一级,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为一等地方,在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变为州、县、郡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在东汉时期,北京首都洛阳以外的地区被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都任命一个秘书处作为

  •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汉的选官制度,秦汉历史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 东汉尚书台的作用,东汉尚书令相当于什么官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东汉皇帝的秘密机关尚书台,秦汉历史

    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其官职设在宫内,禁省之外。主要职责是管理奏章文书和起草诏令,但实际上,商代表君主掌管政务,权力很大。尚书台由一名长官(令)和一名副长官(仆)组成,由六名大臣和十八人组成。与皇帝沟通《尚书台》的官员有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其中,仆人由学者充任;中品大员、黄门侍郎由官员承担。石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