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吗,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吗,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65 更新时间:2024/1/14 5:59:40

标志东汉末年灭亡的是曹丕逼迫献帝退位,由魏取而代之。一般来说,东汉灭亡的原因一般是这几个原因:外戚、宦官专权;皇帝太多了;黄巾起义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事实上,所有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但外戚与宦官之争(刀锋与十常侍之争)并没有对汉朝造成太大的伤害,皇帝和普通官员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外戚和宦官都要依靠皇帝才能生存。

儿子皇帝问题太多,只能导致皇权的丧失和相对权力的膨胀,与国家灭亡与否无关——还是那句话,无论何进、董卓、曹操,都无意废除皇帝独立,所以皇帝的年龄根本不重要。曹丕废汉帝的根本原因是天下之分其实已经形成,保留汉之名已经没有用了。

黄巾起义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汉初灭亡的原因,因为消灭黄巾军贡献最大的曹操或其他人,都不敢宣布脱离汉初的控制。相反,他们甚至利用汉献帝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黄巾军对于袁绍、袁术孙坚、刘备、曹操割据局面的形成,只是一个引子,而不是重要因素。

西汉和东汉对凉州羌人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羌人与匈奴结盟。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羌人更愿意接受匈奴人作为盟友,而不是汉人作为农业定居者。

东汉实行郡县制,加强对羌人地区的管理,加大对汉人的殖民程度,以阻断羌人与匈奴人的联系。为了降低羌人的存在感,东汉还将羌人迁到了关中地区。

但面对羌人的繁衍速度,东汉政府发现陇西、北地等郡的羌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帝国的门户被打开。虽然东汉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设置校尉护羌,增加在陇西、凉州的驻军来镇压羌人的反抗。

更悲剧的是,东汉政府发现移民到羌族地区的汉人变成了羌人,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汉人不同。

长期高强度的驻军和羌人无休止的叛乱,让东汉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仅公元107年至118年的10年间,东汉政府在凉州的军费就达240亿铢。

面对国库的空不足,庞申是第一个建议汉朝退出凉州的人。但是,庞申的建议遭到了陇西、凉州移民及其后代的反对——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羌人,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怕凉州汉人造反,没有采纳庞申的建议。

公元184年东方,羌人仙灵部落与当地强盗公然反叛。凉州边章、韩遂两大名将迅速控制并领导了由羌人、汉人、匈奴人、月氏人组成的西凉叛军。叛军很快控制了凉州,占领了陇西。

当时东汉帝国的情况是:东边被鲜卑人攻打,西边被凉州羌人反叛,中间被黄巾军反叛。即便如此,东汉王朝还是非常重视对凉州的叛乱。东汉派皇甫嵩和董卓去击退西凉叛军。

西凉之乱证明了汉朝以殖民政策控制凉州的失败。汉族移民与羌族的融合,去除了汉族的很多习俗和观念,使汉族成为“蛮族”。共同的生活习惯使得羌人、汉人、匈奴人、越人有着共同的地理认知和文化归属感。

这种地理认知感和文化归属感是凉州之乱的重要原因和支撑。出身并熟悉羌族文化的董卓,与叛军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凉州之乱,才能让董卓更好的扩充自己的羌军。

在何进命令董卓率军入京之前,董卓和西凉叛军的性质就是地方政府的斗争。何进命令董卓率军入京,胁迫何太后同意杀死十名常侍,这是以董卓为代表的西凉羌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冲击的开始。

虽然以董卓为代表的羌族文化被中原汉族文化视为蛮族,极其鄙视和痛恨,但汉朝的官员们却无力阻挡董卓的强势入侵。下表是从184年凉州之乱到198年,以羌族文化为主导的西凉集团、关东集团、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文明的冲突和十宦争权是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在汉朝控制朝廷的机会;王允勾结吕布刺杀董卓,不是为了国家,而是出于对羌族文化的仇恨。当李珏等人问王允攻下长安后是为了什么而被杀时,王允除了“穷”之外无话可说。

相对于董卓对关东集团的接纳和信任,王允杀了董卓之后,其实是想把董卓的部下都杀了,导致西凉集团公然对关东集团动武。

这是汉朝灭亡最关键的原因。董卓死后,汉朝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来掌控大局!袁绍虽然德高望重,但是性格倔强,心胸狭窄,心胸狭窄,所以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自相残杀:西凉集团是李珏和韩遂、马腾的斗争,然后是李珏、郭汜、范畴、张继的内斗;关东集团主要在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曹操、孙坚之间争斗。

说明关东集团的王允、袁绍等人反对董卓,本质上是汉文化与羌文化的仇恨与冲突。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的斗争,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东汉帝国中央朝廷的覆灭和亡国。

董卓有能力整合和调解两种文化的冲突:接受并让关东集团中有声望的人担任高官,以确保关东集团的利益;和解实现凉州叛乱,承诺共治天下,给羌族文化一席之地。

只有董卓能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汉朝才能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威慑地方政府。

但董卓被心胸狭隘的汉族民族主义者暗杀,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公开对立和暴力,破坏了汉朝的中央朝廷,使地方政权失控,最终汉朝灭亡。

所以,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狭隘的汉文化与入侵东方的羌族文化的激烈冲突。

更多文章

  • 白马寺的历史渊源,白马寺的历史沿革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马寺的历史沿革,秦汉历史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古刹,也是世界闻名的伽蓝。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官办寺庙。是中国佛教的祖庭,也是世界佛教的集大成者。21世纪初,印度、缅甸、泰国政府先后在此投资兴建佛寺,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中、印、缅、泰风格佛寺的国际寺庙。白马寺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

  • 东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东汉对外交往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东汉的外交政策,秦汉历史

    在本质上是防御性和保守性大于扩张性的总方针下,东汉王朝大量运用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夷制夷”或“以夷制夷”的策略。东亚朝鲜半岛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出现了高句丽和百济两个国家。虽然它们的发展水平略有不同,但都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在东汉王朝的强大影响下,他们没有发展成为奴隶社会,而是模仿

  • 东汉的民族关系特征,东汉的民族关系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汉的民族关系,秦汉历史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著名的出使西域大使班超在西域逗留三十余年,先后击败匈奴控制的西域诸国,不仅使西域诸国逐一归顺汉朝,也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在此期间,他还派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国。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他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波斯湾国家。另外,东汉在91年灭了北匈奴。南匈奴隶属于汉朝。公元216年,南匈

  • 东汉初年人口统计,东汉中国人口数量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东汉的人口统计数量,秦汉历史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和精耕细作方式的普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东汉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西汉时期,首都附近的京兆、左峰驿、友谊峰地区就位于关中地区,人口特别密集,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地区战乱频繁,满目疮痍,人口锐减到50多万。兖州也从78

  • 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汉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东汉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东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手工艺品?东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有盐、铁、铜、漆器、纺织品等。,主要是私人所有,其生产技术比西汉更先进。冶铁技术由于东汉时期铁农具的普及,对钢材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提高。东汉都城南阳是中国最大的冶铁中心,其中南阳官员、发明家杜氏发明了排水(鼓风炉),利用水力旋转机械

  • 东汉时期的商业,东汉初经济怎样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东汉的商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西汉初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黄老政策的实施,对商人影响不大。文景统治后,商业势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当时有句俗语叫“夫以贫谋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如今法律不如商人,商人富,农民尊贫”。虽然受到汉武帝“富国抑商”政策的打击,但在西汉后期,由于汉政权的衰落,商人势力再度崛起。

  • 东汉时期的农具,东汉农业技术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汉的农业经济发展,秦汉历史

    自西汉以来,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东汉初期出现了翻车、渴黑等水利工具。生产工具东汉出现了短轴和牛拉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耕作。这种短轴一牛犁的出现,是与份额的提高相结合的。东汉时期,大量使用全铁犁头。与以前的V型犁相比,刀片角度逐渐缩小,不仅挖掘省力,而且可以用于深耕。此外,新的全铁农具也

  • 东汉军事实力远不如西汉,东汉的军事方面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汉的军事方面,秦汉历史

    在军事方面,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中有相当三人是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魏将军,相当九人是前、后、左、右将军,都不是常任的。以上将领都开了职,常氏一个,司马一个,蜀中二十九个,灵石三十一个,中郎将两个,担任参谋,都是朝廷任命的。将军直接带兵的,在部、曲、屯的编制内分别设校尉、司马、武将、车帅等武将。东

  • 东汉地方官员,东汉官制结构图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东汉的地方官制,秦汉历史

    与西汉相比,东汉地方官制在郡县两级基本相同,但郡县的重要性和权力远低于西汉。在州一级,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为一等地方,在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变为州、县、郡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在东汉时期,北京首都洛阳以外的地区被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都任命一个秘书处作为

  • 东汉选官制度弊端,东汉的选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东汉的选官制度,秦汉历史

    察举和征讨是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所谓“察举”,就是当地郡县以“德”、“孝”、“秀才”等名义推荐有功名有德的人,经考核后任命为官职。所谓征讨,就是朝廷和政府直接招人做官。名义上,被检查征用的人必须是“才气高,名声重”,这是乡党舆论所推崇的。因此,为了争取被考察和征服,当时的士大夫十分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