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东汉末年灭亡的是曹丕逼迫献帝退位,由魏取而代之。一般来说,东汉灭亡的原因一般是这几个原因:外戚、宦官专权;皇帝太多了;黄巾起义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事实上,所有这些原因都促成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但外戚与宦官之争(刀锋与十常侍之争)并没有对汉朝造成太大的伤害,皇帝和普通官员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因为外戚和宦官都要依靠皇帝才能生存。
儿子皇帝问题太多,只能导致皇权的丧失和相对权力的膨胀,与国家灭亡与否无关——还是那句话,无论何进、董卓、曹操,都无意废除皇帝独立,所以皇帝的年龄根本不重要。曹丕废汉帝的根本原因是天下之分其实已经形成,保留汉之名已经没有用了。
黄巾起义使中央政府失去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汉初灭亡的原因,因为消灭黄巾军贡献最大的曹操或其他人,都不敢宣布脱离汉初的控制。相反,他们甚至利用汉献帝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黄巾军对于袁绍、袁术、孙坚、刘备、曹操割据局面的形成,只是一个引子,而不是重要因素。
西汉和东汉对凉州羌人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羌人与匈奴结盟。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羌人更愿意接受匈奴人作为盟友,而不是汉人作为农业定居者。
东汉实行郡县制,加强对羌人地区的管理,加大对汉人的殖民程度,以阻断羌人与匈奴人的联系。为了降低羌人的存在感,东汉还将羌人迁到了关中地区。
但面对羌人的繁衍速度,东汉政府发现陇西、北地等郡的羌人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帝国的门户被打开。虽然东汉政府采取了很多政策,比如设置校尉护羌,增加在陇西、凉州的驻军来镇压羌人的反抗。
更悲剧的是,东汉政府发现移民到羌族地区的汉人变成了羌人,与全国其他地方的汉人不同。
长期高强度的驻军和羌人无休止的叛乱,让东汉政府感受到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仅公元107年至118年的10年间,东汉政府在凉州的军费就达240亿铢。
面对国库的空不足,庞申是第一个建议汉朝退出凉州的人。但是,庞申的建议遭到了陇西、凉州移民及其后代的反对——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羌人,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怕凉州汉人造反,没有采纳庞申的建议。
公元184年东方,羌人仙灵部落与当地强盗公然反叛。凉州边章、韩遂两大名将迅速控制并领导了由羌人、汉人、匈奴人、月氏人组成的西凉叛军。叛军很快控制了凉州,占领了陇西。
当时东汉帝国的情况是:东边被鲜卑人攻打,西边被凉州羌人反叛,中间被黄巾军反叛。即便如此,东汉王朝还是非常重视对凉州的叛乱。东汉派皇甫嵩和董卓去击退西凉叛军。
西凉之乱证明了汉朝以殖民政策控制凉州的失败。汉族移民与羌族的融合,去除了汉族的很多习俗和观念,使汉族成为“蛮族”。共同的生活习惯使得羌人、汉人、匈奴人、越人有着共同的地理认知和文化归属感。
这种地理认知感和文化归属感是凉州之乱的重要原因和支撑。出身并熟悉羌族文化的董卓,与叛军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凉州之乱,才能让董卓更好的扩充自己的羌军。
在何进命令董卓率军入京之前,董卓和西凉叛军的性质就是地方政府的斗争。何进命令董卓率军入京,胁迫何太后同意杀死十名常侍,这是以董卓为代表的西凉羌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冲击的开始。
虽然以董卓为代表的羌族文化被中原汉族文化视为蛮族,极其鄙视和痛恨,但汉朝的官员们却无力阻挡董卓的强势入侵。下表是从184年凉州之乱到198年,以羌族文化为主导的西凉集团、关东集团、宦官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文明的冲突和十宦争权是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在汉朝控制朝廷的机会;王允勾结吕布刺杀董卓,不是为了国家,而是出于对羌族文化的仇恨。当李珏等人问王允攻下长安后是为了什么而被杀时,王允除了“穷”之外无话可说。
相对于董卓对关东集团的接纳和信任,王允杀了董卓之后,其实是想把董卓的部下都杀了,导致西凉集团公然对关东集团动武。
这是汉朝灭亡最关键的原因。董卓死后,汉朝没有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来掌控大局!袁绍虽然德高望重,但是性格倔强,心胸狭窄,心胸狭窄,所以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自相残杀:西凉集团是李珏和韩遂、马腾的斗争,然后是李珏、郭汜、范畴、张继的内斗;关东集团主要在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曹操、孙坚之间争斗。
说明关东集团的王允、袁绍等人反对董卓,本质上是汉文化与羌文化的仇恨与冲突。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的斗争,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了东汉帝国中央朝廷的覆灭和亡国。
董卓有能力整合和调解两种文化的冲突:接受并让关东集团中有声望的人担任高官,以确保关东集团的利益;和解实现凉州叛乱,承诺共治天下,给羌族文化一席之地。
只有董卓能把两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汉朝才能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威慑地方政府。
但董卓被心胸狭隘的汉族民族主义者暗杀,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公开对立和暴力,破坏了汉朝的中央朝廷,使地方政权失控,最终汉朝灭亡。
所以,汉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狭隘的汉文化与入侵东方的羌族文化的激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