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包拯智断淫僧案的经过

包拯智断淫僧案的经过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278 更新时间:2024/2/14 23:03:30

仁宗年间,福安县城内住着兄弟两人,分家几年后境况各异。哥哥章达德一副穷书生脾气,坐吃山空,越来越贫寒。好在妻子黄蕙娘勤劳节俭,女儿玉姬也非常孝顺,日子过得还算和谐。弟弟章达道经营有方,时而接济兄长,不幸刚满二十五岁就忽然患病亡故。

留下贤妻陈顺娥与婢妾妙兰守着一个院落,除惟一的老仆外,身旁连一个子女都没有。陈顺娥端庄静雅,姿色秀美。妙兰年龄正十八,相貌更是洁白芬馨。她们二人相处得也极为融洽。尤其是顺娥,心中怀念亡夫,每当丈夫生日或逝世周年的时候,甚至有时逢初一、十五,她都请近郊龙宝寺的高僧一清来诵经祝祷。既决定矢志操守,无论谁提及改嫁之事,顺娥均都正色回绝。

一天,顺娥的兄长陈大方又来探望她,说达德曾与自己商议,认为只有改嫁才能使她免受孤苦,实属长远考虑。这种劝解顺娥虽已听过多次、婉拒多次,但不知故,今天一听却潸然泪下。她断断续续地低语道:“你,你们……,好意我明白。可是我想,能否做到既不改嫁,又免于孤独,还可保留这份家业,……难道就别无他法了么?”

陈大方于是询问妹妹有什么好主意。沉默许久,顺娥才将憋在心里好几天的心事吐露出来。原来,陈大方的次子元卿聪明伶俐,读书刻苦,顺娥提出愿收他为养子,这样自己也算是后继有人。大方听罢满心欢喜,连连夸赞妹妹贤淑明敏,如此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于是他将此事告诉了章达德,不料刚提及收养之事,章达德就愤愤不平,一板一眼地讲道:“家业,章姓的家业,陈氏焉得承继?本朝大法明载,禁养异姓男孩为子,违者当惩。你们竟敢……”大方听后愕然,随即转身离去。

次月初一上午,日头已经挂上了树梢。老仆洒扫院子后,下厨清洗炊具去了。徐妙兰梳妆完毕,正准备出屋,忽听有人连声喊”章娘子”。隔窗望去,见是一个清和尚应约来超度亡灵,正站在院中。妙兰赶紧让高僧稍候,姗姗移步走夫人顺娥房里。片刻,只见她急匆匆跑出厅堂向外惊呼:“啊呀呀,了不得啦,娘子被人杀……杀死啦!”

隔舍的章达德夫妇闻声赶来,立即派老仆去叫陈大方。章达德回头对一清说:“今日不念经了,挑担快走!”又亲自驱散门外人群,劝慰正在抽泣的妙兰。

陈大方进院,没有理睬达德夫妇,径直奔向妹妹卧室。看见顺娥尸体横躺在床前,血肉模糊,惟独头颅不翼而飞。他强忍悲痛,一语未发,心想“娥妹服饰完整,室内器物齐全,非奸非盗,这岂不是很蹊跷?”想着想着,猛地狠瞪了身旁达德一眼。说:“我已报案,待官府查处。”

福安县衙的役吏先勘察现场,后询问了有关亲属人等,因理不出头绪,只得将记录字呈交知县完事。知县尹皓此时已接到陈大方诉状,加之耳闻当街百姓的纷纷议论,就将章达德定为图财害命嫌疑犯,拘捕入牢候审。但无罪证,连头颅下落也不得知,如此人命重案,便及时按程序上报。

恰巧,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包拯正巡按到了福宁州。他在阅卷后,当即批示由知府贺崇雅亲审,限期回禀。

贺知府首先向陈大方查询,问了章达德有作案动机与条件外,其他还有何人可疑。陈大方告知,老仆年迈憨厚,不会行奸或窃物;妙兰即使贪财,也无力砍杀藏头;一清和尚未进屋,怎能作恶行凶?只有达德想独吞家产,或许从侧门潜出,将头藏匿以致扔掉。知府认为他讲得符合情理。

府衙升堂审案,气氛肃穆。惊堂木敲响,知府大喝道:“章达德!还不赶快从实招来!”跪伏在堂下的章达德连连叩头,呼道:“小人无罪,小人冤枉啊,求大人明察!”又听”头藏何处?”章达德都矢口否认。于是搬来三根夹棍,夹住脚脖处紧勒。达德被夹得汗流如雨,疼痛难忍,但还是连呼冤枉。次日又严加刑考讯,仍毫无结果。

包拯见到禀报后,反复寻思,人犯即使口头招认,不获得头颅与凶器等罪证,亦不能结案。于是他决定仍由县衙根究,适当时再出面亲审,因此立即批文给尹皓,严令尽快查获首级,否则以最初勘验不详是问。

这下尹知县可急坏了,悔恨发案时没有自己仔细勘查现场,更不该仓促上报案情。尹皓无能,就更加肆虐拷打,致使章达德几次昏死过去。为免受皮肉之苦,章达德只得口头招认有罪,但又说不出首级去向。

黄蕙娘和女儿玉姬,以前很少抛头露面,现家境所迫为了度日,经常外出卖刺绣绢布,或乞求亲邻借贷钱物。把筹来的银子都送给了狱卒,带些好饭菜支撑章达德日渐消瘦的身体。

一天,阴雨连绵。玉姬入牢看见父亲衣衫褴褛,面色如土,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禁不住含泪垂涕。便问:“父亲啊,你什么时候才能蒙恩获释。”达德于是低声告诉说:“县爷让把陈氏之头交出,只要有了头颅,令其全尸安葬,便可申文放我。而我未杀人,哪里去找人头?”玉姬听罢,沉痛地长声叹息。

玉姬回到家中,面对慈母沉默无语,显得心事重重。“牢内有特殊情况吗?女儿为何比往日加倍忧愁?”蕙娘问道。“父亲说,县太爷逼他交出人头,答应交了头就放他出狱。可是这人头哪里去寻呢?我想,为使爹爹免受苦楚,还不如你将我的头割下,当作婶娘的头交去,以尽女儿的孝道。”玉姬这样对母亲回答道。

母亲听后陡然一惊,赶紧捂住她的嘴说:“千万不要讲这样的傻话。你已长至十六岁了,我正托媒给你找个富裕人家,多索些聘银,或许这对父亲雪冤的事有些帮助。”

玉姬边泣边继续说:“父亲牢中受苦,母亲在家挨饿,我安忍独自出嫁而贪求饱暖!聘银耗费尽了,哪里再来钱?既作了他人的媳妇,哪里还容得我再去救爹爹?我已经决定了,娘就待我睡时将头割下吧。求您了,我今生不能侍奉您老,来世再报您养育之恩吧!”“我的儿啊,你千万别……”蕙娘一把将玉姬搂到怀里,泪溢满面,声音嘶哑:“你父亲没有杀害你的婶娘,相信老天终会作主。再说,你是亲骨肉,我怎舍得动手做那种事!千万别说那些断头话”。

这一夜,母女俩谈及此事,相叙不眠,泣不成声。窗外,风习习,雨凄凄。不料,尽管母亲提防甚严,玉姬仍趁其一不留意,于次日晌午悬梁自缢了。见此情状,蕙娘哀痛欲绝。把玉姬抱下来后,一直坐守到晚上二更时分仍泪流不已。

她知道,爱女这样做是出于至孝,她的容颜很安详,似乎抱定了要实现自己的遗愿。几经踌躇,还是决定先焚香祝祭,祈天福佑,随即又铺褥盖衾,端详良久,蕙娘强忍悲伤,拿起刀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最终颤抖着手,连砍多次,含泪费力割下了女儿的头,并包裹好,次日送到了县衙。

尹皓午间打开包裹一看,既惊且喜,在寓所踱步寻思:时过月,头颅理应朽腐或变质,何故此头肉血鲜红?他虽有所疑,但随转疑为喜,即刻召来手下师爷,暗地作了一番商议。过了几日,尹知县将细心推敲的呈文,连同附有供词的卷宗,以及头颅、凶器等物证,派吏员一并递交包大人。

囚犯章达德,亦同时押解至州,禁系候审。包拯细阅文卷,对其中疑点已经察觉。尤其面对女尸首级,看见血迹实干紫色,沾满了泥土,却肤肌柔软且无异臭,即完全断定乃作伪所致。

章达德跪伏堂前,不敢抬头。在“明镜高悬”匾下,巡按大人俯视人犯,本欲逐一问讯案情始末。片刻,忽勃然面呈怒色。”大胆囚徒,为何又杀一命,罪上加罪!”

“不、不,小民交出陈氏头颅,乞求开恩。”

“人头乃是新斩,还敢抵赖。快讲,它来自何处?”

“这是贱妻黄氏所得,据说……”。

“传黄氏!”黄蕙娘押到,虽经拷讯,唯哭泣不已,屡次欲言又止,始终难以口。包拯见状,宣布退堂,改日再审。

日后几天,包拯分别传讯陈大方、徐妙兰以及老仆等人。陈大方所述情形,仍与过去相同,但辨认出蕙娘交的不是顺娥之头。老仆告知,主人被害的前一晚,他未发现院里有响动;当天早晨洒扫完毕,忘插大门门拴,也没见和尚何时进院。妙兰看见人头,立即肯定是玉姬身亡,一阵哽咽哭泣后,便说她曾听见东院隐隐传来哭声,又证实母女俩一向和好,绝不可能是蕙娘杀害亲身骨肉。

包公仔细的审视头颅,察觉脖项上有绳索勒过的痕迹。女儿自缢,何故割头冒替?其头新割,又何故血干沾泥?真正凶犯是谁,陈氏头骨现在哪里?和尚为何未进门即呼”章娘子”?包拯在驻地的书房里来回踱步,思来想去,连串的疑问萦绕脑间。

突然,他想到,黄氏既然已说明割交头颅的原委,尹皓违枉欺诈的行径就暴露无遗。于是他当即下令摘去该知县的乌纱帽,囚禁狱中待奏报论处。同时,让随从召蕙娘到侧厅,暗地相告,要想其夫获释,擒得真犯,必须想办法帮助官府侦察。黄氏听罢,有些为难,但犹豫片刻后,还是点头应允了。

次日,黄蕙娘不顾酷暑,前往宝光寺许愿,祈神灵保佑。踏入寺门,即见一块“三宝殿”大匾。殿前站了个小僧,有两位香客从殿内走出。她来到神龛下,接过另一小僧递给的几炷香,点燃后插入炉里。对着大佛,边叩拜边暗地祝祷,求佛相助,尽快找到顺娥的人头,以解夫君厄难。

刚准备去掣签占卜,就看见一个身披袈纱的僧人,微笑着站在签筒跟前。他年纪四十上下,面色黑红,眼珠咕噜乱转。黄氏心想,这或许就是一清禅师吧。

“善哉,阿弥陀佛!”略略欠身,就示意请从签筒中抽取签牌。黄氏伸出纤纤细手,将抽的签条交给僧人。僧人告知此签“吉”,签辞为“”,乃“往大来,所失小而所得大也”。蕙娘嫣然一笑,道了个万福。和尚说:“庙外炎热,施主用完午膳再走不迟。”蕙娘答道:“今日家中有事,以后会常来求大师关照。”

不几天,蕙娘又到宝光寺祝祷,磕罢头,交毕香钱,坐下歇息片刻,与一清多说了些话,仿佛相互熟识甚久。对方挽留用膳,而蕙娘仍借故告辞。

第三次敬香,天气酷热难当。蕙娘留下进餐。在大殿后一间宽敞的屋里,小僧端上四盘素菜和一碗清汤后离去。蕙娘请一清共同用饭,一清竟连称:“不便、不便”。只坐于桌旁嬉笑搭话。“子何愁无夫?凭你的姿色,再找个如意郎君岂不更好!”“我的夫君死罪已定,尚未伏刑,有谁敢讨我这囚犯之妻?”“唉,你若肯与我好,保管终生丰衣足食,不嫁人何妨。”“师傅乃出家之人,这恐怕不妥。”

说话间,饭已用完。一清僧把她引入里屋,请黄氏便榻稍事歇息。嘴上如此说,自己却不退出屋去,反而顺势坐到床边,靠近妇人,死盯住单衫开口处的半露酥胸。蕙娘向左挪动,和尚竟挤至身旁抓住右手,满脸堆笑,求交鱼水之欢。

“大师放尊重些!”蕙娘抽出手,站起身,佯作嗔怒。“日不从也得从。”和尚上前再用力按住双肩,但被推开。

此时一清竟举起刀来,喝道“从就杀了你。过去有人敢反抗的,我便捅死后割下她的头,你难道不怕吗?”

蕙娘甜甜地笑了,娇声说:“大师别吓我,看你那样斯文,怎敢杀人?”

“乖乖听话便无事,否则……”和尚放下刀,也笑了笑。

“你说敢割人头,把人头拿来看看我才信,才肯依你。”

“真是个乖巧的心肝儿。先依了再看吧,洒家性急着呢。”

“偏要先看,看后休说这次任你受用,终生相好也情愿。”

这个一清和尚听了心里痒痒的。告知那也是个到寺焚香的女子,因执意不从而杀了她,现在头藏在三宝殿后面。又讲你只要终生跟我,自己今后再不会分心别人乃至屠戮生灵。边说边引蕙娘来到一棵大槐树前,戳破根部一个泥封的树洞。和尚一探身,即从洞内拿出个包裹。打开一看,虽然只剩头骨,蕙娘还是认得,发结上那根簪子和裹头的衣服正是顺娥之物。她表示恶心,让赶快放回原处。

和尚草草的把树洞用草盖住,就向那间屋走去。蕙娘刚跨入门,却听身后“呀”一声,好像有重物倒地。原来,两个由侍卫妆扮的轿夫早藏于暗处,见人头已经找到,便同时尾随恶僧,伺机扑上去将他击倒。捆住手脚,搜出凶器,立即押往包拯府衙。

升堂审讯,和尚就直呼“命”,不停的给包拯磕头。他招供说:“那天一早去章达道家诵经,见大门虚掩,就直奔陈顺娥房内。本以为娘子平时言语温柔,是对自己有意,便上前低声要求成就好事,不想顺娥严厉斥责,骂其为衣冠禽兽,并要出外呼叫邻院大伯。这时和尚立刻就抽出到来把她砍死了,随手取得房中一件衣服,把包好的头颅藏于经担之内。想要溜走时,听见厨房有动静,于是转身面向正厅,高声叫喊章娘子,从而给人造成刚进院的错觉。

包拯令罪犯在供状上画押后,当即宣判处斩。章达德释放出狱,和蕙娘抱头痛哭,感激巡按御史深恩大德。

包拯还决定,让新任知县给陈顺娥、章玉姬立建牌坊,并分别赐匾,其辞为“慨完节”、“容全孝”。另将章达道宅院改作贞孝祠,其田产一半入祠供祭祀费用,所余部分归章达德掌管。这桩人命奇案也就至此终结。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包拯公断铡美案的经过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宋年间,湖广均州府有一名妇女叫秦香莲,其夫名叫陈世美,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这陈世美是个读书人,自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一心用在赶考做官上,家务事全由秦香莲一人承担。秦香莲非常贤惠,上敬父母高堂,下抚一双儿女,还时常关照夫君,一家重担挑在肩上,从无一点怨言,把这个家里

  • 梃击案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梃击案”的“梃”就是木棍,“梃击”就是以木棍打人,因为打的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皇太子,所以就成为一个案子。这个皇太子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叫朱常洛。皇子不同于百姓之子之处,至少有三条:一是正名位,二是延帝祚,三是受教育。后者就是到外廷读书,在讲官辅导下学习,掌握治国的本领。万历帝5岁开始读书,但他一直

  • 移宫案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宫,指乾清宫。所谓移宫,就是指把一些不应该占居乾清宫的人从乾清宫里赶出去。在皇宫中,天子所居为乾清宫,皇后所居为坤宁宫。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有皇极殿,只有天子可以居住在乾清宫,皇后配天可以共居之,其余妃嫔,进御时可暂时居之,但不可长期居住。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

  • 太监刘瑾谋反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放鹰猎兔,为首的叫刘瑾。明武宗贪图玩乐,觉得刘瑾等称他的心意,十分宠信他们。这八个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在外面胡作非为。人们把他们称为”八虎”。一些大臣向武宗劝谏,要求武宗铲除”八虎”。刘瑾等得到消息,就在武宗面前哭诉。明武宗不但不

  • 包拯三谏宋仁宗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嘉祐二年(1057年),任开封知府。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 包拯智辨偷蛋的经过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包拯上任不久,便不惧邪恶,治理民生所系之大事,曾带领百姓筑堤围、挖水井、排积水、造鱼塘、垦荒地,

  • 嘉庆皇帝为难状元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嘉庆年间,竟陵卢市蒋家场七屋台出了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叫蒋立镛。一年大比,他由于文才出众,主考官将他的试卷送上金殿。嘉庆皇帝接过试卷,只见上面字迹刚劲有力。再看文章,明征暗喻、深入浅出,真乃金雕玉琢、掷地有声,嘉庆皇帝不觉龙颜大展,忙宣蒋氏进殿面试。蒋立镛昂首阔步走进殿来。嘉庆皇帝抬头一看,只见蒋立

  • 杨继盛上疏之冤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网罗仇鸾等人,把持朝政,对外勾结敌寇丧权辱国,对内残害忠良,欺压百姓,侵吞库银,朝野上下对其恨之入骨,是明朝头号大奸臣。他对弹劾检举他的官员肆意迫害,酿成了许多冤案,当初最大的杨继盛案就是他一手制造的。杨继盛,保定容城人,出身贫苦。他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

  • 红丸案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据说,陶仲文本是个不起眼的守仓库的小吏,因献“红丸”有功,受宠于嘉靖皇帝,一跃而成为朝廷显贵。这“红丸”制法很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在金或银的韶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

  • 冯梦龙补西楼记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楼记》是如何成名的呢?这其中离不开才子冯梦龙的画龙点睛之笔。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才子,名叫冯梦龙,长州今江苏省常州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冯梦龙少年时代就勤勉好学,富有才华,二十来岁的时候,便已成为秀才。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均负才名,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和戏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