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野史秘闻>梃击案是怎么一回事

梃击案是怎么一回事

所属分类:野史秘闻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429 更新时间:2024/1/10 2:58:48

“梃击案”的“梃”就是木棍,“梃击”就是以木棍打人,因为打的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皇太子,所以就成为一个案子。这个皇太子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叫朱常洛

皇子不同于百姓之子之处,至少有三条:一是正名位,二是延帝祚,三是受教育。后者就是到外廷读书,在讲官辅导下学习,掌握治国的本领。万历帝5岁开始读书,但他一直不允许儿子朱常洛读书。谁建议让皇长子出阁读书,谁就被贬遭罚。朱常洛直到13岁时,才第一次出阁读书,然后就长期辍读。19岁时又奉旨出阁读书,以后读书断断续续,长期被禁闭在宫中。所以,他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文化教育。

万历帝既不喜欢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欢王氏所生的长子常洛。万历帝宠爱郑贵妃,子因母贵,也喜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常洵,一直想立常洵为太子。

既怕违反祖制,又受到朝臣的反对。所以,迟迟19年不立皇太子。万历自己是6岁被立为太子的,但是朱常洛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9岁才被立为太子,住迎禧宫。太子朱常洛既没有统兵征战沙场的考炼,也没有协助皇父治理朝政的阅历,更没有苦读经书的学养,甚至几乎未出过皇城,又长期受到皇父的冷落,心情压抑,寂寞寡欢,无所事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发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这就是“梃击案”。这一年太子朱常洛33岁。

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守门太监,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发后朱常洛惊恐万状,而且“举朝惊骇”。

万历帝下令审讯。当时,巡视皇城御史叫刘廷元,听到这个消息,吓出了一身的冷汗,因为这天的皇城守备是他督察,如果刺客真的杀了太子,自己的性命也就保不住了。于是刘廷元连夜叫人把刺客带进审讯室。

只见刺客身高有七尺左右,身体魁梧,一张方形大脸上充满了杀气,身上穿的是一身农民的衣服,像是个种地的农民。刺客的凶器是一根枣木棍,有一丈多长。

刘廷元端坐在大堂上,“啪”地一拍惊堂木,问道:“大胆的刁徒,你是什么地方的人?竟敢闯入皇宫刺杀太子!?”刺客就像什么都没听见一样,低着头一言不发。刘廷元一声令下:“打!”那些掌刑的太监按倒刺客,一阵乱棒打得他鲜血直流。

刺客这才连连求饶,说道:“小人的家住在是京东蓟县,叫张差,是个农民。今天误入皇城,迷失了方向,看见有人阻拦,生怕捉住杀头,才……”刘廷元又问他是怎么溜进紫禁城的,又是怎么来到慈庆宫的。刺客张差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有说明白。

刘廷元心想:这紫禁城戒备森严,平时连一只猫都别想窜进来,这个张差是个七尺大汉,手拿一根枣木棍,怎么能轻易地混入宫里来呢?即使他能混进宫里,又怎么能躲过一拨又一拨的巡逻侍卫,一直来到慈庆宫呢?这里边肯定有人指使。想到这儿,刘廷元不敢往下审问了。

因为明朝后期,皇后、妃子、王子之间的斗争特别激烈,如果刘廷元再往下审问,不知道会审出个什么结果来。弄不好,他就会落得个灭门九族的下场。于是,刘廷元写了一个奏折,大意是说:刺客张差,两眼发直,说话胡言乱语,好像有疯癫病。可看他那模样,又有许多狡诈,皇城之内没有司法机构,恐怕难以查得清楚,所以请押到刑部审讯。

果然,明神宗看到刘廷元的奏折,就把这个案件交给了刑部。

刑部立刻指派胡士相等几个官员审问张差。胡士相这几个人也非常油滑,第二天一审问,就把案情弄出了个结果:刺客张差交待说,他原来是个卖柴草的,年初因为得罪了人,被人一把大火烧了柴草。

四月的时候,张差带着病来京城告状,正好遇到两个男人,哄骗他说,要想告状就得找皇上,你没有状纸,可以拿一根大木棍当作标志,皇宫里的人就不阻拦你了。张差急着报仇,就拿着一根枣木棍,从东华门溜进了皇宫。他不认识皇宫里的道路,把慈庆宫当成了皇上住的地方,造成了一场虚惊。

案件审理清楚了,张差还在供词上画了押。刑部官员立刻写了一道奏折,递交给了明神宗。明神宗下令杀了刺客张差。

没想到,一个叫王之宷的人递交上来一道奏折,说出了刺客张差刺杀皇太子朱常洛的一些真相。王之宷曾经当过县令,很有审理案件的经验,如今在刑部大牢里担任提牢主事。奏折里说,五月十一日这天,王之宷到大牢里给犯人们送饭,最后才走到刺客张差面前。他一看张差年轻力壮,不像有疯癫病,就叫狱卒把饭放在张差不远的地方,说:“你为什么要刺杀太子,如果老老实实地招供,我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张差听了,低着头想了半天才说:“我不敢实说。”王之宷让狱卒们退下,只留下两个狱卒架着他,然后再问,张差这才支支吾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原来,刺客张差的确是蓟县人,小名叫张五儿,在家种地为生。这次进京,是邻居马三舅和李外父让他跟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公公去干一件事情。公公,就是皇宫里的太监。那个公公说,事成以后给张差几亩地。来到京城以后,那个公公把张差领进了一个很大的宅院。

院子里有个公公让他吃了饭,就给了他一根枣木棍,告诉他说:“你先闯官,撞上一个打死一个,事后我们救你。”随后,公公领着张差由皇宫东门走了进去。守门的人阻拦他,被他打倒。后来,太监太多,他才被捉住。所以说,刺客张差是受人指使,并由太监领进皇宫,目的就是要杀死太子朱常洛。王之宷在奏折里说,请明神宗批准会审,肯定能审问出更多的真相来。

王之宷的这道奏折一上,户部郎中陆士受也跟着上了一道奏折,请明神宗一定要捉住首犯。十几天以后,明神宗传旨,命令刑部十几个官和王之宷一块审问刺客张差。这回,案情更清楚了:张差的两个邻居马三舅叫马三道,李外父叫李守才。那个不知道姓名的太监叫庞保,那个很大的宅院是朝阳门外太监刘成的住宅。马三道和李守才经常到庞保那里送木炭。庞保和刘成还对张差说:“进了宫里,见一个打一个,打了小爷,吃也有、穿也有。”然后,刘成领着张差进了皇宫。小爷,就是皇宫里对皇太子的称呼。这庞保和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亲信太监。

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郑贵妃闻知后,对万历帝哭泣。万历帝说:“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

于是,郑贵妃就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史书记载,郑贵妃向太子号诉,就是郑贵妃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嚎啕大哭,诉说事情的原委,请求太子宽恕。二人对话的过程是:贵妃拜,太子也拜,贵妃和太子是且泣且拜,一面哭一面拜。万历皇帝一看这事情闹大了,牵连到郑贵妃不好,又牵扯到太子——两头为难,怎么办呢?他决定亲自来处理这个事。万历帝在慈宁宫皇太后灵位几案前召见太子和百官,令太子降谕处理此案,禁止株连,就是不要牵扯太多人。

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愿意得罪他父皇,也不愿意得罪郑贵妃,不敢深究此事,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万历帝因为都是他们家里头的事情,而且牵扯到郑贵妃,也不想深究此事。最后决定把张差处死,两个太监庞保和刘成在内廷秘密打死,草草了结这桩大案。负责此案审理的王之宷遭到反东林党一派官吏的攻击,万历帝将他削职为民。公园1625年的时候,他竟被抓进了大牢,最后死在牢房里。

这就是“梃击案”。

梃击案斗争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郑贵妃意欲谋害太子朱常洛而未得逞,好像是皇帝的家事,但实质上是国事,反映出朝廷中东林党与其他派系的政治斗争。尽管万历帝亲自处理结案,但这件事情始终疑云重重。此后大臣们常以此为题目,“奏章累数千百,由是门户之祸大起”。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移宫案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所谓宫,指乾清宫。所谓移宫,就是指把一些不应该占居乾清宫的人从乾清宫里赶出去。在皇宫中,天子所居为乾清宫,皇后所居为坤宁宫。内廷有乾清宫,犹外廷有皇极殿,只有天子可以居住在乾清宫,皇后配天可以共居之,其余妃嫔,进御时可暂时居之,但不可长期居住。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

  • 太监刘瑾谋反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野史秘闻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他身边有八个宦官,经常陪伴他打球骑马,放鹰猎兔,为首的叫刘瑾。明武宗贪图玩乐,觉得刘瑾等称他的心意,十分宠信他们。这八个宦官依仗皇帝的势,在外面胡作非为。人们把他们称为”八虎”。一些大臣向武宗劝谏,要求武宗铲除”八虎”。刘瑾等得到消息,就在武宗面前哭诉。明武宗不但不

  • 包拯三谏宋仁宗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嘉祐二年(1057年),任开封知府。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 包拯智辨偷蛋的经过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政治家。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授大理评事,景祐四年(1037年),任天长知县,颇有政绩。康定元年(1040年),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包拯上任不久,便不惧邪恶,治理民生所系之大事,曾带领百姓筑堤围、挖水井、排积水、造鱼塘、垦荒地,

  • 嘉庆皇帝为难状元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嘉庆年间,竟陵卢市蒋家场七屋台出了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叫蒋立镛。一年大比,他由于文才出众,主考官将他的试卷送上金殿。嘉庆皇帝接过试卷,只见上面字迹刚劲有力。再看文章,明征暗喻、深入浅出,真乃金雕玉琢、掷地有声,嘉庆皇帝不觉龙颜大展,忙宣蒋氏进殿面试。蒋立镛昂首阔步走进殿来。嘉庆皇帝抬头一看,只见蒋立

  • 杨继盛上疏之冤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网罗仇鸾等人,把持朝政,对外勾结敌寇丧权辱国,对内残害忠良,欺压百姓,侵吞库银,朝野上下对其恨之入骨,是明朝头号大奸臣。他对弹劾检举他的官员肆意迫害,酿成了许多冤案,当初最大的杨继盛案就是他一手制造的。杨继盛,保定容城人,出身贫苦。他七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待他不好,让他去

  • 红丸案是怎么一回事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廷中特制的一种春药。据说,陶仲文本是个不起眼的守仓库的小吏,因献“红丸”有功,受宠于嘉靖皇帝,一跃而成为朝廷显贵。这“红丸”制法很特别:须取童女首次月经盛在金或银的韶皿内。还须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连煮七次,浓缩为浆。再加上乳香、没药、辰砂、松脂、尿粉等拌匀,以火

  • 冯梦龙补西楼记的故事

    野史秘闻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楼记》是如何成名的呢?这其中离不开才子冯梦龙的画龙点睛之笔。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才子,名叫冯梦龙,长州今江苏省常州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冯梦龙少年时代就勤勉好学,富有才华,二十来岁的时候,便已成为秀才。他与哥哥冯梦桂、弟弟冯梦熊均负才名,时称“吴下三冯”。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和戏曲家,

  • 袁崇焕究竟是怎么死的

    野史秘闻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袁崇焕作为一代忠于国家的名将,却被奸党和昏君害死,他是被冤死的。中国古代那些军事大家之所以能立功疆场,最终拜相封侯,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遇上了明君,如果遇上昏君,不要说立功,能保住脑袋已属万幸。而明思宗朱由检就是一个昏君。史书上说他:“有志振社稷,又素自用,生性多疑。”不信人,又好自负,喜臣子阿谀奉承

  • 郑和七下西洋和建文帝有什么关系

    野史秘闻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乐皇帝一直是坐镇北方,稳居北京的,为什么会一反常态,突然间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呢?而又为什么在郑和六次下西洋后,就终止了这一行动,不再让他出使了?对此,有研究者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招引各国前宋朝贡,同时也进行大量的贸易活动,从而促进中国同“西洋”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有学者说,这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