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上述记载讲述的是夏启与有扈氏之间的一场大战,夏启攫取天下后,有扈氏作为禅让制的坚定捍卫者,兴义师,伐无道,与夏启战于甘之野,直至身亡国灭。《淮南子》赞曰“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此役之后,再无人能反抗夏启之淫威,“公天下”彻底转变为“家天下”。
甘之战
背景
三代(尧舜禹)以前,诸夏联盟首领一直在黄帝系中通过公推的方式稳定交接,并无血腥争斗(颛顼与共工的战争是由于共工对“绝地天通”政策不满所致,并非争帝位),重大政策也是通过议事会来决定。所谓禅让实际上就是公推制的带有道德光环的说法。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开始向后世的王权方向转化,小编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节点:
1)颛顼帝时,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通过“绝地天通”收回各氏族首领代天施令的权力,首次使联盟首领彻底凌驾于氏族首领之上。但此时继承人仍然是公推方式,才干是最主要的考察方向。
2)随着大洪水对诸夏和东夷的威胁,两族因合作治水逐渐形成统一的政治联盟。但东夷与诸夏毕竟属于不同文明,其更倾向于推举自己部落的继承人,公推进一步掺杂了文明之争,变得更不纯粹,才干所占的比重进一步缩小。
3)随着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分化明显加剧,权力和财富逐渐成为追逐的对象,公推进一步变质,对权力的追逐腐蚀着公推的公正性。舜和禹的继位虽然名为“禅让”,但均有篡位之说流传,舜执政时对四罪的流放和杀戮明显带有权力之争的迹象,陶寺遗址显示的血腥冲突也很可能源于丹朱与舜的争权。
对权力的追逐使得联盟首领逐步强化手中的权力,到了禹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和王权相差无几,史载禹涂山会盟时“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可见,此时的禹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王,而不再是过去的联盟首领,夏后氏也在禹的培植下成为联盟中最为强大的势力。
起因
正如后世曹操未篡汉一样,此时的大禹虽然权柄滔天,但仍然对公推制心存敬畏之心,因此仍旧按照传统通过议事会来推举继承人。此时四圣之一皋陶的亲属伯益(东夷人,一说为皋陶之子,但此说出现在东汉,不足为凭,据说《山海经》就是这位大佬写的)曾协助大禹治水,功勋卓著,威望远高于启,并且得到众多东夷部落的鼎力支持,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为下一任联盟首领。但是夏后氏的深厚根基和滔天权势显然激发了启的野望,其对联盟首领的位置同样虎视眈眈。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联盟首领位置的争夺。夏后氏虽然实力强大,但伯益也有众多的支持者,因此双方斗争的很激烈,启甚至一度被拘禁。史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见于《竹书纪年》,这里有美化启的意味,但也说明了斗争的激烈)。但最终启技高一筹,杀死伯益,夺取了联盟首领的位置。
过程
对于甘之战,并无太详细的战争过程记载,只有开头的一篇讨伐宣言《甘誓》,通过该宣言可以粗略的了解一下战争形态。
首先,毫无疑问,这场战争的主力部队是战车,以至于檄文上专门提及战车部队,这也是史上最早的有关战车的记载。檄文中“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是对战车上的左、右、御三人所发布的命令,左主射,右主刺,御者居中驾车,三人要各司其职,同心戮力,“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战车
其次,这场战争可能打的非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吕氏春秋》记载: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可见,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启并没有取得甘之战的胜利。
结局
对于有扈氏的最终结局,《史记》讲“遂灭有扈氏”,《吕氏春秋》讲“期年而有扈氏服”,《淮南子》讲“有扈氏为义而亡”,可见,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的政治制度由部落联盟禅让制彻底转变为君主世袭制,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夏王朝
更多文章
让人心寒的柏林最后一条防线:纳粹让12岁以上青年“殉葬”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让人心寒,柏林
1945年4月16日,在斯大林的严令之下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主力,共计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约250万苏联红军向柏林发起最后的攻势。希特勒这方则聚拢残存的“维斯瓦”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
巨鹿之战:项羽靠五万杂牌军打败四十万大秦虎士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巨鹿之战,项羽
巨鹿之战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特定场合的一场著名战役。首先来看特定时期:秦朝末年,官场腐败,大兴土木,再加上灾荒连年,百姓为了生存揭竿而起,自陈胜、吴广率先举事后,天下雄豪四起,项梁、项羽和刘邦是其中较出突出的义军。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话,立楚王之后为王,使得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明朝火器发展何以逐渐落后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冷兵器
中国在唐朝末年最先发明了火药,宋朝最早制造出管形射击武器,直至14世纪末期即明朝建立之初在火器方面还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元代贬斥知识分子和摧残文化之后,明初文化界多少有些复兴气象,却又受到朱元璋、朱棣所建立的绝对君权和落后的单一农业结构的思维压制,僵化的理学禁锢着思想,科技创新只限于少数工匠之中,冶金
日本竟然自认甲午战争“失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日本,甲午战争
日人将甲午视作“失败了的战争”,转而积极运作“促华亲日”如前期所述,甲午战后,中方高层之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显示出一种相当尴尬的分裂对内,对光绪与慈禧,乃至举国汹汹之舆论指责,李鸿章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器械悬殊
解密国军抗战时的真实兵力是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国军,抗战
远征军将领“吃空额”,士兵“死的逃的愈多,他们就愈高兴”抗战期间,国军消耗极大。七七事变前,国军仅有现役士兵170万人,而后来国军损失超过450万①。国军一边征募新兵,一面坚持抗战,殊为不易。但因军官腐败、兵制混乱,导致军中有很
揭秘鲜为人知的崇祯明荷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崇祯
崇祯明荷海战(明荷料罗湾海战)发生于明朝崇祯六年农历六月初一(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10月2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对福建沿海进行的掠劫以及封锁行为,在此段时间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战行为,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为10月22日明朝与荷兰和海盗联军于金门料罗湾的作战
揭秘甲午战争时中、日士兵数据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
第一组数据:清军仅杀死964名日兵,台湾民军却杀死4642名日兵甲午之役,影响虽极为深远,但海战之外,其规模并不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约放步枪子弹八发,每门大炮约放炮弹一百发。”日军之伤亡也很微小
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与炮弹不足无关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惨败
差距不在数量,黄海之战后,北洋海军基地还存有各类炮弹6748枚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炮弹不足向来被视为一个重要原因。如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当黄海战时,定、镇两舰之巨炮,仅有三颗开花弹,何能应敌……在六小时之苦战中,所发皆小口
揭秘鲜为人知的台儿庄战役真相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鲜为人知,台儿庄
李宗仁重宣传,声名远播;汤恩伯部中央军英勇作战,反受诬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
揭秘民国红会救助了多少抗战伤兵?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红会,救助
抗战初,伤兵得不到照料,上街滋事,“以铁棒作为威吓的武器”八年抗战,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战争中,国军伤亡总计约320万,其中阵亡约132万,负伤约176万,失踪约12万。①如何救治如此多的伤兵,对国民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