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二人的历史除了少年,几乎都羁绊在一起,唯一有区别的是在看了秦始皇巡视天下所发的感悟。
前者是夺取,后者是取代或者效仿,可见俩人志向虽然都很高远,但性格却完全不同,项羽要推翻,铲除任何阻碍自已的人,刘邦则不然,他只是想拥有秦始皇的一切。
至于刘邦三次哭祭项羽,好像没这么一回事。
唯一哭祭项羽就是将其安置鲁王墓,项羽最早的封爵是鲁王,反正也不会是什么好心意,否则何必对项羽死后名声什么的仍然是很忌讳。
倒是三天哭三次都是为了被项羽杀掉的义帝。
很明显,刘邦的哭泣,哭项羽,哭义帝,无非就是虚伪的眼泪,安抚人心,稳定天下。
更重要的是哭祭也是有讲究的,主持祭奠是一个很大的表演舞台,刘邦只是在这个舞台表现出平日里的自已,耍了一把政治手腕罢了。
唉,为了拥有天下,连自已的儿子都踹下马车,要人端一碗父亲的肉汤尝尝,能有真心实泪?
刘邦哭项羽是有政治原因的,项羽虽然战败身死,但是在楚地还有政治影响,楚地的百姓还要看刘邦这个新主人是不是值得归顺。祭拜项羽,主要是为了在政治上安抚人心,巩固军事上的胜利。另外在汉代以前的古礼中,亡人之国而不绝其祭祀是仁德之君的标准。项羽虽然战败身亡,刘邦作为战胜者来祭奠他,符合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准。第三,在楚汉战争中,项羽曾经俘获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儿子,但项羽没杀他们,刘邦欠项羽一个人情,祭拜也是还人情。第四,通过祭拜项羽向天下人表明,楚汉战争不是刘邦与项羽的个人恩怨,而是为天下人谋太平,为天下人谋幸福,为天下求公理,是天下为公,而不是为了争夺权位的私利。
项羽最后为什么输给了刘邦,是计谋比不上刘邦,还是项羽大势已去?
项羽是靠自己能力闯出来的势力,却非大势所驱,与时代潮流有悖,与绝大多数人意愿相左。更是江东多余出来的子弟派别,过犹不及。只能昙花一现,风光一时。
刘邦却是从斩白蛇起,便被设计当中,欲效炎帝之古制,虽有其形,而无真质。似是而非,有真有假,结果有喜有悲,有成有败,结果易定,效果堪佳。
项羽之所以会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不重视人才。项羽勇猛无敌,害的刘邦一听见项羽派兵来就害怕,但是战争不能只靠一个人决定胜负,而是众多人集体力量的结果,但是在用人的过程中,项羽犯了大错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本该受奖的不论功行赏,不该受赏的反而受赏,导致部下积极性不高,一些将领对其意见甚大。有时一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够受重用,如韩信最后跑到项羽对立面刘邦的队伍中。
2.分封十八路诸侯重大政治失误。将原本完整、统一的华夏大地,又变成军事割据的局面。又形成了六国时期的格局,况且被封的诸侯大多数都不服从项羽的指挥,有的根本就没有去封地,慢慢项羽与这些诸侯慢慢产生了隔阂,其变成了孤军奋战的局面。
3.项羽战争期间太残酷。项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其对被打下来的城池进行屠杀政策。屠城,滥杀无辜,早已失掉了民心。尤其是在巨鹿之战获得胜利后,在新安坑杀了已经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引起了关中秦民的愤慨,也使得他们更加拥护刘邦。所以即使项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失败了。
4.优柔寡断的性格。与战场上驰骋厮杀不同,项羽在性格上有所缺失,战场上他厮杀谁也不怕,但是在谋略方面他却优柔寡断,尤其在鸿门宴上,其优柔寡断,盲目自大的性格缺点显露,一次大好的时机就被浪费了。
综合以上几大方面,最终导致项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