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蜀汉是如何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

蜀汉是如何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46 更新时间:2024/2/23 1:00:39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有从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在魏晋之前,北方的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了南北朝,南北方的经济大体上平衡了。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蜀、东晋、南朝这些偏安王朝的开发。其中蜀汉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一,农业开发巴蜀之地,号称“沃野千里”,是长江流域难得的粮食基地。自从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就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汉书·地理志》称呼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硫食果实之饶”。在东汉末年,巴蜀遭遇的战乱较少,因而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但是,益州相对于北方来说,人口依然是地广人稀。在东汉时期,益州的人口从470万增加到了720万。经过东汉末战乱的影响,益州的人口只有400多万。400万的人口数量不仅无法和曹魏匹敌,还无法抗衡东吴。因此,蜀汉要开发南中,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加人口。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三国志》记载的人口,并不准确增加人口的一个办法就是向外掠夺。当时三国鼎立,天下基本稳定,各地的流民都走向安居,所以无法通过招揽流民来增加人口。于是蜀汉通过对外战争来增加人口。从诸葛亮姜维,蜀汉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每次战争之后,蜀汉都会将当地的百姓迁徙到巴蜀。另外一个政策就用税收政策来促进人们早婚早育。由于三国时期,社会稳定,蜀汉的人口也不断增加,鼎盛时期突破了500多万。当然,由于时间简短,无法恢复到东汉的峰值。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诸葛亮执政时期,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国内休养生息,务立其本,鼓励开发山林水泽之地。他十分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对都江堰的维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要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诸葛亮对农业的重视,是蜀汉能够和魏晋抗衡几十年的重要原因。蜀汉在外交上坚持“以攻为守”,这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发动北伐战争,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民有菜色”,自然就减缓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益州的开发速度。二,工商业政策巴蜀地区虽然面积有限,但是资源却比较丰富,《史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巴蜀产铁铁和井盐,自古以来冶炼业和盐业发达。蜀汉建立后,就将这些资源国有化,实行“盐铁官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三国志》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迁盐府校尉,校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巴蜀地区的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当时巴蜀生产的蜀锦十分有名气。诸葛亮于是将蜀锦的生产国有化。他在成都建立了官营的蜀锦生产基地,因此成都有了“锦城”的称呼。蜀汉的蜀锦远销江东等地,成为了蜀汉重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也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蜀汉对外贸易的另外一大项目就是马市贸易。蜀汉西部地区接近青藏高原,是著名的产马之地。而东吴没有马,于是需要从蜀汉购买马匹。另外,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开始兴起,蜀汉开始向中原和江南输入茶叶。可以说,中国早期的“茶马贸易”就此出现了。蜀汉以盐、铁、铜、锦、马、茶等输入外地,使得巴蜀成为三国时代的产品输出地。同时,巴蜀也成为沟通中南半岛和中原、江南的贸易通道。左思的《蜀都赋》夸张地写到“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蜀国人口较少,限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三,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开发南中地区,也就是云贵高原一带,在汉代被称为“西南夷”。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之后,就将这里的四个郡拆分为了七个郡,并用当地的大族为官,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诸葛亮之所以要平定南中,一方面是想稳定后方,避免巴蜀陷入四战之地,另一方面就是想获得南中的资源以及兵源。平定南中,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南中的大族又“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根据王瑰的《铸币业和铜业视域下的蜀汉经济特征》一文分析,东汉末期,巴蜀的铜矿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而南中的铜矿相对充足。蜀汉得到南中,也有利于开发当地的铜矿资源。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彭城之战中,项羽如何以少胜多击败刘邦?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彭城之战根本不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司马迁伪篡历史欺骗世人2000年。》楚汉彭城之战根本不是“以少胜多”,项羽并非3万,刘邦也并非56万。项羽的真实兵力是30万,刘邦的实际兵力是26万,另30万联军在韩信手里。彭城之战的历史背景,汉元年十月(前206年),项羽命令英布截杀义帝楚怀王熊心。天下诸侯皆欲叛

  • 为什么说巷战是最难打的战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常德保卫战打到一半的时候,由于第57师死战不退,日寇伤亡急剧上升,主攻的第116师团长岩永旺有点抗不住了,跟顶头上司横山勇商量,能否给余程万的部队留个口子突围。第11军司令官忽然想起来读过中国兵法的“围城必阙”,亦知岩永旺师团必有难言之隐,居然就同意了,这是侵华日军攻城作战中破天荒的记录。(喋血孤城

  • 项羽如何与刘邦在《史记》中直接较量?刘邦为何三次哭祭项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二人的历史除了少年,几乎都羁绊在一起,唯一有区别的是在看了秦始皇巡视天下所发的感悟。项羽的感悟是取而代之,刘邦的感悟是大丈夫理应如此。前者是夺取,后者是取代或者效仿,可见俩人志向虽然都很高远,但性格却完全不同,项羽要推翻,铲除任何阻碍自已的人,刘邦则不然,他只是想拥有秦始皇的一切。至于刘邦

  • 历史上刘备怎么夺取汉中?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整场战争的持续时间为两年左右,依据战况的不同,可以将汉中之战的整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为公元217年至公元218年,这个阶段为整个汉中之战的启动期,刘备派遣张飞率兵攻打下辩为整个战

  • 关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你了解多少?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共有三条:东线从四川经贵州、广西、广东至南海,史称“道”或“夜郎道”;中线从四川经云南到越南和中南半岛,史称“步头道”或“进桑道”;西线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史称“蜀身毒道”。从中可以看出,无论东线、中线还是西线,其起点都是中国四川,可见“天

  • 在杭州古代发生过几次大战,最出名的是哪次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大规模的来讲有三次第一次在两晋之际,先是西晋内部发生八王之乱(公元290年-公元306年),统治受到严重削弱。然后西部和北部各游牧民族恰逢严寒气候,水草难继,生活困难。所以游牧民族大规模迁向中原,就是旧史书中所说的“五胡乱华”。这又导致中原地区原住民南迁,大规模进入江南地区。第二次在唐朝安史之乱后(

  • 古代王朝在平定中原后,南方地区就可以传檄而定,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先看几个历史王朝平定中原后,然后统一南方的事例。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当时的南方地区,除了统一的楚国有很大一部分领土在南方,其余的地方基本没有怎么开发,南方基本上都属于蛮夷地区,比较落后。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50万大军进击江南,在广西遇到了西瓯人的强力抵抗,秦始皇为了解决军队的给

  • 彭城之战中,项羽用什么样的打法大败汉军的?刘邦是怎样逃走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彭城之战是古代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当时,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割据势力推翻了秦二世的统制,完成了他的分封,各路诸侯都有了自己的封地,按理兵战无休的局面应该结束。但是在利益面前从来没有满足,只有攀比。本来项羽就缺少战略眼光,没及时称帝建立新朝,仅自封为高人一等的西楚霸王,这种以王来封别人为王和封候,理论

  • 有哪些听着很扯,但确有其事的历史事件?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上甘岭战役中的“神炮手”唐章洪,不可思议的战斗经历。(唐章洪)唐章洪1935年2月出生,1951年2月参军,4月份就入朝作战了,当时他只有16岁。唐章洪直接被补充进了炮兵部队,成了一名迫击炮手。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唐章洪因为“冷炮”打得好,于是被分配到上甘岭前沿阵地,配合步兵阻击敌人。战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孙武是在春秋时期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赤壁战后,孙权曾经攻打合肥,曹军在外援没有赶到的情况下,以五千人的兵力抵挡住了孙权数万大军。曹操打汉中之时,孙权再次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