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西域自安史之乱后脱离唐朝管辖,1000年过去了,清朝为何执意收复?

西域自安史之乱后脱离唐朝管辖,1000年过去了,清朝为何执意收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893 更新时间:2024/1/24 12:52:57

清朝在前期对西域并没有什么想法,主要是因为战略重心都在南方各地。后来因为需要同崛起的准噶尔汗国争霸,才将目光投向了那里。所以,清朝对西域的经略,实际上是对付准噶尔蒙古的附属战略。

一直到康熙准备同准噶尔汗国开战前,清朝都对于西北边疆没有太多认识和想法。王朝在前期收纳了东蒙古的部落民后,便用八旗化管理方式来进行控制和削弱。随着大量的汉人臣子鼓动,清朝内部的入关派势力日益增强。最后,他们在1644年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此后的几十年里,清朝都在攻略和整合关内外的领地。既要控制前明十八省,又不能放弃按照老传统习俗治理的满洲和蒙古。对于原本就不属于明朝控制的西域,其实都不太关注。但随着准噶尔的不断东侵,清朝在蒙古高原东部的宗主地位就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帝国迅速反应,同蒙古人在草原地区进行了两场大战。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早就不是一个仅仅局限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地方势力。通过一系列南征北战,他们在涉足高原东部的同时也南下占领了西域。甚至还有分兵进入西藏,控制了拉萨等地。也就是说,在清朝皇帝看来,准噶尔人已经在战略上对自己形成了包围态势。整个帝国西部与北部的安全形势都受到严重威胁,贸易和技术交流渠道被硬生生的掐断。

所以,本着瓦解准噶尔霸权的终极目标,清军开始经略西域。西域当地原本属于叶尔羌汗国的控制,在被蒙古人南下再征服前后,已经出现了各地方的封建或宗教势力。所以,西域当地非常容易被强权胁迫,但也很容易强权消退后迅速恢复。

准噶尔人占据当地,就可以在西北商路被哈萨克与俄罗斯人逐渐封锁的同时,开辟从西域直抵布哈拉等地的商路。但这也就意味着清朝方面的西北商路全部被自己掌握。随着拉萨等地被他们控制,南面一些的青海道也就城了准噶尔霸权的天下。

清廷若要在击败准噶尔的同时,再彻底阻断他们的复兴希望,就要控制西域等地。这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不断在西北用兵的原因。也是清朝一定要控制西域的因素。

在阻断了准噶尔人的西域农业和贸易后,控制青海道与准噶尔本土也就水到渠成。尤其是准噶尔的侧后方还有哈萨克人与俄罗斯势力的存在,也帮助清朝完成了战略上的反封锁。最终,准噶尔人的崛起之路被彻底湮灭。

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重视西域,汉人王朝则认为治理西域是一件稳亏不赚的生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这和李氏家族有着浓厚的胡人血统分不开的,比如李世民就亲口说过: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家皇帝跟西域胡人关系好,西域的治理大部分依靠当地土著,但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王朝,诸如明朝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首先,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都远高于周边,汉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了“华夷之辨”。这在无形之中给中央王朝处理西域问题上设置了一个大难题,双方对话都不平等,胡人总是被各种贬低,人家又怎么能诚信归附呢。

其次,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历朝历代的边关政策基本上都能用“移民实边”来概括,但是一门稳亏不转的生意。

西域多为游牧民族不是因为那里的人爱吃肉,喜欢动物,而是大自然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经济形态,实行屯垦就需要内地不断输血。中原王朝在盛世时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国力走下坡路,西域的军屯百姓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出兵占领凉州,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西域立刻就被吐蕃和回鹘瓜分了,唐皇帝只能坐在长安干着急。

况且百姓被移民到边疆,地是国家的,种出来的粮食是军粮,打仗时又要去当炮灰,平时还要操练、巡逻。军屯说好听一点叫为国尽忠,说难听一点比劳改服刑还惨。所以自西汉起,不断有边疆汉人投奔匈奴等少数民族,虽然生活苦了一点,但至少有个自由身。

清朝和唐朝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筑长城的朝代,满洲大皇帝依靠蒙古人把守国门。在军事上,西域对于蒙古的意义,如同蒙古对于北京一样,这一点左宗棠在与李鸿章的“疆防和塞防”上的争论时说得很清楚了: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不管是成吉思汗还是清朝的噶尔丹,蒙古人只要稍微强大一点都要控制蒙古。蒙古人在西域的影响力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乌鲁木齐、塔城的全称“塔尔巴哈台城”等都出自蒙古语。

清朝不修长城,要保住蒙古就要保住西域,所以就算是借外债也要收复西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为何在西域节节败退?即便鼎盛时代也没能完全收复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到灭亡都没有统一天下,当时天下包括西域和蒙古!北部威胁一直没有摆脱,明朝比宋朝强的地方是,宋朝都要喊周围的政权爸爸,明朝不用喊了西域的局势很复杂,新崛起的帖木儿帝国很强大,而北面的蒙古势力虽经多次打击但仍有实力南下,所以明朝以北面作为防御重点。楚汉战争时期,匈奴也在打仗,只不过方式及过程略与刘、

  • 外国战争故事:高卢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高卢战争,是高卢总督恺撒发动的一场征服高卢的战争。从公元前58年开始,到公元前51年结束。高卢战争共包括8次军事远征,战争的结果是高卢被纳入了罗马共和国的版图。高卢战争是恺撒一生的转折点,其结果是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走向帝制的步伐。这场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刺激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为什么突然对百越、南越发动侵略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什么派屠睢、赵佗统一百越,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组成部分。应当说明的是,这不是侵略战争。问题中的所谓北越、南越,就是现在的华南的沿海地区,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范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我国,这些地方,当属秦国的,不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国家的,秦始

  •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

  • 鲁国与宋国决战,为何老虎起了决定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公元前684年,齐宋联军攻鲁,鲁军在战术中采取一种全新的战术,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大败宋军,取得战役的胜利。下面,我就来略说一下这场战役。第一,战役发起的原因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权力之争。公子小白抢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是为齐桓公。当时鲁国政府则支持公子纠,遂对齐国发动战争,试图拥公子纠上位。然

  • 光武帝刘秀为何要放弃西域,其历史影响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事实恰恰相反。班超、马援都是东汉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个人认为,西安关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出战斗力。汉光武帝为什么要放弃西域?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做出的决定?,我们现在就从以下几下方面来分析下当时的形势。一、东汉成立初期的国内形式。王莽未年,天灾人祸不断,哀鸿遍野,人民饿死者不

  • 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事实上,三家分晋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而三家对分晋这件事的态度,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就是谁敢掺和这事,三晋就联合群殴,坚定的要把晋国瓜分掉。值得一提的是,懦弱无能的周天子对三家分晋这件事的态度,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举双手双脚赞成……春秋中期,晋国

  • 等待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等děng【名】(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同本义等,齐简也。《说文》等级;辈分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

  • 礼仪之邦也好战?古代中国有没有主动对外侵略的案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比如古代蒙古人对欧洲的侵略。从老祖宗黄帝就开始把媸尤(现在三苗的祖先)赶跑,占领中原。后来的秦始皇也派兵进驻百越和象郡(现在的两广和越南北部)。再后来汉武帝崇尚武力,派卫青打匈奴,他的儿子和孙子汉明帝和汉章帝设置酒泉等四郡(现在的甘肃一带),第一次把甘肃地区划入领地。古代的皇帝只要是崇尚武力的都会派

  •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田单的火牛阵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代,东方的齐国曾有两次非常强大的时代。第一次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第二次是齐威王到齐王这段时间。应该说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其强大程度足以让其他准备臣服秦国的国家转而臣服齐国。依靠强大的实力,齐国发兵灭宋从而引起了其它六国的仇视,随后由燕国的乐毅牵头率领其它五国联军发兵攻齐。在其余五国撤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