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前期对西域并没有什么想法,主要是因为战略重心都在南方各地。后来因为需要同崛起的准噶尔汗国争霸,才将目光投向了那里。所以,清朝对西域的经略,实际上是对付准噶尔蒙古的附属战略。
一直到康熙准备同准噶尔汗国开战前,清朝都对于西北边疆没有太多认识和想法。王朝在前期收纳了东蒙古的部落民后,便用八旗化管理方式来进行控制和削弱。随着大量的汉人臣子鼓动,清朝内部的入关派势力日益增强。最后,他们在1644年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此后的几十年里,清朝都在攻略和整合关内外的领地。既要控制前明十八省,又不能放弃按照老传统习俗治理的满洲和蒙古。对于原本就不属于明朝控制的西域,其实都不太关注。但随着准噶尔的不断东侵,清朝在蒙古高原东部的宗主地位就受到了严重威胁。所以帝国迅速反应,同蒙古人在草原地区进行了两场大战。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早就不是一个仅仅局限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地方势力。通过一系列南征北战,他们在涉足高原东部的同时也南下占领了西域。甚至还有分兵进入西藏,控制了拉萨等地。也就是说,在清朝皇帝看来,准噶尔人已经在战略上对自己形成了包围态势。整个帝国西部与北部的安全形势都受到严重威胁,贸易和技术交流渠道被硬生生的掐断。
所以,本着瓦解准噶尔霸权的终极目标,清军开始经略西域。西域当地原本属于叶尔羌汗国的控制,在被蒙古人南下再征服前后,已经出现了各地方的封建或宗教势力。所以,西域当地非常容易被强权胁迫,但也很容易强权消退后迅速恢复。
准噶尔人占据当地,就可以在西北商路被哈萨克与俄罗斯人逐渐封锁的同时,开辟从西域直抵布哈拉等地的商路。但这也就意味着清朝方面的西北商路全部被自己掌握。随着拉萨等地被他们控制,南面一些的青海道也就城了准噶尔霸权的天下。
清廷若要在击败准噶尔的同时,再彻底阻断他们的复兴希望,就要控制西域等地。这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都不断在西北用兵的原因。也是清朝一定要控制西域的因素。
在阻断了准噶尔人的西域农业和贸易后,控制青海道与准噶尔本土也就水到渠成。尤其是准噶尔的侧后方还有哈萨克人与俄罗斯势力的存在,也帮助清朝完成了战略上的反封锁。最终,准噶尔人的崛起之路被彻底湮灭。
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重视西域,汉人王朝则认为治理西域是一件稳亏不赚的生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这和李氏家族有着浓厚的胡人血统分不开的,比如李世民就亲口说过: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家皇帝跟西域胡人关系好,西域的治理大部分依靠当地土著,但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王朝,诸如明朝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首先,长期以来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经济都远高于周边,汉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了“华夷之辨”。这在无形之中给中央王朝处理西域问题上设置了一个大难题,双方对话都不平等,胡人总是被各种贬低,人家又怎么能诚信归附呢。
其次,农耕民族对土地的感情是很深的,历朝历代的边关政策基本上都能用“移民实边”来概括,但是一门稳亏不转的生意。
西域多为游牧民族不是因为那里的人爱吃肉,喜欢动物,而是大自然千百年来进化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经济形态,实行屯垦就需要内地不断输血。中原王朝在盛世时还能勉强维持,一旦国力走下坡路,西域的军屯百姓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后,吐蕃出兵占领凉州,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西域立刻就被吐蕃和回鹘瓜分了,唐皇帝只能坐在长安干着急。
况且百姓被移民到边疆,地是国家的,种出来的粮食是军粮,打仗时又要去当炮灰,平时还要操练、巡逻。军屯说好听一点叫为国尽忠,说难听一点比劳改服刑还惨。所以自西汉起,不断有边疆汉人投奔匈奴等少数民族,虽然生活苦了一点,但至少有个自由身。
清朝和唐朝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不筑长城的朝代,满洲大皇帝依靠蒙古人把守国门。在军事上,西域对于蒙古的意义,如同蒙古对于北京一样,这一点左宗棠在与李鸿章的“疆防和塞防”上的争论时说得很清楚了: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不管是成吉思汗还是清朝的噶尔丹,蒙古人只要稍微强大一点都要控制蒙古。蒙古人在西域的影响力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乌鲁木齐、塔城的全称“塔尔巴哈台城”等都出自蒙古语。
清朝不修长城,要保住蒙古就要保住西域,所以就算是借外债也要收复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