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外国战争故事:高卢战争

外国战争故事:高卢战争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944 更新时间:2024/1/21 19:27:38

高卢战争,是高卢总督恺撒发动的一场征服高卢的战争。从公元前58年开始,到公元前51年结束。高卢战争共包括8次军事远征,战争的结果是高卢被纳入了罗马共国的版图。

高卢战争是恺撒一生的转折点,其结果是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走帝制的步伐。这场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刺激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罗马的疆域。同时高卢战争的胜利,也为凯撒带来了极高的荣誉。

简介

高卢战争是罗马共和国为征服高卢、扩大疆土而进行的侵略性远征,更是高卢总督恺撒为壮大自己的实力,战胜自己的对手进而确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建功扬威、扩军备战、掠夺财富的残酷战争。

高卢是罗马共和国北部的一大片土地,包括今天的意大利北部、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德国以及荷兰和瑞士的一部分。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制面临危机,以苏拉为首的元老派同以马略和秦纳为首的民主派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兵戎相见,互相报复,意大利血流成河。斗争的结果是苏拉派勉强维持了元老派统治,推行民主改革的马略派死伤殆尽,一蹶不

原因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制面临危机,以苏拉为首的元老派同以马略和秦纳为首的民主派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兵戎相见,互相报复,意大利血流成河。斗争的结果是苏拉派勉强维持了元老派统治,推行民主改革的马略派死伤殆尽,一蹶不振。

这时罗马政坛有三位新人崭露头角,这就是克拉苏斯、恺撒和庞培。公元前73年爆发了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苏拉党徒克拉苏斯靠镇压斯巴达克起义一举走上政坛。他在苏拉麾下以贪得无厌、敲诈勒索、趁火打劫著称,公元前70年被选为执政官时已是罗马首富,在任执政官时有意“割血”以拉拢民众,摆万桌酒席宴飨百姓,还给全体罗马人以3个月的谷物津贴。

尤利乌斯·恺撒是马略的外甥、秦纳的女婿,在苏拉独裁时期被迫流浪异乡。苏拉死后他才回到罗马,曾以控告苏拉派的马其顿总督贪赃枉法而获好评,公元前68年任财政官。他打出马略派领袖的旗号,在社会上声名鹊起。他虽出身名门,但家财不丰,加以为笼络人心而慷慨施舍,欠了大笔债款。据说公元前62年恺撒得到出任西班牙总督的肥缺,却因债务缠身不能行,大富豪克拉苏斯为他作保并偿清部分债务才使他得以赴任。与此同时,庞培也武功卓著,令人瞩目。公元前70年,他曾和克拉苏斯一同当选为执政官。公元前67年,他肃清了地中海上猖獗已极的海盗,并在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74—前64年)中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米特拉达梯逃遁黑海沿岸,途穷自杀。这个数十年来威胁罗马的劲敌的消灭,使庞培煊赫一时。可是他在东方自作主采取的一些措施却受到元老院的责难。

恺撒在西班牙总督任内搜刮甚多。他于公元前60年回到罗马时野心更大,遂与克拉苏斯、庞培正式订立秘密政治协定,组成所谓“前三头同盟”。据此协议,三方促成恺撒当选公元前59年的执政官,恺撒在任内须尽量设法批准庞培在东方所实行的各项政策,并通过一些有利于骑士的法案。这些事情,恺撒都不顾元老院的反对而一一兑现,使其政治声望大为提高。更有甚者,恺撒作为马略、秦纳事业的继承人,还有意培植他的平民领袖的声誉,除加强宣传笼络人心外,他还通过土地法,使2万个贫穷多子女的公民获得土地,并指使亲信到处为民请命,煽动贫穷公民反对元老贵族,并在作保民官期间把粮食无偿分配给3.2万公民。这些作为充分表明恺撒借重民众和改革派声誉称雄争霸的野心。

但是,恺撒深知,他要超过另外两头,就必须掌握强大的军队和拥有雄厚的资财,这是斗争中的最大资本。于是他看中高卢总督这一肥缺,决定执政官任满后前去高卢。凯撒高卢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影响分析高卢战争

他要以高卢行省为基地,开疆拓土,招兵买马,增加实力与威信,为夺取更大权力准备条件。公元前58年,通过三头协议,恺撒出任高卢总督,任期5年(前58—前54年),公元前56年再续协议继任高卢总督5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标志着高卢战争的开始。

八次远征

高卢战争包括8次军事远征。恺撒上任伊始即大举扩张。

第一次远征

发生在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战役中,恺撒的4个军团击败了企图从现在的瑞士地区向西南迁徙的人数最的高卢部落之一——赫尔维蒂人。

第二次远征

同年,恺撒进行第二次远征,击败了由斯韦夫人的首领里奥维斯特指挥的各日耳曼部落联军,将其赶过雷努斯河(莱茵河)。

第三次远征

公元前57年,恺撒发动第三次远征,征服了比尔及人和其他东北部的高卢部落。此后,恺撒向元老院报告,他已征服了整个高卢。

罗马人的掠夺和暴行激起了高卢部落多次起义。为镇压这些起义,恺撒又对高卢进行了5次远征。

第四次远征

公元前56年,为镇压维内蒂人和阿奎达尼人的起义,恺撒进行了第四次远征,击败起义军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迫害。

第五次远征

次年,恺撒又第五次远征高卢,袭击了韦内蒂人的同盟军——日耳曼部落的乌西佩特人和滕克特里人,并渡过莱茵河将他们歼灭。为瓦解高卢人的同盟军,恺撒于公元前55年秋天率两个军团在不列颠群岛登陆,遭到当地人的顽强抵抗。经过几次交战,恺撒同不列颠人签订和约,率军返回高卢。

第六次远征

公元前54年,他又率领5个军团和2000名骑兵(共计2—2.5万人)发起了第六次远征。罗马大军渡过拉芒什海峡,试图再次占领不列颠群岛。恺撒军队在战斗中多次获胜,但由于在当地部落中没能找到同盟军,因此未能牢固控制不列颠群岛。

第七次远征

发生在公元前54—前53年间,目的是镇压埃布龙人、阿杜阿蒂基人、内尔维人、特雷维里人和其他部族的起义。

最后一次远征

征发生在公元前52年,目的是镇压由杰出的.军事首领、阿维尔尼人部落酋长维钦托利领导的几乎所有高卢部落参加的起义。起义军在戈高维亚(今克莱蒙费朗附近)击败了罗马人。但由于恺撒的挑拨离间和各部落之间的纷争,维钦托利的主力被罗马军包围在阿莱西亚要塞。恺撒军队击溃了维钦托利的援军,迫使守军投降。紧接着,恺撒率军于公元前51年逐个镇压了高卢部落的多次起义。恺撒远征高卢的历次战争的一个特点是对战败者进行残忍的大屠杀和贪婪的掠夺。

取胜原因

恺撒对高卢的战争之所以能够取胜,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罗马军队在人员和技术装备上占有优势。罗马当时是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经济水平较高,军队多年征战,素质好、经验丰富。而高卢各部族当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形成国家,以游牧为主,经济十分落后,军队素质和装备都比较落后。因此,罗马军队在其扩张过程中通都能打败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初级的各部落和地区。

第二,恺撒本人智勇双全,有一条正确的战略战术和谋略计策。军事上,他善于周密侦察敌情和地形,不囿于单一的战法,采用灵活多样的作战方式,行动果断,目的坚决,善于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构筑工事,长于快速机动兵力、实施突然打击,一旦击溃敌人则定要跟踪追击,务求全歼敌人而取胜。因此,这是一种以积极进取、果敢行动、歼敌有生力量为特征的攻势歼灭战略。与此同时,为了孤立、分化敌人,恺撒注重采取外交手段,运用谋略和计策分化瓦解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意志不统一的众多部落。

评析

高卢战争的胜利,为罗马共和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量的奴隶与财富源源流入罗马,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丰饶的高卢地区从此归属于罗马版图,使罗马的疆土扩展到莱茵河西岸和比利牛斯山脉以东,并远至不列颠。

凯撒高卢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影响分析高卢战争

高卢战争的胜利,给凯撒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为他在罗马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独揽大权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凯撒向高卢进军时只率领了4个军团的兵力(其中有1个军团原属庞培)。而他所要征服的对手,并非像那些衰朽的东方古国,而是一些“能征惯战的野蛮的、尚未开化的高卢人和日耳曼人”。这些人在争取自由,保持旧日的英勇善战的名声上是那么齐心,那么坚定,所有的人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反抗罗马人的战争中去。”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凯撒施展分化瓦解、拉拢打击、威慑恫吓、步步吞食的策略进行战争。“他把各个部落的领袖都召到自己跟前来”,或者“加以恐吓”,或者加以“鼓励”、“收买”、“离间”,居然使这些高卢人最后忠顺于他。对那些公然反抗他的人,则进行疯狂的屠杀,甚至在战争中背信弃义,乱杀无辜。凯撒在高卢戎马倥偬7年间,不断地招募军队,扩大兵员。当他凯旋罗马时,已拥有一支由10个军团组成的忠顺于他的大军。凯撒对高卢地区的征服和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普鲁塔克记载:凯撒在征战的7年间,突击占领了800多个城市,征服了300多个部落,与总数达300万的高卢人作战,其中100万人被歼灭,100万人被俘。这当然要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不满。因而,在整个高卢战争中,各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始终不断。高卢人崇_尚自由,英勇善战。他们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使用十分灵活的战略战术,或“声东击西”,或“截断给养”,或“突然袭击”,或“内外夹攻”……给罗马军队以沉重打击,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罗马人也叹服“他们是一些英勇无比的人”

然而,高卢人面临罗马军队的征服,没有组成一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联合大军,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部署。因而,在罗马军队强烈的攻势下,尤其在罗马人惯用的“拉拢收买”的伎俩面前,不能协调一致、联合作战,最后被各个击败。在维钦托利起义面临危急时刻,高卢人没有采纳维钦托利的建议,把所有能参战的高卢人都组织起来,与罗马军队决一死战。而只是征集了有限的兵力前来援救起义者。当援军拼力冲到城下时,突围的起义者却没有及时地冲杀出来,从而使高卢人失去了宝贵的战机,突围失败。罗马军队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为什么突然对百越、南越发动侵略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什么派屠睢、赵佗统一百越,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组成部分。应当说明的是,这不是侵略战争。问题中的所谓北越、南越,就是现在的华南的沿海地区,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范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我国,这些地方,当属秦国的,不是中华民族以外的国家的,秦始

  • 西汉的“七国之乱”为何会发生?又为何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呢?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西汉平定七国叛乱之战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巩固统治,借口清除叛乱,杀掉在楚汉战争时期分封的异姓诸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同时,他又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立下“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企图用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刘氏的一统天下。

  • 鲁国与宋国决战,为何老虎起了决定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公元前684年,齐宋联军攻鲁,鲁军在战术中采取一种全新的战术,在战马上蒙上虎皮,大败宋军,取得战役的胜利。下面,我就来略说一下这场战役。第一,战役发起的原因公元前685年,齐国爆发权力之争。公子小白抢先一步,登上国君宝座,是为齐桓公。当时鲁国政府则支持公子纠,遂对齐国发动战争,试图拥公子纠上位。然

  • 光武帝刘秀为何要放弃西域,其历史影响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事实恰恰相反。班超、马援都是东汉人,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个人认为,西安关中人只有在河南人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出战斗力。汉光武帝为什么要放弃西域?他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做出的决定?,我们现在就从以下几下方面来分析下当时的形势。一、东汉成立初期的国内形式。王莽未年,天灾人祸不断,哀鸿遍野,人民饿死者不

  • 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做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事实上,三家分晋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而三家对分晋这件事的态度,是非常团结的。基本上就是谁敢掺和这事,三晋就联合群殴,坚定的要把晋国瓜分掉。值得一提的是,懦弱无能的周天子对三家分晋这件事的态度,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举双手双脚赞成……春秋中期,晋国

  • 等待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等děng【名】(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同本义等,齐简也。《说文》等级;辈分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

  • 礼仪之邦也好战?古代中国有没有主动对外侵略的案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比如古代蒙古人对欧洲的侵略。从老祖宗黄帝就开始把媸尤(现在三苗的祖先)赶跑,占领中原。后来的秦始皇也派兵进驻百越和象郡(现在的两广和越南北部)。再后来汉武帝崇尚武力,派卫青打匈奴,他的儿子和孙子汉明帝和汉章帝设置酒泉等四郡(现在的甘肃一带),第一次把甘肃地区划入领地。古代的皇帝只要是崇尚武力的都会派

  • 为什么有人说古代田单的火牛阵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代,东方的齐国曾有两次非常强大的时代。第一次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第二次是齐威王到齐王这段时间。应该说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其强大程度足以让其他准备臣服秦国的国家转而臣服齐国。依靠强大的实力,齐国发兵灭宋从而引起了其它六国的仇视,随后由燕国的乐毅牵头率领其它五国联军发兵攻齐。在其余五国撤退之

  • 求"从看古希腊文学的审美特征"论文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古希腊文学是指古代希腊世界的文学。广义的古希腊文学涵盖了从氏族制希腊社会到希腊化时代的文学,持续时间近1000年。古希腊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学的源头,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特别体现了古代世界的人们对战争与和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古

  • 距离太远就放弃土地?为何明朝始终都没有彻底收复西域地区?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感谢邀请!欢迎来到熊二读史,一起来读明朝那些事儿。(本文约500字,阅读需时2分)明朝时期嘉峪关之外的西域,基本都在明廷的统治之外,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实。为什么明朝不去征服西域呢?可能最根源的,还是一种领土思想问题,其实还是因为朱元璋这些人,不想去打西域。不想去打,不一定代表不能打。我们都知道,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