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夷陵之战的规模并不大,为何能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三大战役?

夷陵之战的规模并不大,为何能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三大战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10 更新时间:2024/2/3 6:01:10

“兴复汉室”理想追求的幻灭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亭之战。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以后,辖有长江南北八郡的战略要地荆州为曹操、刘备、孙权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据南阳和江夏北部,孙权据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刘备则夺取了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公元210年,在刘备的请求和鲁肃的规劝之下,孙权又把位于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这样一来,刘备实际上就基本控制了荆州。不久,刘备又先后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历史上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处于长江中、下游的东吴政权,面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发展,深感不安。只是由于当时双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战略目标,这一矛盾才暂时未曾激化。到了公元211年,孙权占据交州(今广东、广西)后,力量进一步扩大;而当时曹操正忙于兼并关中马超、韩遂势力,稳定后方,无暇南顾。孙权便趁这个机会向刘备索还荆州,而刘备则以“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为藉口拒绝归还。两国矛盾日趋尖锐,曾一度以兵戎相见。最后虽然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以湘水为界,孙权占有江夏、长沙、桂阳,刘备据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两国间的矛盾并未真正消除。

公元219年,孙权乘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魏大军激战不已,造成后方空虚之际,派遣大将吕蒙“白衣渡江”,袭占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闻讯后仓猝率军回救,结果兵败被杀,孙权遂占有了整个荆州。这样一来,孙、刘矛盾便全面激化,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一个月后,刘备决定大举攻吴,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魏文帝曹丕见到孙刘联盟内部分化瓦解,不胜高兴,并乘机煽风点火,多方寻找机会以加剧吴蜀之间的矛盾冲突,好坐收渔人之利。

蜀汉方面诸葛亮、赵云等绝大多数大臣、将领都看到了大举攻吴对蜀不利,因此再三规谏刘备不要出兵攻吴。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丝毫也听不进这些意见。

至于孙权方面,在夺得了荆州之后,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也不愿再加剧吴蜀之间的冲突,曾两次遣使主动向刘备求和,但均为刘备所断然拒绝。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诸葛亮之兄)也曾给刘备写信,向他陈说利害,希望刘备停止攻吴行动。刘备同样置之不理。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

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混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答案很简单,这三大战役决定了三国的走向,请听苍茫大地替文官渡之战决定了中国北方谁是雄主。袁绍要发兵官渡,关在狱中的谋士田丰劝谏:今且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无脑,被逢纪挑唆,差点干掉田丰。袁绍继续发兵,沮搜又劝谏:我军虽众,但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结果也被关起来。袁曹两家在官渡相持,留守许昌的苟力主曹操死战。后来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来投曹操,曹操依计烧了袁军后勤仓库一乌巢。张、高览去偷袭曹营失利,袁绍大败,这一战决定了中国北方谁是雄主。曹操胜出,统一了北方。

赤壁大战的结果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否形成。曹操挥师南下,荆州新主刘琮投降,孙权占据江东,刘备与刘表长子刘琦占据江夏一带。曹操想一举平定江东、扫清荆州刘备叔侄的残余势力,孙、刘宁死不降,双方战于赤壁。

辅佐江东三代的老臣黄盖献苦肉计,诈降,周瑜孔明用火攻玩残曹操,曹操北退,孙刘趁势进兵,三家分了荆州,曹操、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成。刘备又在孔明、法正襄助下征服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三国成鼎立之势。如孙、刘失败,曹操一统天下夷陵战役的失败,决定了蜀汉最终灭亡的命运。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先水淹七军,活捉魏帅于禁,斩杀魏先锋庞德,华夏震动。曹操差点儿迁都。后曹操派徐晃去抗击关羽,徐晃踏营进击,关羽败退。背后吕蒙、陆逊白衣渡江,实施偷袭,荆南全失,关羽、关平被擒杀,刘备荆州地盘全失。为了夺回荆州战略要地,刘备倾全国之力全力东征,先胜后败,结果在夷陵亭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纠集多年的四海精锐尽失,刘备也因年老郁闷在永安城薨世,托孤于孔明。至此,刘备蜀汉集团已失去逐鹿中原的实力,也再也没能踏进荆州半步。

简言之,孙权的东吴集团再也不担忧蜀汉在长江蜀汉对东吴领土再无任何想法。吴蜀再也不互为敌手,到后主刘禅降魏,吴蜀再无战争。蜀吴从此修好,共抗曹魏。夷陵之仗,奠定了蜀吴联合抗曹的局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现在哪个国家正在打仗?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目前叙利亚,伊拉克有战争,是美国联军与极端组织展开战斗。阿富汗与塔利班。巴基斯坦围剿境内塔里班组织。缅甸内战。索马里内战。刚果,政府军对东部图西族地方政府武装。苏丹内战,政府军与地方游击队。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边境发生冲突。世界其它国家正在与病毒作战。美国。因为世界观不同,在帝国全面战争的时代,中国

  • 从土木堡之变到清准战争,卫拉特蒙古为何能一直称霸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瓦喇和鞑鞑,卫拉特蒙古是这两部的统称。土木堡之变后,瓦喇首领也先病死,瓦喇衰落,卫拉特蒙古也分裂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最为强大,而此时的明朝日益衰落,无法与其抗衡,直到清康熙年间,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两场战役,才彻底将其打垮。导读:其实从北元去国号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开始,瓦剌就分布在

  • 赤壁之战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赤壁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剩下能与他对抗的,就只有在长江一带的孙权和在湖北一带的刘备了。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80万)南下。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虽然人多,但其中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荆州士兵,这

  • 三国中赤壁之战除了以少胜多这个原因,还有什么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三国故事中魏居北方不善水战,蒋干盗书操中离间计误斩水师降将蔡瑁张允二人,又遭庞统假投曹唆使铁索连环舟,周瑜打黄盖巧使苦肉计假意投魏,为火攻谋取了决胜的先机,吴蜀联手孔明巧借东风等精彩片段,还不如说吴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才是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关键原因。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个,当然还是疏忽

  • 大唐盛世时期,西域的疆域有多辽阔?又有多么繁华呢?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唐朝初年,在唐军平定突厥颉利可汗后,在新疆地区设置伊州,就是今天的新疆哈密、西州就是现在的吐鲁番、和庭州就是现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北。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后续又在都护府下边设定西四镇:龟兹、舒勒、于阗、焉耆、碎叶曾在唐高宗末年代替焉耆成为四镇之一。安西都护府起初驻西州交河城,就是吐鲁

  • 马鞍山有哪些民间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好!我是民间故事讲述人丰剑波,传播民间经典故事,今天我把《生经》中《鳖与猕猴》的佛经寓言故事讲给您听。很久很久以前,湖泊旁边的树林里生活着一只猕猴。它每天饥吃野果、渴饮清水,生活得非常快乐。一只鳖到岸上晒太阳的时候和猕猴相识了,结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鳖经常到树林里找猕猴,吃些野果,聊天,十分投机

  • 七河地区是如何被沙俄占领的?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七河地区,指的是伊犁以西,流入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所涵盖的地区。总面积大约40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剩下的部分在吉尔吉斯斯坦,部分在伊犁地区。七河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归属不同人统辖。在清朝初年,七河地区属于准噶尔。清军击败准噶尔以后,七河地区就正式成为清朝的统治区。清末俄国

  • 明朝为何不举全国之力一举收复西域?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明朝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北方蒙古我们可以知道,历数明朝几百年的对外战争,蒙古都是首当其冲的。而作为明朝最具有挑战性的对手,蒙古人一直对明朝虎视眈眈,时不时的就来抢一下明朝的边境,这种状况在朱棣之后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蒙古人对于中原政权似乎是肆无忌惮了,因为朱棣过后,就没有什么特别出名能对蒙古形成威

  • 古代打仗为什么只攻城?对于一个地域来讲,城很小,占领城外不行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打仗,攻城是重要的作战组成部分之一,攻城往往意味着重大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往往关键城池的得失会影响到战役甚至整个战争的胜败。那么为什么作战双方都要围绕一座城市花费如此的代价攻防?按题主的问题,占领城外不行吗?先来看为什么要攻城:1、重要的城池往往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中心比如

  • 古代中国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么重要吗?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的国家版图,曾长时期都是哑铃形状的。传统汉地十八省在东,西域诸国在西,东西之间则有青藏高原与祁连山脉隔出来的2000里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滩;在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中原王朝对传统汉地完成初步开发,释放了想当一部分地缘实力的同时,匈奴人在漠北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