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蜀国为什么不一直向西南发展?

蜀国为什么不一直向西南发展?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533 更新时间:2024/1/24 16:50:27

看一张图,马上就明白了:

上图中,红色的部分,大概就是一般三国地图上蜀汉的疆域我随手勾勒的,当然会有不少出入。

阴影的部分,就是学者伊懋可绘制的大象分布图。公元前900年开始,中原差不多就没有象了。所以曹如果要称象,就要东吴送一只过来。但是西南部,当时一直都还有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东部,要到隋朝后期,大象才绝迹。所以,刘备在白帝城那会儿,南边都有象。整个大西南,到处都有象……一直要到明清,大象才后退到现在云南的偏远地区。

有大象说明什么呢?说明那里生态环境良好。大象要吃很多,那里树林茂密,草木丰美,可以提供大象足够的食物。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些地方,还远远不适合开展种植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砍掉大树,改造沼泽,才可以清出一些耕地来。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过程到了明清才逐渐取得成效那时,人口开始猛增,才迫使人们和大象争地。

所以,蜀汉如果争要开发西南,还没等清出几片树林,国力已经支持不住了。

这个回答也告诉我们:也就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明朝西南的茶叶贸易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朱恩杰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在唐代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产茶区而受到《茶经》的赞誉。及至南宋,仅四川一地的产茶已高达二十多万斤,整个西南地区的产茶已经超过全国茶叶产量的一半。随着茶叶在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风行,其经济利润和战略中央政府开始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监管唐文宗首行“榷茶法”,实行茶叶专卖,此后政府茶叶专卖制度基本在其后历代沿用。据史籍分析,西南茶主要用于茶马贸易,即与青藏、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互市马匹,在明朝“茶马交易”更成为军国大政的基本国策。

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古道是明代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涉及西南地区的路线包括康藏茶马古道及滇川茶马古道(均开通于明代)。前者由雅州(今四川雅安)出发至康定、此后分三路入藏;后者分为两道,上行道由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等地经景谷、下关至拉萨,下行道由普洱经黎明、江城至越南莱州、海防。这两条茶马古道与陕甘茶马古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贸易网络。

朱元璋

为保证西南茶的供应,明代对西南茶叶种植、贸易的重视程度较前代进一步加强。明初,政府在重要的茶叶产区专门设立茶仓,同时实行金牌信符制,茶叶贸易需由专门官员持有信符以便核对,如无信符则判以重刑;针对私茶贸易未彻底杜绝的情况,弘治年间明政府实行“招茶中引”制度,即推行官商合营,商业因素被引入西南茶的供应与行销中。

明孝宗弘治皇帝像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王兴骥,《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贸易》

方铁、方悦萌,《普洱茶与滇藏间茶马古道的兴盛》

个人简介:朱恩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学术刊物《史林新苗》主编,主持筹办多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宝鸡申新公司史探与保护开发研究”;并有多篇文章在《魅力中国》等省级刊物及学校内部交流刊物上发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从宋代开始,东南,西南的四川,云南地区茶叶产量巨大,西南地区又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人民“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必需品,为茶叶贸易的形成奠定了可靠的物质需求基础。随着互市贸易的繁荣,渐渐的就形成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由于茶叶的运输与贸易的需求。茶是商品,在古代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政治属性远远大于甚至超过他的商品属性,中原地区加强战备的首选力量都是骑兵,可是中原腹地并不出产优良的战马,国家渴求战马,就积极的开展茶马贸易,换取关外地区的战马,成为了边陲要政,把茶叶和战争,国防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茶马古道,其作用不仅仅是茶叶的运输与贸易,通过茶叶的贸易,更将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区域广泛的传播,还进一步的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发张了经济。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刘邦是怎么打败项羽的?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多年,垓下一战,决定了天下的格局。刘邦得天下最重要的便是用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刘邦曾在洛阳宫摆酒宴,列侯将相不要瞒我,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城略地,就把土地分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而项羽杀害有功劳

  • 中国方言中,为何西南官话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说西南官话之前,先来说几句官话(即北方话、官话方言)。“官话”最早是对官方标准话的称呼,主体为北方汉语,是中国传统七大方言之一(其他六种为吴语、粤语、闽语、湘语、客语、赣语)。官话是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的一种,除了在北方分布以外,也同时分布在中国南方绝大多数地区,如南方的江西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大部

  • 戚继光为什么能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多次胜利?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明朝时,相同时期的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日趋严重,对中国货物的迫切需求和长期战乱,加之灾荒连年,这样的社会状况刺激了日本国内各阶层群体向海外劫掠财富的欲望,作为脱离生产的武士阶层生活困顿,但受自身传统武士观念影响不愿“纡尊降贵”同他们不屑的的农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于是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抢

  • 西南联大当时为什么要设在昆明?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内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在滇开课,至1946年5月复员。那么,西南联大什么选择昆明呢?在抗战的历史中,昆明是抗战的大后方,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爆发后,内地一些企业迁来昆明

  • 有关战争的历史名人五位并简介其事迹(100到200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黄帝-战蚩尤伏炎帝,为中华第一战争始祖姜太公(吕尚)-除暴君商纣,为中华史上第一位军事统帅孙武-兴吴伐楚,立孙子兵法,为兵家第一人王翦-父子两人灭六国,为秦朝一统天下霍去病-六击匈奴,全胜!未读兵书。我大汉神威立于此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

  • 在古代有从山东海上进攻辽东半岛的战争例子吗?反过来的有吗,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王朝跨越渤海海峡进攻敌军的战例为数不少。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期东吴浮海联络辽东公孙渊,船队被公孙渊歼灭之战,以及隋炀帝水陆并进攻伐高句丽之战。东吴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吴主孙权突发奇想,决定联络辽东太守公孙渊,前后夹击魏国。三月,孙权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船渡海到往辽东,吴国水军在海上航

  • 说到最为震惊世人的暗杀事件,你都知道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邓小平访美期间,遭遇两次暗杀未遂事件,当时就震惊了世界。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踏上为期9天访美历程。他当时虽然职位只是副总理,但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看来,他都无疑是真正的国家元首。这次访问是新中国元首第一次第一次踏上美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美国也是相当重视,派出精锐特工与中国保镖一起,共同确保

  • 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种蝴蝶效应是指一些小事件,影响了后来整个时代的发展。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战的时候,有一个叫亨利坦迪的英国士兵发现战壕外有一个德国士兵。他举起了手中的枪,但最终这位英国士兵没有扣下扳机。这个惊慌失措的德国士兵逃回了营地,然后刮去了脸上的大胡子。这个德国士兵就是希特勒。如果希特勒被枪杀,还会有后面的二战

  • 中国古代有哪些带兵打仗的文人?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文人雅士带兵打仗的奇多,姜子牙,孙武,孙膑,商君,赵括的父亲赵耆,韩信,文天祥,史可法,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熊庭弼,近代的毛主席,蒋百里将军,个各智勇双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英明神武,万古长青,还汉武大帝,未领过一次大军冲锋陷阵,但确指挥规划了历次漠北对匈奴大战。南北朝时期,南朝的陈

  • 古代打仗是怎样的一个流程?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以甲乙两国代替!甲国为北方游牧民族+农耕二元制帝国,步兵十万,骑兵二十万。乙国为纯农耕民族,步兵四十万,骑兵十万。一,开战之初乙国商人在边境贸易,发现甲国军队调动频繁,有打仗准备,经过多方探听,甲国欲进攻乙国,正在疯狂储存战略物资,打造攻城以及弓箭等武器,而且数量庞大。商人马不停蹄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