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张图,马上就明白了:
上图中,红色的部分,大概就是一般三国地图上蜀汉的疆域我随手勾勒的,当然会有不少出入。
阴影的部分,就是学者伊懋可绘制的大象分布图。公元前900年开始,中原差不多就没有象了。所以曹如果要称象,就要东吴送一只过来。但是西南部,当时一直都还有象。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东部,要到隋朝后期,大象才绝迹。所以,刘备在白帝城那会儿,南边都有象。整个大西南,到处都有象……一直要到明清,大象才后退到现在云南的偏远地区。
有大象说明什么呢?说明那里生态环境良好。大象要吃很多,那里树林茂密,草木丰美,可以提供大象足够的食物。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些地方,还远远不适合开展种植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砍掉大树,改造沼泽,才可以清出一些耕地来。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过程到了明清才逐渐取得成效那时,人口开始猛增,才迫使人们和大象争地。
所以,蜀汉如果争要开发西南,还没等清出几片树林,国力已经支持不住了。
这个回答也告诉我们:也就在我们熟悉的三国时期,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明朝西南的茶叶贸易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朱恩杰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在唐代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产茶区而受到《茶经》的赞誉。及至南宋,仅四川一地的产茶已高达二十多万斤,整个西南地区的产茶已经超过全国茶叶产量的一半。随着茶叶在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风行,其经济利润和战略中央政府开始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监管唐文宗首行“榷茶法”,实行茶叶专卖,此后政府茶叶专卖制度基本在其后历代沿用。据史籍分析,西南茶主要用于茶马贸易,即与青藏、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互市马匹,在明朝“茶马交易”更成为军国大政的基本国策。
茶马古道路线图
茶马古道是明代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涉及西南地区的路线包括康藏茶马古道及滇川茶马古道(均开通于明代)。前者由雅州(今四川雅安)出发至康定、此后分三路入藏;后者分为两道,上行道由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等地经景谷、下关至拉萨,下行道由普洱经黎明、江城至越南莱州、海防。这两条茶马古道与陕甘茶马古道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贸易网络。
朱元璋像
为保证西南茶的供应,明代对西南茶叶种植、贸易的重视程度较前代进一步加强。明初,政府在重要的茶叶产区专门设立茶仓,同时实行金牌信符制,茶叶贸易需由专门官员持有信符以便核对,如无信符则判以重刑;针对私茶贸易未彻底杜绝的情况,弘治年间明政府实行“招茶中引”制度,即推行官商合营,商业因素被引入西南茶的供应与行销中。
明孝宗弘治皇帝像
参考文献:
张廷玉等,《明史》
王兴骥,《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贸易》
方铁、方悦萌,《普洱茶与滇藏间茶马古道的兴盛》
个人简介:朱恩杰,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学术刊物《史林新苗》主编,主持筹办多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宝鸡申新公司史探与保护开发研究”;并有多篇文章在《魅力中国》等省级刊物及学校内部交流刊物上发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从宋代开始,东南,西南的四川,云南地区茶叶产量巨大,西南地区又与西藏为邻,茶是藏族人民“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必需品,为茶叶贸易的形成奠定了可靠的物质需求基础。随着互市贸易的繁荣,渐渐的就形成了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形成,并不仅仅是由于茶叶的运输与贸易的需求。茶是商品,在古代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政治属性远远大于甚至超过他的商品属性,中原地区加强战备的首选力量都是骑兵,可是中原腹地并不出产优良的战马,国家渴求战马,就积极的开展茶马贸易,换取关外地区的战马,成为了边陲要政,把茶叶和战争,国防紧紧地捆在了一起。
茶马古道,其作用不仅仅是茶叶的运输与贸易,通过茶叶的贸易,更将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区域广泛的传播,还进一步的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发张了经济。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