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为什么中国古代造反时,由南方进攻北方鲜有胜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546 更新时间:2024/1/16 16:49:07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在史学界很早就有答案,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再加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给出的答案又有点不同观点。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首先分析历史问题,总要先从政治、经济、军事几个方面入手,先来说说政治,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发源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基本处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谁掌握了北方中原腹地,谁就掌握了政治基础,也就是天时。

同样,文明的发源地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我国古代是农业大国,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为战争的后勤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充实了国库。

而军事上北方与游牧的少数民族接壤,在长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和不断融合下,北方人更善于骑兵作战和培养了彪悍勇武的性格。先进的骑兵加上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冶炼技术)特别是对兵器的改良,产生了强大的战斗力,配合以强大的经济后盾,自然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另外,除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之外,我又有一些新的见解:

第一,心理上的优越感,北方作为文明发源中心,从伏羲时代就奠定了以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传统,到了轩辕黄帝打败南方的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一统华夏的时候,一直经历四五千年都维持了这个以中原为中心,所以我国一直以来以中华上国,中心自居,只要占领了北方中原,就可以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这种强大的心理优越感之下,得中原即可得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一般统一战都是从北往南打。

第二,地理上的优势,北方平原,是四战之地,久居中原的势力都是久经战阵的部队,中国讲究由下而下,才能势如破竹,地理上上为北,下为南,而且北方地势较南方也高,居高临下,更具优势,等到了南方地势较高的地区,已经是蛮夷之地,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不战就屈人之兵了。

第三,人口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人口长期碾压南方,古代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战斗力,人口就是经济实力,而人才方面也是北方多于南方,先进的生产力和长期的军事斗争,培养大批的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和军事政治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因此“人和”的优势是斗争的核心。

最后,我在为大家分析一下,历史统一过程中的四次由南向北的统一的特例,其实这些特例也没有能完全逃出由北往南统一的大趋势。

第一次,楚灭秦的战争,第二次,明朝朱元璋明灭元的战争,第三次,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第四次,国共合作消灭北洋军阀的战争。

1、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是由楚地发起的,国号称“张楚”,随之后来的项羽的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帅军破关灭亡秦朝为止,可以看做是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

2、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朝大军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指挥下攻破元大都,元朝灭亡。

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

4、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实仔细看这些战争只是完成形式上的改朝换代,统一战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刘邦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拿下了关中地区,这才奠定了刘邦打败项羽的基础,直到最后韩信横扫北方各国,与刘邦汇合百万之众才在垓下一战成功,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几百年统一大业。朱元璋也许是个特例,但是也没有逃过历史的宿命,其子燕王朱棣在其死后起兵反叛,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后又迁都北京。辛亥革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后来的袁世凯,如果袁世凯支持清朝政府,可能还还会有变数,或者袁世凯废掉清朝皇帝南北开战,还是没有把握能赢的了袁世凯,而后来袁世凯夺取革命的胜利果实,还是其实力的体现。至于后来的北伐战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共合作与日本的虎视眈眈,不过这次倒是真正的在军事和经济诸多方面南方超越北方的结果。但是这些都只是乱世的开始,英勇的红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终于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牢牢的控制住北方广大的领土,解放战争也是从东北开始,一直打到海南岛,最后实现了一次由北往南的大一统战争。

综上所述,即使在南方经济、人口全面超越北方的时代,也没有改变由北往南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建都北京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南方在人们眼中还是偏安一隅的代名词,山外青山楼外楼,暖风熏得游人醉,要想长治久安,站到政治的中心点,还是历史经验教训所决定的。

中国自古以来,多是以北统南。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基本是长江或者淮河一线。

北方历代是中原的政治中心,有先天优势

中国王朝的发源地和集散地多在北方。所以从政治传承和集权发展的角度来讲,北方相较于南方,是有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简单军事实力,官员素质,政治体制能概括的。准确来说,这是一种先天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放大其他的优势。怎么说呢?

比如北方有传承强大的士族门阀,广阔的平原耕地,这就非常便于中央集权的管辖和政策的推行。这种就是朝史暮想所谓的先天优势。

北方多战马骑兵,南方很难抗衡

从纯粹的军事战力比较,北人的身体素质往往优于南人,这是第一。其次,北方多战马,而在冷兵器时代,大批的骑兵冲锋无异于现在的装甲部队冲击。这一点,南方的军队是很难抗衡的。

所以北人越过长江,淮河一线,虽然开始进入多山地形,限制了骑兵的发挥,但是战力依然占优。而南人想要北上争霸,就要在大平原地带抗衡北人的骑兵军团,这点真的是有点作死。

北方有深入人心的统一意识,南方则多偏安一隅

这个很奇怪。北边的王朝总是想着一统天下,而南方的统治者则是想着偏安,鲜有大志。关于这点的解释,朝史暮想说可能和南方多山,容易隔绝外界有关。所以南方容易同时出现很多地方型的小割据势力。

而随着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富庶也很容易消磨掉南人战争的念头。毕竟日子好过了,谁愿意去打仗送命。而北方由于常年和游牧民族碰撞融合,血液里一直有居安思危的基因在。一旦有机会,想的就是扩张疆域。

所以从这一点看,南方先天上就处于被动,战争的主动权一直在北方。

资源问题

历史上,长期的割据就是北方地少人多,南方地广人稀。而南方的气候其实也很适宜农业文明的发展,比如水稻。

所以当北方因为土地,粮食等资源问题导致内部社会开始动荡的时候,北方统治者首先就会想到向南方扩张,缓解社会矛盾,同时也转移内部视线。

关于以北统南的问题,其实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朝史暮想只是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观点,欢迎讨论,补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国有著名的“狙击手”吗?有哪些战绩?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美军钦点的,张桃芳;在朝鲜冷枪冷炮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狙击手,志愿军对击杀敌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判断。张桃芳不是战绩最佳的狙击手,但是却是最出名的美军说的,大名鼎鼎好几位美军二战的狙击老手,死于张桃芳的抢下,从此美军在也不敢证明和张桃芳硬钢,而是试图用炮火炸死他。不过张桃芳在朝鲜战场上连皮都没蹭破过,这

  • 人类历史上在战场上使用病毒和毒气的例子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近现代日本等国细菌战毒气战的罪行众所周知,我们来扒一扒古代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细菌战是汉武帝14年匈奴入侵以后,匈奴屡犯汉境,但中行说却生病死了。在死之前中行说建议匈奴对汉军搞细菌战。因为他发现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马,羊之后,而这些池塘里的水就开始有“毒”。士兵食用之后,会中“毒”,轻则拉肚子,重则死亡

  • 在全人类历史上,野蛮征服文明的历史事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野蛮征服文明最成功的案例非蒙古帝国最为典型,还很多也蛮民族入侵一个文明通常都会被这个文明所感染而变得文明,蒙古也不例外,他也收到了宋朝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感染,但是野蛮的蒙古帝国毁灭的征服的文明数不胜数,其他也蛮民族进攻一个文明都是以城池计算,一次打几座城,多则打十几座城,而蒙古帝国一次打几个国,多则

  • 西乡隆盛领导西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意见不和,其次,西乡隆盛不满明治内阁鸟尽弓藏,抛弃为日本立下功勋的下级武士。日本近代化改革的重要人物西乡隆盛说起西乡隆盛,他的名气可能比不上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那么响亮,但是这个人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乡隆盛出身日本西南的萨摩藩,在日本近代的倒幕运动之中,西乡隆盛一直都是核

  • 甲午战争中首位殉国的清朝将领是谁?他的事迹有多感人?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随后《马关条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大大加深了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至今思来依然令国人心痛不已。虽然最终战败,但在抵御日军侵略的战斗中,却曾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卫国烈士,值得后世敬仰。在这些为国捐躯的人物当中,坚守朝鲜平壤城的奉军统帅左宝贵,无疑是第一位以身殉

  • 爱国战争电影观后感200 - 百度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观后感需要找准写作的切入口。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

  • 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一、英雄邱少云四川省铜梁县人,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的战斗中,他所在连队担任突击任务。在这生死紧要关头,他为了整体,为了胜利,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一动不动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仅21岁。他的牺牲保证了全连队潜伏任务的胜利完成。二、薛志高四川省简阳县人,一

  • 甲午海战著名将领丁汝昌为何自杀?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有关甲午战争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1895年2月11日,革职留任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丁公府内服毒自尽,是北洋海军历史上至为悲怆的一幕。纵然是当时的外人也很难揣摩丁提督自杀时的心情,更不用说是百年后的现代人,我们只能根据相关史料进行逻辑分析,尽可能来试图理解丁汝昌。丁汝昌的自杀,可

  • 明朝战争史上有哪些力挽狂澜的神操作?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要说古代战争,我国各朝各代都曾创下过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甚至于不战自败的各种神话,但是这些战争中哪些又是因为将领的神指挥、神操作力挽狂澜的呢?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朝京师保卫战。当时正是正统十四年间,而明朝军队的精英主力在土木堡大战中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也被瓦剌所俘虏,瓦剌首领也先大将军亲自率领

  • 历史上有哪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陈立夫被蒋介石排挤出台湾并流亡美国十八年,靠养鸡卖辣酱度日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陈诚已经为他铺平道路。蒋介石如果想在台湾稳住局面就必须继续倚重陈诚。但是陈诚与国民党内掌握最大派系的陈立夫是水火不容,蒋介石必须做出取舍。陈立夫与哥哥陈果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掌握绝对控制权,这对败退台湾后想让蒋经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