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啊!
这位朋友问的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八里桥之战。此战增格林沁的蒙古马队跟英法联军进行了正面对决。此战在著名老电影《火烧圆明园》里有表现。
那么历史上,这仗是怎么打的呢?
1860年9月19日,清军集结总兵力5~6万人,与总兵力1万人的英法联军,于八里桥对峙。
9月21日,战斗爆发,主帅僧格林沁察觉到英法联军军队布置的漏洞,立即命令本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率先发起攻击。
蒙古骑兵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法军侧翼裸露的炮兵阵地。但是在法军火力优势下,这一次进攻失败告终。接着,蒙古骑兵对英军阵地进行侧翼迂回。但蒙古骑兵的这一次行动却再一次受阻。这之后,清军大量乡勇和来自京城的正黄旗禁军与蒙古骑兵们多次发动冲锋,但是都被英法联军依靠火力优势击败。之后,联军依靠火炮的优势先是摧毁了清军炮兵,接着在火炮掩护下,消灭了守备八里桥的清军。最终伴随着蒙古骑兵、旗人和乡勇的溃逃,八里桥之战宣告结束。此战,清军伤亡1200人,而英军仅2人死亡,29人受伤,法军损失3人死亡18人受伤。
此战,英法联军在战略上其实是有漏洞的。联军其实被当地的森林分成了多个部分,给了清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但有机会不等于能击破。因为双方在战术能力上相差太大了。在蒙古骑兵向英法联军发动冲击时,没有得到相应的火炮掩护,以及步兵的火力增援,白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而英法联军,一直能得到火炮及时的掩护,以及锡克骑兵等骑兵部队的侧翼保护。
所以其实打起来,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至于说夜战和近战的问题。
首先,双方是爆发过近战的。虽然英法联军光靠火力就能打垮清军,但还是发动过刺刀冲锋和骑兵近战的。
但很遗憾的是,火力战时,清军起码还能跟联军对抗。因为僧格林沁的步兵和他本部的蒙古骑兵,其实都装备了大量火绳枪和火炮。而一进入近战,清军就很快被打垮了。
对于联军步兵来说,刺刀战之前先来一排枪,扫光冲在前面的清军精锐,然后己方排着整齐的队伍,挺着刺刀赶鸭子就可以了。
而骑兵更是如此。那些蒙古骑兵哪怕面对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都是殖民地的杂牌军)都显得不堪一击。而且恰恰是这些蒙古骑兵不敢近战。
当时,蒙古骑兵骑在马上,使用火绳枪和弓箭进行远程射击,试图依靠之前准备的壕沟,用火力逼退锡克骑兵。但是锡克骑兵,迅速越过了壕沟。之后就是一场骑着近代育种的高头大马的锡克人,对骑着矮小蒙古马,使用劣质武器的蒙古人进行的屠杀。一名锡克骑兵事后回忆,“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当时的欧洲目击者则这么描述蒙古骑兵被砍翻一片的场景:“看起来就像在打九柱球(类似保龄球)一样。”
其次,清军一个白天就被打垮了,哪有夜战的机会啊?而且就算有夜战的机会,清军也打不了夜战。
夜战是一个很需要组织度和指挥能力,以及官兵主动性的战术行动。而八里桥的清军,蒙古马队是从牧民里征召的,被锡克吊打的存在,步兵则是著名的“八旗子弟”和征募的乡勇炮灰。这些货色,在漆黑的夜里派出去,别说击败敌人,可能走着走着就走丢了。
说到底,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能通过近战、夜战击败强敌,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谁都能通过近战夜战能击败强敌。志愿军不夸张的说,是近代以来、世界范围上最优秀的轻步兵。他们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极强的组织度。这才能通过近战和夜战击败敌人。这就好像有人觉得贝爷在野外生存,看什么都鸡肉味,好像很容易。于是自己去野外探险,结果不是麻烦别人去救,就是把小命扔在了野外……
那就说一下晚清历史上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吧!这是一场被人遗忘的战争,是昔日大清帝国末日的辉煌,更是冷兵器时代最后的倔强!僧格林沁是晚清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也是当时的蒙古科尔沁郡王、博多勒噶台亲王,简称僧王,曾在第二次大沽口战争中,痛击英法联军,取得大捷,但接下来的八里桥战役取得的成绩就十分惨目忍睹了!
坚盔不阻前膛力,骁勇难挫后膛坚。公元1860年9月21日凌晨,英法联军以骑兵在前开路,雅曼率领法军两个炮兵连和参谋部兵员,科利诺率领法军一个炮兵连居中,成为先头部队,英军随后跟进,上午7时,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总攻,八里桥之战彻底打响。
清军马队按照原定部署迅速扑向侵略军,如下山猛虎之势欲一口将其吞噬,将士们有的手持长矛,大刀和旧石器时代就出现的弓箭,前赴后续企图冲夸联军撕裂联军队形,没有一个后退,更没有一个贪生怕死,他们舍弃血肉之躯,直面迎接联军侵略者的炮弹,满腔热血喷发,无畏这支纵横世界的侵略者,在侵略军交织如网的密集炮火下,他们一个个倒下,一个个跟上,威力巨大的榴弹霰弹在清军身旁爆炸,先进的后膛炮对这群勇士猛烈轰击,但他们还是没有退缩,握紧着长矛迎头继续向联军侵略者冲去,一些骑兵冲到了离侵略者不足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铁骑已经踏入侵略者指挥地附近,但古老的东方帝国的坚锋利刃怎能战胜先进的西方武器,铁打的血肉之躯也难挡住炮火的轰击,战马受到惊吓横冲直撞,溃不成军,这批将士被迫退了下来,法军主力对清军又进行了持续轰炸……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他们的一位长官(僧格林沁)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蒙托邦回忆时说:“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这座桥是一种古老文明造就的伟大古迹。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
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覆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后膛炮的威力(阿姆斯特朗大炮)清军首先发动了进攻,清军骑兵面对英法联军排炮毫不畏惧,一批一批冲击。我们的炮兵朝敌军开炮,威力十足。开炮慢条斯理,每一发阿姆斯特朗炮都在他们之间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敌人。英国2个锡克骑兵团随即展开可怕的杀戮。”3万多清蒙古八旗骑兵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人阵亡,47人负伤。乔治克鲁勒的《进军北京》。当时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精准度在另联军十分吃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军队还在普遍使用后膛炮。
总结僧格林沁在战术上没有问题,但在战略上就有些鼠目寸光了。或许僧格林沁在大沽口力挫列强后低估了联军的实力,在八里桥之战开始时因为僧格林沁的错误判断误以为主攻的敌军是西路敌军,导致南面的胜保部站前便损失惨重,即使僧格林沁为了挽回失误率领骑兵企图切断南路敌军和西路敌军的包围,但因为胜保部已经被轰炸的溃不成军,不能有效配合作战意图失败。转身与西路敌军血战。至于为什么没有进行夜战,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在敌人手里,至于为什么没有近战,因为骑兵的时代已经落幕,即使这些蒙古男儿英勇异常,但在后膛炮的威力下勉强依然是螳臂当车。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的英法联军,再配合后膛炮和线膛枪,在当时的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一战!
职责所在,别无选择总是有人说马克沁机枪或后膛炮出来后,游牧民族就变得能歌善舞了,却不知这是中国游牧民族被近代火器屠杀最惨的一次,而且是为了当时的中国而战,身后即是国都,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前扑后续的赴死。参考文献;《筹备夷务始末第七册》法国远征军司令蒙托邦将军《回忆录》保罗德拉格朗热《第2轻步兵旅》保尔瓦兰《徵华记》《略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乔治克鲁勒《进军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