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一个是推翻秦朝的有力领导者,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创者。
如果站在历史角度评价他们,分出孰优孰劣,标准不好制定,也难分高低!因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站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功过是非要一分为二,多角度综合考量。
但在老百姓的心中,项羽的形象确实比刘邦高大许多。原因是《史记》中将项羽描写的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特别是困于垓下后,英雄末路,最后只能拔剑自刎,场面苍凉悲壮,引后人无限同情和惋惜!老百姓总是倾向于同情弱者,加之后世对于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桥段演绎的太过深入人心,自然又增加许多同情分!
李清照有诗一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后世对于项羽同情和惋惜可见一斑!
反观刘邦,原来是好色无赖,市井流氓而已,虽然在和项羽较量中笑到最后,但与坦坦荡荡、豪爽仗义的项羽相比,刘邦就显得有点不像个英雄,更像个虚伪狡诈、城府极深、善弄权术的政客了。历来,老百姓对于政客还是讨厌多于欣赏的。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战争长达四年之久,和四百多年的汉朝统治时间相比确实不算什么,但楚汉之争的过程还是非常残酷的,非常波折的,前期数次交战中,项羽还是占据明显优势的,只是最后因为种种不利因素,陷入垓下之围,一代英雄就此殒命。
既生瑜何生亮,刘邦和项羽都是不世出的人才,不幸的是两个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项羽是楚国的贵族也是那个时代最后的贵族和历史上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豫让为故主报仇不惜殒身赴死一样重理想而轻生死的人,项羽没有统一天下的觉悟一心想恢复战国群雄割据状态,他的思想己落后了只能象士一样慷慨赴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留下的是后人的敬仰和婉惜。后世对刘邦评价不高是因为他开始对儒生太粗爆。一,向儒生帽子中洒尿。高阳酒徒想见高祖为其效力,有个骑士见他一身儒生打扮还戴着儒生的帽子就给郦食其提醒:沛公不喜儒,请客冠儒而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D二,骂儒生为竖儒,即臭儒生。郦食其见到刘邦时,刘邦正在洗脚很不礼貌,郦食其说沛公想打秦国还是想替秦国打诸侯呢?刘邦则骂曰:“竖儒!夫天大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三,当时大儒孙权通博士求见刘邦,刘邦见他一身儒生装束面露厌误之色。孙叔通知道事情原因后,下次见刘邦时则穿的是刘邦家乡的服饰,刘邦见了才满面春风。刘邦建国以后还是接受儒家思想重用儒生孙叔通和陆贾等人,但给儒家心里留下不好印象。另外刘邦出身不衣拥有天下,开创大汉四百多年基业,有些儒家贵族常愤愤不平世无英雄反成竖子之名!”历史从来是儒生写的,得罪了儒生的后果很严重。
在灭秦战争中,项羽和刘邦谁的功劳更大些?
我来回这个问题:
很多谈及灭秦战争,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楚霸王,那气势磅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三万多援兵,数战数捷,以弱击强,消灭了秦的主力军,奠定了灭秦之基。而刘邦一路遇强而避,没经轰轰烈烈的战争,拿下咸阳,摘了项羽的桃子。
按灭秦功劳最大该归功于项羽了?不,还是应归刘邦!有人会问,理由呢?
我来分析一下理由给大家:
第一刘邦攻下帝都,成功地实现了对秦帝国斩首,最高统治者投降,宣告了秦的灭亡。使秦帝国失去了指挥中枢,下层也失去了抵抗的理由,即使项羽不灭秦主力,秦军、秦的地方组织也会因此混乱,崩溃!更谈不上组织反扑了!
第一点已可抵消项羽巨鹿胜利之功!再说项羽坑杀数十万降卒引起了秦人大愤,秦没亡,反抗会非常激烈,后来项羽抛弃关中回彭城。刘邦汉中兵伐项羽,秦地三王迅速响应正好说明了这点!第二:反秦是因秦的暴政,刘邦入咸阳实行“约法三章”,法理上终结了秦的暴政。这是争取人心,尽快结束战乱的良好,暴政没了,还有啥反抗必要?从源头上阻止了新的反抗力量出现。
综上所论,最大之功归刘邦
项羽。
没有项羽的话,可能天下就让章邯再次平定了。
看下巨鹿之战前秦军的战绩:
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於钜鹿。《史记秦始皇本纪》此时陈胜吴广已平,魏国被灭,楚王被打跑。章邯认为楚国已无力反抗,因此挥师伐赵,几仗下来赵军被围困在巨鹿瑟瑟发抖。此时还有一战之力的只剩楚国残军,由宋义和项羽率领,燕、齐兵力不详。刘邦这个时候兵力大约有一万人上下,其中五千还是从项梁那骗来的。
(刘邦)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闻项梁在薛,从骑百馀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史记高祖本纪》而巨鹿地区的秦军包括长城军团和关中军团,应该在30到50万之间,也难怪当时的楚军主帅宋义不想打这场硬仗。
此时,项羽杀了宋义,破釜沉舟开进巨鹿,而其余到场的各路诸侯只敢远远看着。先后几仗下来,歼灭长城军团,俘虏主将王离,逼降章邯、司马欣、董翳,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于新城,秦军至此彻底覆灭。可见,针对秦军的大型歼灭战基本是项羽一个人带兵打的。各路诸侯的将领要跪着拜见项羽,可见项羽此时的实力和地位。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而刘邦呢,在跟着项羽打仗之前,其战场主旋律基本是“还守”、“不利”、“不能取”,直到跟着项羽混了才开始“屠之”、“破之”、“大破之”。后来刘邦也是一路打败仗,一路火并其他人的军队,抢别人兵权,光韩信就被他夺过两次兵权,大舅哥吕泽也没少资助他。所以我是真没看出来刘邦哪里像个“忠厚长者”,奸诈、狡猾、善使阴谋,所以刘邦在历史上口碑欠佳还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