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古代军队打仗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是如何准确传达军令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650 更新时间:2023/12/24 8:23:02

谢谢邀请啊!

在冷兵器时代,军队没有电话电报互联网,人员之间只能通过可见光、文字与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即古代的人力信息体系主要是以原始的声光系统为主的信息体系。

从战役角度上讲,其代表有驿马传信、飞鸽传书、烽火通信等。

驿马传信即乘马传递信息,是早期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一套专门的驿马传信制度,首先对需要传送的文书根据其自身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安排相应的人力、物力负责文书传递工作。

而且当时己经建立起了相当正规的登记制度。对于一项文书传递任务,都会记录传递时间、相关责任人等。而后出现的隋唐盛世,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驿传制度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完善。

根据《大唐六典》中关于驿传的相关记载,在唐朝最繁盛的时候,驿站总数达到1639个,驿传体系内的从业人员达到了2万人之多。驿传制度也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例如,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出现了路驿、水驿、水路兼并等。路驿相关配套设施有驿马、驿驴等,水驿则配备有驿船。其中有些驿传甚至明确了文书每天传递的行程,由此可见其制度之细。“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诗《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中曾这样描写驿传。

朝发咸阳,暮至陇山。据考证,两地相距约400里,足见当时驿骑速度之快。到了宋朝,更是出现了总管文书、信件传递的行政机构。并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特快专递的加急传递方式,称为“急递铺”。其通过不断的更换驿马和驿吏的方式,从而日夜兼程,接力传递,真正的达到了所谓的“八百里加急”。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身在边关,受奸臣构陷,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以招之。这一典故中的金牌就是通过急递铺进行传送的。可以说,历史上为解决信息“运输”问题都建立过庞大的驿站体系。驿站既为远距离的人力和货物运输提供服务,也为信息运输,即通信提供服务。

中国历史上曾有为运送紧急文书而沿驿站骑马奔驰的“通信员”,驿站为“通信员”提供马匹服务,也因此有“马歇人不歇”的说法。在这里,通信与运输是统一的,而直到电报的出现“结束了这种同一性,并且使得符号能够独立于地理空间之外移动,而且远快于运输的速度”。

飞鸽传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鸽子作为载体的信息传递方式,通常是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类似的记载最早源于《山海经》中西王母的青鸟。它们越过万水千山,向人间传递吉祥幸福的声音。据传西王母曾通过青鸟向汉武帝刘彻传信。此外,鸿雁传书,这一成语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而来。可见,鸟儿是古代人们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古代称信鸽为“飞奴”。2500年以前,古人开始驯养信鸽。信鸽的使用也可以在一些历史史料中找到明证,例如,西夏与北宋战争中的西夏军队,南宋初期大将曲端的军队,西汉时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国外最早的见于文字记载的信鸽使用是公元前530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人们通过信鸽传递成绩。

烽火通信即利用烽火将信息传送出去的一种方式。烽火是一种原始的利用光信号的通信方式,周朝时期就己应用于战场。人们通常沿边境线或边关一国都一线建造烽火台,在其中储备柴草。每当敌军进犯,进犯点附近的烽火台率先点燃,临近烽火台发现后相继点燃,以此传递战事信息,是决策者能快速决断,出兵援助。

西周时期,曾以“烽火”作为防御敌兵入侵的联络信号。《周礼》中曾有类似的记载:建造烽火台连接各国边疆至腹地的要道,连绵不断。烽火台上架桔棒,桔棒之上系有柴草笼子。每当敌军来犯,便接连点燃柴草报警。其中,“烽”表示夜间以火光预警,传递信息给邻台;燧”表示白天以烟示警。这种方式有时以“狼烟”见诸于记载,是因为为避免风的影响,古人以狼粪代替柴草产生浓烟,从而使烟减少弯曲,提高能见度,故有此称。

古代打仗除了这些战役层面的驿传、飞鸽传书、烽火通信外,在战术层面还有鼓点、旗帜、狼烟、烽火、号角、驿站、反光的镜子等方式,这些手段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了。

古代限于技术限制,当然没法像现代这样使用各种先进的通讯手段,进行军令传输了。但是古人也很聪明,自然也会有多种实用的通讯手法。

一、在远距离通讯方面有烽火台,一般烽火台都建造在边疆要塞地区,用以侦察和观测敌情,一旦敌人有所动作,则白天可使用燃起烟雾,夜晚则使用点燃火光的方法,向后方报警,通过逐级传递方法,迅速将警报传达到中枢指挥机构。

二、通过驿站,使用加急快递的方法,也能迅速将情报传送回指挥机构。据说在情况万分火急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用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昼夜兼程逐级传递的方法。

三、远距离通讯中,还有一种古老的飞鸽传书的方法。这是在平时就训练出一批军用信鸽,到了情况紧急的时候,就利用信鸽所独具的磁场导航特性,使其通过最便捷的空中传递方式,将情报或军令传回后方。

四、在中近距离的军令或情报传递,就需要用上斥候兵,也就是侦察通讯兵了。由这些经过特殊训练的士兵,骑乘快马将情报或军令传递出去。

五、如果是近地传递军令,那就不外乎是:白天用旗帜,夜晚用锣鼓了。古代军队有各式各样的旗帜,每种旗帜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发挥着不同的效力。己方部队很容易根据不同的旗帜,来辩识指挥官下达的命令!锣鼓传令也是事先制定出规则,不同的锣鼓声,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指挥命令。己方部队可以依据锣鼓声音发出的不同命令,来调整自己的军事行动。使其或进或退皆有章法而不致产生混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为何长平之战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所灭?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

  • 打仗的时候,会有很多意外发生,你觉得战争史上发生的最不可思议的事是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东北蒋军精锐第九兵团本来是有机会逃出生天的,黑山阻击战打到10月25日的时候,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从截获的我军文件上发现,东北野战军攻锦主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赶来,他深知所谓“克复锦州”已经是梦话,再不跑路就得全军覆灭,于是决定不顾一切向营口逃窜。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再进攻东野十纵的阻击阵地,也不顾解放

  • 金人占领河南并移都开封,大量契丹人南迁,河南人是契丹后代吗?为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不是,不知道题主是什么打算,最好是没有目的。“大量契丹人”这个说法,对于汉族人来说,本身就不成立。就人口来说,古代的汉族人从来都是压倒性的优势。第一,契丹族人口历史上辽国的巅峰时期人口约在900万左右,这是往高了说,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非契丹族人,如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起码有上百万汉人,还包括突厥后

  • 历史上哪些著名战役的胜利,事后想想让人有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四渡赤水之战,就是这样的一场伟大的战役。我们都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是毛泽东带领着工农红军和国民党之间展开的这一场战役。当时的情况是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取得了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的胜利。这一次战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当中打的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因为四渡赤

  • 赤壁之战兵力有说80万对20万的、有说50万对15万的,哪个说法靠谱些?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赤壁之战时曹吴双方现有的兵力对比;二是赤壁之战,曹吴直接投入这场战役的兵力。确切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01赤壁之战时,魏吴双方的兵力情况。据《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秦赵发生过哪些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赵雍)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是赵国积蓄国力、变法强兵、开疆拓土的时候,这段时间秦赵两国没有较大的战争,小的战争还是十分多,秦赵各有胜负。赵雍继位当年,魏、楚、秦、

  • 战争史上,哪些战役的结果,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海南岛战役:解放军认为会打的很艰苦,国军认为防守绰绰有余。结果,韩先楚将军三天就把薛岳的立体防御体系击碎。颇有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的效果。刚经历金门新败,毛主席等众多领导对海南战役很慎重。1949年10月发动的金门战役,解放军第一梯队经过三天三夜奋战,9000多官兵大部分壮烈牺牲,余下的被俘。解放军

  • 古代战争中,营寨是什么存在,怎么说闭营不出,对方就不打了,只能营外叫骂。难道就营寨攻不了吗?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当中这样一个情景:一方龟缩在营寨当中,另一方就在营寨外不断的叫骂,还不进攻。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遵守战场规矩,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进攻或者是不进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军营构造情况。营寨建造设计绝对不像影视剧当中插几根木棍当作围栏,里面装上帐篷就可以当做军营了。营寨建

  • 赤壁之战中,如果郭嘉活着,要如何战胜吴蜀联盟?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最能影响时代进展的,就是导控舆论吧?郭同学应该多制造些娱乐新闻,让谣言四起,唾沫星子淹没联盟赤壁之战中,如果郭嘉活着,能够出什么奇谋战胜吴蜀联盟,我们不得而知。毕竟郭嘉看人,是一看一个准,能够非常精准的看到别人的弱点,然后提出对应的奇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果。曹操就是听从郭嘉的一个个奇谋,取得

  •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就历史大一统的长远意义而言,我认为官渡之战更为关键,历史意义更为重大;首先完成了北方大地统一的愿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融合;其次,为后来华夏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