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很多人会提出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家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共识: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精锐主力大军遭受重创,赵国国力被严重削弱,几乎是奄奄一息,灭掉这样一个奄奄待毙之国,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而历史的事实表明,长平之战后,秦昭王又连续发动了三次灭赵大战,全部失败,直到秦始皇的灭赵战争为止,这个奄奄待毙的赵国一直顽强的支撑着。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具体、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
下面分别来具体说一说:
长平之战,为何秦国没能一举灭赵?相信熟悉战国史,或者读过史记的朋友,应该都清楚,长平之战并非一次普通的攻城掠地战,而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说的更白一点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这一战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谁能最终统一天下。按照魏国平都君的说法则是:
秦赵久相持于长平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
----《战国策.魏策四》正是这场战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秦赵两国几乎都是举全国之力而战,双方投入精锐大军各50余万在长平对峙三年,面对强大的赵国,最后秦国依靠战略策划、国家组织、长期对峙、间谍渗透、邦交分化、战略迷惑、战场战术、地形利用、兵种合成、将帅心理等全方位立体筹划,才最终取得胜利。赵军被秦军包围之后,在弹尽粮绝的困境下被迫投降,最后40余万降卒被秦军全部坑杀,赵国精锐主力大军由此被全面摧毁。
按照武安君白起的谋划,本应挟长平大战余威,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赵,然而,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接受了山东纵横家鲁仲连的游说,向秦昭王提出了不宜连续攻赵,而应该撤退养息的战略。秦昭王最终采纳了范雎的主张,否定了白起的谋划,由此错失了一举灭赵的大好战略机遇。
半年之后,秦昭王再次连续发动灭赵大战,为何全部失败?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从上党高地全面退兵,开始了整军养息。然而半年之后,秦昭王又改变了这一整军养息战略,提出了再次大举攻赵的战略,结果遭到了连续失败,简要描述如下:
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秦昭王不顾白起的反对,任命大将王陵为秦军统帅,大举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然而王陵进攻邯郸大不顺利,秦昭王派重兵支援,结果王陵又损失了五校人马(一校大概8000人),攻赵失败。
王陵攻赵失败之后,此时白起的病刚刚好转,秦昭王欲请白起代王陵再次攻赵,白起以“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为由,断然拒绝。秦昭王只得又派范雎去劝说,白起仍称病不前。于是秦昭王以王代替王陵再次攻赵,结果,遭遇魏国信陵君发动山东六国合纵救赵,秦军再次大败。
两次攻赵失败之后,晚年的秦昭王几乎失去理性,固执己见,于是又接受了丞相范雎的推荐,任命范雎的故交恩人郑安平为大将,率军第三次攻赵,结果,完全不通军事的郑安平,遭遇赵军伏击,损失惨重,不久率军二万投降赵国。此战,首开秦军将领战场投降的先例,是秦军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一次战役。
灭国之战,不在一时,大半年而已,如何便遭到连续惨败呢?
时光虽只半年,形势却已经大变了,长平大战后秦军尚未班师时,赵国朝野震恐,秦军士卒人怀一股而下之心,虽只有三十余万大军,却是泰山压顶之势。一旦大军班师,士卒之气大泄,需要长期修整才能恢复。
长平大战虽秦军获胜,但是也伤亡过半了,一鼓作气犹可,若班师后再出,就只能以寻常战力计。如果此时赵国死守邯郸,秦军若急切不能攻下,加之秦军长平之战后杀降,山东六国愤怒了,必定来援,秦军情势必危。
况且秦国大军在长平征战四年未归,将士家小望眼欲穿,刚刚班师回国,方能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今非国难而紧急召回,何有战心?
秦昭王末期、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又陷入了怎样的低谷困境,被迫收缩防线,暂时无力东出,更不用谈灭赵了?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整个秦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秦国保持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长期的政治稳定,国力持续稳定增长。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国一直奉行商鞅时期确立的两大基本国策:尊奉法治、广纳人才。
在这两大国策的基础上,秦国每一代国君又扎扎实实的完成了三大阶段的历史跨越,分别为:
秦孝公,任用法家名士商鞅,变法崛起,收复河西高原以及整个秦东地带。秦惠文王,任用纵横家名士张仪,推行连横战略,成功突破山东六国的合纵封锁,大出山东。秦昭襄王,任用谋略家范雎,推行远交近攻的邦交战略,全力发动对山东六国的军事进攻,扎实的拓展了领土。然而自长平大战后,秦昭王一系列的决策失误,大体脉络为:退兵失机、攻赵一败、攻赵再败、谬杀白起、攻赵三败、收缩盘整,使得秦国陷入变法以来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强国困境。
这一强国困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才凋零,由于范雎多次举荐人才不当,秦昭王逐渐疏远了他,范雎于是便辞相离去。范雎离去之后,秦国总揽国政者第一次出现了缺乏大政治家的乏力状态,恢复国力一直没有坚实的计划和举措。
其次,将领层普遍老化,后继乏人。秦军将星如云的强大气象,一时大为萧疏。
三则,军力严重损耗,兵员伤亡巨大,急需补充重建。秦昭王病逝之时,秦军可战兵力一度只有二十余万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原因,就是秦国经济基础还远远不够坚实,三败而衰,经不起大的震荡。详细分析就不再这里阐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我之前写的相关文章。
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需要全面应对内政,无力顾及外事。秦昭王末年之后,秦国陷入一系列政治危机,分别如下:
秦昭王晚年立储危机。任何一个国家,权利继承问题解决不好,都是严重的政治危机。长平之战后,储君问题已成为秦国政局中最为显著、最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有可能从根本上威胁秦国国运的问题,秦昭王只有采取战略守势,以安定大局为上。秦昭王四十年,体弱多病的太子嬴悼出使魏国,却突然死在大梁。储君突然死去,年近60的秦昭王已无力再慢慢培养一个合适的储君,最后无奈的册立了另外一个庶出子安国君赢柱为太子。
太子赢柱立嫡危机。虽然赢柱被立为太子,秦昭王仍然忧心忡忡,主要在于后续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赢柱被立为太子时也已年近40,算是老太子,身体状况也很差。二是,这个老太子很少参与国事,遇事缺乏主见,大事主要靠正妻华阳夫人做主。三是,华阳夫人不能生育,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后面的继承人又成为问题。好在,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从赵国迎回了质子赢异人立为嫡子,才解决了这一危机。
秦孝文王赢柱突然病逝,秦国陷入第三次政治危机。熟悉的老国王死了,熟悉的老太子继任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大的震荡,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老太子赢柱--秦孝文王即位三个月之后便病故了,这是一个无法预料的变数:秦昭王强势政治所造成的后期真空,骤然越过了秦孝文王一代,要直接有长期做人质而在根本上疏于秦国庙堂的嬴异人来主持解决,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政治局面。好就好在出了一个吕不韦,他不但是一个非凡的商人,而且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吕不韦的最后策划和安排下,嬴异人即位后,迅速稳定了局面。
秦庄襄王赢异人又早逝,秦国陷入第四次政治危机。嬴异人去世之后,此时的太子是13岁的嬴政,这是君主制时代典型的政治格局之一,称为“主少国疑”,国君年少,朝野不安。这一格局,从来都是典型的政治危机。事实上,后续确实发生了之乱,好在英明神武的秦王政一举剿灭。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政治危机,使得秦国根本无力发动对外大战。综上所述,虽然很多细节并没有一一细细展开,希望对各位读者能有所帮助。
春秋后期,吴国攻楚,先是大败楚军,后又攻破楚国国都,连楚平王的尸体都被伍子胥给刨出来鞭尸了。如果按常规理解,楚国这是要完的迹象啊!但事实上,最后的结果却是吴军败走,楚军复国,楚只是伤了点元气而已,一切如故。那么楚国为什么能起死回生呢?说白了就是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行动。秦与赵的决战,不可能只是秦赵之间的对决。其它四国虽然没什么具体行动,但它们只是在观望事态变化罢了,并不是说它们完全提不动刀了。
另一方面,赵国虽然大败,元气大伤,但也不是说赵国就完了,赵军就完全提不动刀了。事实上,赵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并没有弱到躺在地上被秦国宰杀的地步。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了应对秦国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邯郸),提前做好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整军备战,准备与秦军做背水一战,不成功就成仁;另一方面派人到各国疏通关系,首先是派人到秦国,表示愿意割地求和;接着再派人到楚、魏请求支援,撮合赵与魏楚三国共同抗秦(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因为此事)。最后派人到燕国与韩国讲解大义,请求它们即便不出兵帮忙,也不要乘机浑水摸鱼,让秦人得了便宜。因此来说,赵国对秦国要灭自己的想法是有心理准备的。
赵国在整军备战时,秦国在干嘛呢?说句老实话,秦国当时比赵国也没好到哪去,秦军的损失也很巨大,其实不适合立刻发动灭赵国的战争。不过白起认为应该乘各国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先灭了赵国,毕竟攻下了赵国,秦国东进之路就没有什么障碍了。然而这个道理秦国人懂,山东六国也明白。因此在秦国欲兵分三路,企图灭赵时。韩国和赵国商量了一下,派出了在诸侯间享有盛誉的苏代到秦国游说,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的宰相范雎。苏代的说辞大意就是白起已经武功盖天了,倘若再让他攻下邯郸城,那么白起就会是秦国的头号功臣,必将位列三公,到时候你范雎的地位恐怕就会在白起之下了。现在赵、韩都愿意割地求和,此等好事去哪里找?
眦睚必报的范雎想了想,确实如此。他和白起的关系本来就是面和心不和(白起是魏冉推荐的,而魏冉是被范雎挤下台的)。于是范雎就劝秦昭襄王要让秦军暂时休整,攻赵的事先缓一缓。结果秦军就不动了,白起知道后大骂范雎,但对缓击的命令也是无可奈何。
备注:秦、赵在长平之战死磕时,诸侯国之所以没有动静,是因为赵王欲和秦国议和的时候被秦王耍了,秦国造成一种秦赵已经议和的假象,所以别的诸侯国并未插手。
等到长平之战过去一年后,魏、楚渐渐反应过来了,赵国也准备好了,拒绝向秦国履行割地的和约。秦昭襄王大怒,遂以举国五十万兵攻赵,邯郸之战爆发。结果灭赵的战机已失,邯郸之战打成了一场消耗战。而且更致命的是白起当时还生病了,没有挂帅,统帅秦军的是不善战的五大夫王陵。
秦军在王陵的统帅下,打的磕磕绊绊,损失了四万多秦军。秦昭襄王有点尴尬了,急召白起挂帅出征。白起在观察时局后对秦王讲:赵军已有防备,邯郸实难攻取;且诸侯们都已有准备,若我们以重兵长途跋涉去攻邯郸,赵国拼死抵抗,诸侯们在外策应,我军被夹击,必定大败。因此我认为此时不可发兵攻赵,以后再看看吧。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因为这个时候如果退兵,等于长平之战就白打了。于是昭襄王改派王顶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结果就如白起所言,秦军在邯郸遭到了赵国的拼死抵抗,久攻不下。楚国和魏国的援军赶到,同赵军里外夹击,把秦军打的伤亡惨重。
具体有多惨呢?死伤三十万人!王率残部逃回晋西南后,又被魏、楚联军击败,退回到了河西。另外还有两万多秦军撤退不及时,将被魏楚联军团团包围,做了俘虏,简直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第一大耻辱。紧接着韩国和赵国也加入了联军,赵韩与魏楚组成四国联军狂攻河南的秦军,基本上将秦国在河南的势力全部扫清。韩国收复了上党郡,魏国收复了河东地,秦军只得退到函谷关,凭坚死守。这就等于说,秦军在长平之战的胜果没了,当年秦惠文王攻魏、韩取得的地盘也丢了。
但是四国联军在破秦后,老毛病又犯了,迅速开始内讧。首先是魏军反水,从前线调回打韩国;楚国看魏国反水,它也派兵去打魏国,结果就是楚魏联盟破裂,相互再也不信任。魏国打退了楚军之后,在四年之内把齐国、燕国和韩国打了一个遍,小小的中兴了一把,成功的把诸侯仇恨的目光吸引到了它的身上(也吸引了秦国的仇恨)。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病死。他死前,秦国仍然没有从邯郸之败中恢复过来。昭襄王去世之后,继位的孝文王没过多久也去世了(继位三天后去世)。王位传给了秦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爹。
庄襄王继位之后,心态有点小飘,于是秦国又开始了东征。首先挨打的是韩国,秦军在大将蒙骜的率领下大破韩军,逼迫韩国迫割让了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魏都大梁。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还是蒙骜担任主帅,吞并了赵国在晋中、晋北的一些领地,包括了赵国故都太原在内的三十七座城池。严重的挫伤了韩魏赵三国联军的势力。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秦庄襄王还派兵灭掉了东周国,彻底灭掉了周王室。(东周国是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一个诸侯国,与东周王朝不是一个概念)
在大破韩、赵、魏之后,秦庄襄王还命令先前在邯郸吃了大败仗的王攻打上党,让他一雪邯郸的前耻。结果秦军的无端征伐惹到了魏国的信陵君,在他的合纵下,关东五国组成了五国联军(齐国没有参加),在黄河以南将秦军打的节节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再次闭关不出,此战过后,各国收复在庄襄王时期被秦军攻陷的领土。信陵君因此而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则非常的失落,因为他这三年的征伐,又白打了。
五国群殴秦国之后没多久,庄襄王去世。他的儿子,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王位,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了。
秦国自邯郸大败后,连续十年对外征战都是徒劳无果,那么当时的关东六国是什么情况呢?四个字可以概括:一地鸡毛……
首先是齐国,不参与任何活动;其次是楚国和魏国,彻底闹掰了;然后是赵国,在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时期因为吊打燕国,有一个小小的中兴期。但是赵国弱,燕国更弱,赵国能在燕国身上捞到什么好处?赵、燕互殴的结果只是便宜了秦国而已。因此关东六国的情况可以总结为:韩国在混吃等死、魏国和楚国彻底给闹掰、赵国和燕国互殴、齐国表示什么都跟他没关系。这种平庸的局面在公元前243年,因为信陵君的死而打破了。
秦国听说信陵君死后,于第二年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将魏国打穿!打的魏国南北不能相连,几乎亡国。魏景王立即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抗秦合纵的建议。赵、韩、魏、楚、燕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暖为帅。然而前面也说过了,楚国跟魏国搞掰了,无心援助;燕国跟赵国有仇,也没有什么积极性。因此这支气势汹汹的五国联军其实就是一群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乌合之众。
具体有多垃圾呢?可以用土匪来形容了。他们在进攻秦国遭到挫折后,迅速撤退,除了韩军之外,其余四国转而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饶安,把齐军打的一头雾水。
同年(公元前241年),刚刚抢完齐国的四国联军又拉上卫国,结成南北合纵联盟,共同讨伐秦国。楚国国君楚考烈王担任纵约长,春申君黄歇执掌军务,联军夺取寿陵,挥师直逼函谷关。结果秦军出关迎战,五国联军都大败而逃,就恨爹妈少给自己生了两条腿。秦军顺势反攻,先夺了魏国的朝歌,后来又夺了魏国的汲地。魏国扛不住了,把邺城割给了赵国。于是秦国的火力就集中在了赵国。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攻打燕国。赵国和燕国正在打的时候,秦国派大将军王翦、杨端和等人趁机率军进攻赵国,夺取邺地的九座城邑。又过了两年,秦国大将桓再次率军攻赵,在邯郸城的东南方向大破赵军,斩杀赵军十万。之后秦军乘胜进击,直向邯郸进军。末代赵王赶紧从雁门调回了名将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
当李牧率赵国的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采取了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不管秦军怎么挑战,都故意避而不战,将秦军拖入了阵地战。随后李牧乘秦军麻痹大意时,一举袭占秦军大营。待秦军摆开架势与赵军决战时,李牧又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实兴钳形攻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
公元前232年,秦军再次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企图灭掉赵国。赵军在李牧的率领下采取南守北攻的方针,派出一支部队先拖住秦军的一路人马,李牧则率赵军主力部队先击破一路秦军,然后再围歼另一路。秦军在李牧的攻击下再次大败。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第二年,赵国北部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面积饥荒。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攻赵,几十万秦军直奔赵都邯郸。赵王再次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秦将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潜入赵国,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就派人撸掉了李牧的大将军一职。后来还暗中布置圈套,将李牧捕获,并除以斩刑。
李牧被杀后不到三个月,王翦大败赵军,攻下邯郸,将赵王俘虏,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六年后也被秦军所灭。
纵观长平之战后的三十年,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信陵君的死为分界点)
在前一个阶段的十五年中,起初赵国是秦国的主攻方向。后来魏、楚大破秦军,给关东六国一个喘息机会。秦国因为大败,实力处于恢复当中,暂时没有能力灭赵。魏国因为击败了秦国,国力上稍稍有一点中兴,因此成为秦国的活靶子,替赵国吸引了不少秦国的火力。
在后一个阶段的十五年中,魏国将活靶子这个身份又甩回给赵国,于是赵国又成了秦国的主攻方向。起初赵军不敌秦军,后来换上了名将李牧,扳回了两成。但是由于赵王的昏庸,以及赵国实力本来就不如秦。纵然后期有李牧这样的名将,但最终还是难逃一亡的下场。
所以赵国之所以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再坚持三十年,无非就是当时关东六国认识到了抗秦的重要性,于是摒弃了前嫌,共同抗击暴秦。信陵君两次组织合纵,将秦军打的大败,为各国都续了十几年的命。后来秦国的实力复苏,关东六国在信陵君死后,无法再组织起有效的联军(不仅不联合起来,反而大搞内讧)。最后被秦国一锅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