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朝鲜之役真的耗掉了明朝的“真气”,导致后来的覆亡吗?

朝鲜之役真的耗掉了明朝的“真气”,导致后来的覆亡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859 更新时间:2024/2/22 13:07:50

一个朝代的陨落,绝不是一两件事造成的,但是“抗日援朝”无疑是给王朝的覆灭搭上了快车。

明朝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战争(15921598)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在结束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后,基本控制了日本,此时的他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幻想征服世界,他很快拟定计划,想先攻占朝鲜。

朝鲜请求援助。明廷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军4万赴朝,对阵丰臣秀吉14万大军。次年正月初六,中、朝联军5万余,以三面包围、东面设伏的战法,进围平壤,最终城破人亡。日军残部夜过大同江东逃,连遭联军伏兵击杀,此战伤毙日军万余,迫敌退兵,粉碎了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

人数上占优的日本最终败给了人数不占优的明朝,除了将领的优秀,武器的先进,士兵的素质,更是明朝作为正义方的身份。

虽是大胜但是我们还是要看看当时抗日援朝对明朝的影响

万历即位期间,大力削弱张居正势力,并慢慢稀释张居正的新政,导致有些起色的税收收入,又慢慢沉底,王公大臣见大刀阔斧改革者,却落得如此下场,都畏手畏脚,放手大权,即上下怠政,国力空虚。

据统计,万历年间税收,约一千多万两白银,除去每年皇宫巨大开销,王臣俸禄,军饷支出,所剩无几,甚至有着巨额欠款。

在那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这成为了恶性循环,越是国家发难,就越需要钱,酷吏们就越有的赚,越敲诈百姓。

但民间早已是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各地揭竿而起屡见不鲜,农民起义使得明朝内忧外患,它几乎成为了整个明朝灭亡的猛药。

就在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第二年,努尔哈赤打败了最强的竞争对手海西女真,又经历了二十多年征战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天命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大明烦之又烦却挥之不去的噩梦。

很显然,这是致命的20年。明朝和朝鲜怎么能坐视不管呢?都是丰臣秀吉惹的祸。一场大战下来,两国都伤了元气,实在有心无力。

即:本就财政紧张的国库,经历大战之后入不敷出,年年亏欠军饷,俸禄对以后明朝的影响巨大,而大战过后,辽东军损失非常惨重,又直接影响了镇压后金的能力,导致努尔哈赤势力的崛起,埋下祸根。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是明开国中后期最惨烈的一次对外战争。明朝元气大伤,日本丰臣秀吉势力被削弱间接导致德川幕府上台,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明朝的覆灭从时间上说是个过程,不是单单一件事导致的。但朝鲜之役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明朝衰落的开始明成祖虽好大喜功,在位期间,远征蒙古和安南,但都取得了胜利。屡次派郑和下西洋,耗费惊人,但使得大明朝的国势达到巅峰。

仁、宣继位后,政策趋于封闭保守,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从而退出了正在不断壮大的海外贸易市场,使得大明朝廷未来丢失了很大的财政收入;采取极端军事收缩策略,不仅罢兵安南,放弃了成祖花费巨大心血打下的大片国土,在北方对蒙古奉行单纯防御的战略,屡弃军事重镇,使得蒙古部族迅速壮大,直到“土木堡惨祸”发生,给予大明朝沉重一击。

神宗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在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初期尚能勤于政事,爱惜民力,算是一位“好皇帝”。但到了中后期,他骄奢淫逸,长期怠政,助长了官场上的因循拖沓之风,宗室、勋戚、官僚恃势弄权、兼并土地,以致百姓破产流亡。明朝的政局日趋恶劣,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期间发生了万历皇帝引以为傲的“三大征”。

二、朝鲜之役的巨大损失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一共发生了两次,明朝也费尽国力支援了两次。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了张居正的改革,国库充盈,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突然消极怠政,此时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国力已有衰退迹象。

7年的持续战争明朝方面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损失也超出想象。在经济上,因为一年240万两白银的军费支出,造成了大明朝廷财政的紊乱;在军事上,辽镇边防精兵损失惨重。在开战前,辽东原有兵额近10万,至万历二十八年战争结束,只剩下4万人,精锐减少了一半还多。

在这段时期,给了辽东女真部族完成统一的机会,由几百人的小部落,发展到拥有精壮6万人的超大势力。在明朝与日本作战期间,无暇顾及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为大明朝最终的送葬之人。

结语:朝鲜之役后,明朝的国力开始快速衰退,大明朝廷的国库一直入不敷出,未来发生的天灾人祸不能及时的救助,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在这场战争中精锐兵力的消耗,使得国内和边疆叛乱发生后,不能有效、迅疾的平定,也导致了大明朝廷迅速崩溃。

然而,最致命的是这场战争期间,给了大明朝的终极敌人后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国内农民起义和外族势力入侵之下,享国270余年的大明朝最终走向落幕。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的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破釜沉舟\作壁上观--巨鹿之战背水一战--井径之战四面楚歌--垓下之战一鼓作气--长勺之战退避三舍--城濮之战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淝水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前徒倒戈--牧野之战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直捣黄龙--岳飞抗金暗渡陈仓--楚汉争霸老马识途--齐桓公伐孤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

  • 战争英雄的故事一则 刘备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煮酒论英雄曹操为试探刘备,在喝酒席间问刘备现今世上何人能称得上英雄。刘备连说几人曹操都嗤之以鼻,最后曹操说: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了!(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惊,以为被曹操看出了自己想要做大事的心思,筷子吓得掉到地上。曹操问其为何如此惊恐,刘备说是因为外面打雷,被吓到了。曹

  • 有哪些关于战争的名著?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

  • 完本的抗日小说?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重生之抗战悍将》《抗日之铁血山河》《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抗日之商人传说》《抗日之铁血征程》《抗战中的新生》《铁血抗日之1938》《重生之铁血战将》《重生之红星传奇》《国破山河在》《重生之战火谍影》《铁血抗战》《抗日之铁血豪情》《大国1942》《重生之星火燎原》,《血魂1937》《抗日之铁血远征军

  • 有关楚汉相争的成语或历史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项庄舞剑【成语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

  • 关于战争的成语。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杀身成仁、纸上谈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步步为营。望梅止渴、运畴帷幄、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回答者:完颜康康-探花十一级9-1821:53破斧沉舟回答者:舔盐觅雨-助理二级9-1821:53关于战争的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

  • 在古代历史上我国为何北方的战事比南方多?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其实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一,北方处于中原地带,而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七大古都有六个在北方。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在北方,同中原对峙,对中原虎视耽耽,经常挑起战乱,这其实是强烈嫉妒中原心理的直接体现,要么想占领中原,统治中原人口,以中原人养活少数民族的人,要么想掠夺边疆的人口牲畜财富

  • 为何宋辽议和后百年无战事,宋夏议和后仍战争不断?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谢友邀战争的形态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代理人战争”。战争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获取利益,而获取利益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种叫“敲竹杠”首先提醒某答主一点,景德之役宋辽议和,那份合同叫澶渊之盟。咱们既然要吹宋辽和平,总得先把和约标题写正确吧宋真宗景德元年,萧太后燕燕带着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大军南征

  • 古代有特种兵吗?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特种兵,人们首先会想到经常在电影里看到的战斗力极强的特种兵战士,他们经过特殊训练,装备精良,身怀绝技,专门执行特种任务。其实,我国古代也曾有过不少类似于特种兵的部队,今天在此略举一二,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三国时代,曹操就拥有自己的特种兵骑兵虎豹骑。据《三国志》载:”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

  • 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古代边防主要依靠天然屏障和人工屏障。天然屏障即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大军无法通过。人工屏障是修建城池,重军把守,长城便是其中之一。北京地区,有着天然的屏障,西有太行山脉,北有燕山山脉。这两处山脉把北京城完整的包了起来,所以北京古时候还有着“北京湾”的叫法。通过此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军从东北方向